【创意交流】长城古堡综合文物与社会调查课题项目会议在京召开
11月9日,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组织、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资助的长城古堡综合文物与社会调查课题在北京召开项目会议,对研究内容、调研方法进行了深入研讨,并明确了重点任务和阶段目标。宋新潮理事长主持了会议。汤羽扬、麻国庆、罗德胤、李严、尚珩五位专家做了精彩的案例分享。
宋新潮理事长指出,长城古堡是长城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综合文物与社会调查,对于长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他强调,课题调查需重点关注长城与古堡、与人的关系,研究应围绕“堡子—人—自然环境—长城”的关联展开,在遵循总体原则的基础上彰显各子课题特色。他强调,调查应注重社会学视角,深入发掘“看不见的部分”,要认识到堡子与长城均为当地人的遗产,只有当地人建立起这种认同,文物保护才能真正落地。研究还应关注长城与自然风貌的融合、当地人与长城的关系、历史文献与碑刻资料、历史古迹与人和空间结构的关联、社会与人口变迁、非遗与宗教信仰、民俗节庆及可持续发展议题,最终形成富有特色的研究成果。
会议邀请五位专家进行调研经验分享与答疑。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罗德胤以暖泉古镇为例,介绍了通过实地调研构建“社会—空间”体系的过程,展示了以粮食为主线的调查如何揭示地方社会结构与信仰体系。他详细阐述了暖泉镇在水源、自然条件、农牧业互动、粮食加工与运输、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研究要点,指出粮食体系不仅关乎生计,更反映出人地关系与文化认同的形成。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李严分享了其团队在长城军堡研究中的经验与成果。她介绍了明长城数据库的建设思路,展示了空地一体化信息技术在堡城研究中的应用。她提出研究需开展同级别、不同级别、不同类型堡的比较研究,研究其演变过程,并通过中外对比深化对长城防御体系的理解。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汤羽扬作为长峪城子课题负责人,汇报了团队的最新进展。她强调,研究应兼顾文物与社会两个层面,以文化景观视角引入自然地理空间结构。课题将结合宏观与微观、动态与静态两个维度,探讨文物遗存与活态文化的互动,并在研究中关注可持续发展与价值提炼。她还分享了团队的工作经验,包括文献档案的系统收集、定期研讨机制的建立、多学科协作与地方参与等实践做法。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尚珩分享了长城调查的具体方法与流程,涵盖案头研究、现场勘查、口头访谈、资料整理等环节。他详细说明了城堡基础信息调查、文化与历史遗迹研究的要点,如区分堡类属性、关注寺庙与街巷格局、分析碑文信息与节庆活动的文化意义。他强调应在调查中重视空间结构、水源分布及民间信仰体系,并在实地中采用“地毯式搜索”和详尽记录的方法。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麻国庆从人类学视角出发,分享了田野工作的理念与方法。他提出,田野研究应以“社会”为核心,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理解地方社会结构与文化逻辑;需重视口述史、家族史和女性访谈,从家庭与集体记忆中发现社会变迁的线索。麻教授还结合人类学理论,阐述了社会与文化研究的关键方向,提醒研究者在田野调查中注重伦理与学术边界,避免价值判断偏差,并倡导跨文化比较视野。

十个子课题的团队负责人参加会议,就课题实施方案进行了深入研讨,围绕课题研究范围、调查方法及时间节点展开交流。专家指出,研究应避免内容泛化,需在充分调查基础上提炼核心线索,寻找研究主线。针对口述史调查、访谈对象选择、节庆习俗、对比研究等议题,现场讨论气氛热烈。
宋新潮理事长作总结发言强调,课题研究要广泛搜集文献与资料,全面了解历史背景;要注重空间结构与地理关系,开展细致的调查;要重视生计体系、社会人口结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考察,追溯其变迁路径;同时,应结合地区特质,以研究成果引导当地认知自身遗产价值,激发保护与传承的内生动力。

本次会议由“季风一场:文博创作者社区”提供场地支持

|
|


最新新闻
-
-
- 2025-11-12 协会动态
【创意交流】长城古堡综合文物与社会调查课题项目会议在京召开
-
-
-
- 2025-11-04 专委会动态
第四届文化遗产防灾减灾年度论坛暨2025年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文化遗产防灾减灾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北京召开
聚焦“充分认识自然灾害风险,提升文化遗产安全韧性”,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文化遗产防灾减灾专业委员会2025年年会于11月1日在北京市成功举办。
-
-
-
- 2025-10-21 总部动态
2025年ICOMOS大会暨科学研讨会召开
2025年10月15日-18日,2025年度ICOMOS科学研讨会在尼泊尔蓝毗尼举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