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

WORLD HERITAGE

CHINESE 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

  • 2023-05-23 国际之声

    2023年度世界遗产青年论坛现已开放申请

    2023.9.3-9.122023年度世界遗产青年论坛作为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教育项目(UNESCO WorldHeritage Education Programme)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年度世界遗产青年论坛将以“展望未来:守护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下一个五十年”(LookingAhead : The Next 50 Years of Protecting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为主题,将于2023年9月3-12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和世界文化遗产地哈萨绿洲举办。本次

  • 2022-08-15 国际之声

    “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论坛论文征集

    2022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颁布50周年。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赓续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明间伟大的贸易之路、文化之路、友谊之路,相关文化遗产保护近年来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丝绸之路”重要

  • 2022-05-25 国际之声

    《世界遗产公约》“下一个50年”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世界遗产公约》“下一个50年”主题活动主题介绍2022年,《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将迎来自己50周岁的生日。在过去的50年中,《公约》在保护传承人类的宝贵遗产,转变我们认识遗产的方式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值此50周年之际,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仅有新冠疫情对人类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的影响,更有着不断加剧的环境恶化,以及不断扩大的社会隔阂。我们正处在一个未知领域,不断对

  • 2022-05-16 国际之声

    孙燕、解立|解读《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021年修订版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原文刊载于《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2年第2期欢迎您点击此处订阅浅议2021年版《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修订孙燕1*,解立2(1.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4;2.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北京 100029)摘要:《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下称《操作指南》)为保障《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实施的技术性导则,对世界遗产的基本概念、世界遗产名录的建立、保护状况监测、国际援

  • 2022-03-28 国际之声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国际文化遗产旅游宪章》(2021)中英对照版发布

    2022年3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国际文化遗产旅游宪章:通过负责任和可持续的旅游管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及社区韧性》(2021)草案已通过ICOMOS委员会审议,将在2022年IOCOMOS年会上作为一项重要决议进行表决并颁布。新的《宪章》对《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文化旅游宪章》(1999)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更新,除了认识到旅游业对文化遗产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过度开发外,《宪章》的制定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提

  • 2021-12-13 国际之声

    文化、遗产与气候变化全球联合会议观察

    2021年12月6日至10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联合主办的“文化、遗产与气候变化全球联合会议”在线上成功举行。

  • 2021-12-08 国际之声

    拉扎赫·伊伦都·阿索莫出任世界遗产中心主任

    2021年12月6日,拉扎赫·伊伦都·阿索莫(Lazare Eloundou Assomo)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黛丽·阿祖莱(Audrey Azoulay)任命,成为世界遗产中心主任,接替于今年9月退休的梅希蒂尔德·罗斯勒(Mechtild Rössler)。这是历史上首次由非洲籍人士担任世界遗产中心主任。

  • 2021-11-26 国际之声

    ICOMOS军事城防类遗产导则(中译文)正式发布

    2021年11月10日,由ICOMOS军事城防类遗产科学委员会(ICOFORT)起草的《军事城防类遗产导则》(ICOMOS Guidelines on Fortifications and Military Heritage),经过本年度ICOMOS会员大会的审议和投票表决,正式获得通过。

  • 2021-08-29 国际之声

    第28届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全球双年会(CIPA2021)在京开幕

    北京时间2021年8月28日下午,第28届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全球双年会(CIPA2021)在北京开幕。

  • 2021-07-28 国际之声

    待疫情过后,我们去尼斯看海——尼斯,里维埃拉的冬季度假小镇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7月27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新申报项目的审议已接近尾声,法国的“尼斯,里维埃拉的冬季度假小镇(Nice, Winter Resort Town of the Riviera)”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家准备好冬季去尼斯看海了吗?看海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这座小镇的世界遗产之路。

  • 2021-07-26 国际之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跨伊铁路的世界遗产之路

    7月25日,当大家沉浸在泉州申遗成功的喜悦之情时,还有几个申报项目也纷纷通过了审核,成为新的世界遗产项目。其中,伊朗申报的跨伊铁路可谓涉“险”过关,在此前ICOMOS评估结论为第三档——重新申报的压力下,经过做工作,成功翻盘,基于标准(ii)和标准(iv)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2021-07-22 国际之声

    边会观察——纪念与和解的遗产阐释与展示

    2021年7月19日,北京时间15:00-16:30,由韩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办的“纪念与和解的遗产阐释与展示“主题边会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召开。

  • 2021-07-20 国际之声

    边会观察——世界遗产的多元记忆和阐释

    2021年7月18日,北京时间15:00-16:30,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举行了一场边会,题目是:多元记忆的世界遗产——遗产阐释的作用。

  • 2021-07-17 国际之声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城市历史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边会成功举办 ——“北京中轴线”申遗开启城市历史景观保护“北京模式”

    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城市历史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边会于7月17日下午在福州采取线上会议形式举办。今年恰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发布十周年,本次边会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等国际组织的关注和支持。来自各国各地区的120余名专家、学者和历史城市管理机构代表参加了会议。“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和申遗相关研究成果成为本次边会各方热议的焦点。

  • 2021-07-17 国际之声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开幕,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将全程参会

    7月16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开幕。这是时隔17年后中国第二次承办世界遗产大会,也是中国在世界遗产保护领域承办的最高规格的国际会议。

  • 2021-06-08 国际之声

    长城保护管理获世界遗产中心高度评价

    在近期发布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决议草案”中,我国长城的保护管理工作获得了高度评价。世界遗产中心认为,近年来,中国政府对长城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通过颁布总体规划、夯实法律基础、开展能力建设、推动公众传播、探索高新技术、促成国际交流、加强旅游管理,以及针对重点段落开展遗产影响评估(Heritage Impact Assessment)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确保了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得到妥善保护。每年的世界遗产大会,会针对

  • 2021-03-31 国际之声

    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4届会议将于今年7月召开

    在3月29日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5次特别会议上(线上),形成了关于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工作方案的决议。根据决议,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于2021年7月16日至7月31日举行。会议将以线上会议为主要形式进行,每天于北京时间17:30-21:30间进行4个小时正式会议。根据初步方案,大会将于7月16日北京时间17:00-19:00在福州举行开幕式,并于7月17日开始举行正式会议。青年遗产专业工作者论坛、世界遗产地管理者论坛将在会前以线上形式召开。会议期间将进行少量的线上边场会议。由于本次大会时间相对紧张,因此格外强调时间的控制,鼓励各委员国在会前进行深入沟通,通过召开非正式会议和协商的方式,对决议草案和修正案进行研讨,避免拖延正式会议时长。部分议题将不进行讨论而直接通过,包括“非洲优先”“可持续发展”等项目进展报告,咨询机构和二类中心的工作报告等;“预备名录”更新,亚太地区的“第三轮定期报告”等事项报告也不在会上进行讨论。例行的每个议题前由世界遗产中心(世界遗产委员会秘书处)做项目简介的环节将取消(大会主席提出要求或就具体议题进行澄清解答的情况除外)。另外,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委员国进行匿名投票的情况,世界遗产中心(世界遗产委员会秘书处)将研究提出更为切实的网络投票计票机制。本次特别会议决定,将在2022年6-7月间举行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5届会议,会议地点为俄罗斯喀山。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多年来持续参加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为中国项目以及国际遗产领域最新动态提供专业咨询。本次大会将有《操作指南》更新、气候变化对世界遗产的影响、第三轮定期报告等重要国际遗产议题的研讨,也将涉及部分濒危遗产项目保护状况的审议,以及新申遗项目的审议。协会将继续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各类议题的研讨,为大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为树立中国作为负责任世界遗产大国的形象做出贡献。

  • 2021-03-25 国际之声

    中英文化遗产交流对话高级论坛-世界遗产保护的方法、价值与哲学顺利召开

    经批准,2021年3月24日,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与英国世界遗产联盟(World Heritage UK)联合主办的中英文化遗产交流对话高级论坛在线举行,来自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清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山东大学、英国世界遗产联盟、伯明翰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中英双方遗产保护领域的专业人员参加了论坛,中英双方代表就世界文遗产保护的方法、价值与哲学进行了主旨发言,并进行了交流讨论。论坛得到了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英国文化教育协会)的大力支持。论坛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姜波、英国世界遗产联盟主席Tony Crouch主持。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英国数字和文化部部长Caroline Dinenage分别通过视频形式致辞。宋新潮指出,中英两国都是世界遗产大国,有着不可推卸的保护管理世界遗产的责任,在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仍面临不小挑战的当下,中英两国的遗产工作者应当加强沟通与协作,相互学习,践行使命,更好展现文化遗产的丰富价值和多元之美。Caroline Dinenage指出,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各方的联结和沟通变的无比重要,希望中英双方在过往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合作,共同塑造可持续的未来。随后,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公使包迈岫(Matt Burney)致开幕词,他回顾了中英两国在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以“双墙对话”为代表的交流合作,希望本次论坛能够进一步提升世界遗产保护意识,共同守护人类的文化瑰宝。论坛主旨发言阶段,中英双方各有两位世界遗产领域资深专家代表进行了发言。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吕舟教授做了《中国保护理念的发展-以中国世界遗产为例》的主题发言,通过案例展示的形式,对于中国遗产保护理念的变化进行了剖析。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后,中国的遗产保护观念和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吕舟教授通过案例,介绍中国遗产保护从注重保护到保护和管理并重的演变,对遗产价值认识的日趋全面,逐步发展出以人为本的可持续保护和发展理念。英国GHK建筑创始人,ICOMOS-UK前任主席Donald Hankey发表了题为《世界遗产与保护-中英两国的历史语境》的主题发言,通过对比中英两国之间的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历史沿革,对于《世界遗产公约》语境下的中英双方文化遗产领域未来合作进行了展望,并对ICOMOS-UK和英国世界遗产联盟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工作和经验进行了介绍。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张杰教授做了题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与城市历史景观保护》的主题发言。他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状况出发,通过案例介绍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构成特点和保护与发展的现实问题,并阐述了当前中国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保护与实践,分析了中国的遗产从业者有关历史景观的景观视廊、历史肌理、轴线格局以及功能组织的保护管理工作思路和方法。英国伯明翰大学铁桥文化遗产学院院长Mike Robinson教授以《世界遗产-达到目标的方法》为题进行了发言,通过分析《世界遗产公约》50年以来的发展趋势,对于未来的世界遗产的价值变化,世界遗产领域的未来趋势等内容进行了分析,并以英国的乔治铁桥区为案例,对于世界遗产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承担的角色进行了展望。主旨发言结束后,中英双方进行了交流讨论,与会听众与发言的专家学者就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中英双方各自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工作和经验等问题进行热烈交流。论坛的最后,由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文化及艺术参赞莫睿(Rehana Mughal)做总结发言。她指出遗产是了解、欣赏不同文化的重要根基,应该充分发挥遗产的作用,加强不同文化之间人民的沟通和联结。2021年世界遗产大会将在中国福州举行,希望中英两国能够继续展开对话和合作,共同推进世界遗产的保护和事业发展。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感谢各位会员对本次论坛的关心与支持,感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腾讯公益基金会等机构,以及世界遗产之声、文博在线、清源文化遗产等平台对活动的大力支持!本次论坛的发言及讨论的精彩内容将会陆续推出,敬请期待!

  • 2021-03-15 国际之声

    中英文化遗产交流对话高级论坛–世界遗产保护的方法、价值与哲学

    Comparing Approaches, Values and Philosophies in Conservation and World Heritage in China and the UK中英文化遗产交流对话高级论坛–世界遗产保护的方法、价值与哲学时间:2021年3月24日,北京时间17:00-19:00会议时长:2小时,形式:腾讯会议(带同声传译)主办方: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英国世界遗产联盟(World Heritage UK)“中国的专家学者有着独到甚至更精妙的理解和呈现遗产价值的方式,以及对遗产物质要素(如建筑与构筑物)和非物质要素(记忆与文化)协调关系的洞见。此次中英文化遗产线上论坛,旨在交流中英两国的遗产观与保护哲学,关注世界遗产、非物质文化资源,及其与文化软实力间的联系,探讨对中英两国文化遗产保护均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议题。”为响应上述来自英国世界遗产联盟的邀请,经批准,在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英国文化教育协会)的支持下,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与英国世界遗产联盟联合主办“世界遗产保护的方法、价值与哲学”主题论坛。此次对话将由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公使Matt Burney开幕,中英双方文化遗产部门领导致辞,同时邀请到了来自中国、英国共四位文化遗产领域内有着丰富理论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进行主题发言,在对话后半阶段,也有向全体参会者开放的问答讨论环节,对话的最后,将会由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文化教育处文化及艺术参赞莫睿(Rehana Mughal)女士进行总结发言。会议设置同声传译。主持嘉宾:中方:姜波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山东大学特聘教授英方: Tony Crouch英国巴斯世界遗产地经理,英国世界遗产联盟主席中方演讲嘉宾:吕舟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张杰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英方演讲嘉宾:Mike Robinson英国伯明翰大学铁桥文化遗产学院院长Donald Hankey文化遗产专家,GHK Architect创始人,世界研究旅游组织理事,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英国国家委员会前主席总结发言嘉宾:莫睿(Rehana Mughal)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中国区艺术总监,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文化及艺术参赞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诚邀国内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同仁参会。因本次对话论坛名额有限,需通过扫描下方二维码提前报名,填写相关信息,协会后续将会通过邮件发送会议链接、房间号及密码。

  • 2021-03-08 国际之声

    泰顺廊桥灾后修复工程入选ICOMOS&ICCROM 《全球文化遗产恢复和重建案例研究》

    2021年3月4日,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专家、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黄滋领衔的泰顺廊桥灾后修复案例研究小组,参加了由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ICCROM(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联合组织的《全球文化遗产恢复和重建案例研究》线上发布会。本次参会人员包括:全球文化遗产恢复和重建项目发起人、ICOMOS前任主席河野俊行,ICCROM地区主任Zaki Aslan,该项目特聘专家、爱尔兰遗产委员会建筑专业常务委员Loughlin Kealy, ICOMOS 现任主席特蕾莎·帕特里西奥,ICOMOS秘书处主任Marie-Laure Lavenir以及来自新西兰、意大利、阿根廷等其他国家的案例作者。此次会议主题为《全球文化遗产恢复和重建案例研究》(Analysis of case studies in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报告发布会,该报告共分为I、II、III三册,第I、II册分别介绍了入选的11个案例,第III册则进行综合分析及总结。由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的泰顺廊桥——文兴桥、文重桥、薛宅桥的灾后修复工程案例有幸入选其中,是本书中唯一入选的中国案例,此案例的成功入选也得到了中国古迹遗址协会的大力推荐和支持。新书电子版将于近期在ICOMOS网站上率先公布,纸质版后续将进行出版。在会议上,爱尔兰遗产委员会建筑专业常务委员Loughlin Kealy表达了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扎实丰厚成果感到欣喜万分,并感谢所有参与者付出的努力和专业素养,同时也对ICOMOS和ICRROM之间更深入全面的合作表达了美好祝福和期待。随后,各案例研究者纷纷表达了自己激动的心情和本次合作的美妙感受。会议进程中,省古建院首席专家、协会理事黄滋发表感言,表示此次案例研究及其成果的发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书汇聚了全球各地的不同文化、不同遗产类型、不同现实背景的优秀案例,大家在互相交流中都学习到许多新知识,认识到各国遗产的复杂性,从中表现出文化遗产的普世性价值。泰顺廊桥灾后修复不仅包含对遗产本体和文物周边环境的修复,更重要的是在重建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将当地文化恢复起来,以文化为根将文物遗产作为当地民众的精神寄托,增强了民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后续也希望与各国专家有更多交流。

  • 2021-03-04 国际之声

    通知|提名征集:梅丽娜•梅尔库里国际文化景观保护和管理奖

    UNESCO-Greece Melina Mercouri International Prize for the Safeguarding and Management of Cultural LandscapesCall for nominations now openDeadline for submission:30 April 2021The nomination process takes place online through the UNESCO website. Online nominations in English or French should be sent to UNESCO by 30 April 2021 at the latest (midnight Paris time, UTC+1)Online nominations (English):https://survey.unesco.org/3/index.php?r=survey/index&sid=586912&newtest=Y&lang=enOnline nominations (French):https://survey.unesco.org/3/index.php?r=survey/index&sid=586912&newtest=Y&lang=frAny questions may be addressed to the Secretariat of the Prizeat th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e-mail: melinamercouriprize@unesco.orgOverview and Background of the PrizeThe UNESCO-Greece Melina Mercouri International Prize for the Safeguarding and Management of Cultural Landscapes was created in 1995 to reward outstanding examples of action to safeguard and enhance the world’s cultural landscapes, a category of World Heritage.The Prize, generously supported by the Greek Government, bears the name of Melina Mercouri, former Minister of Culture of Greece and a strong advocate of integrated conservation.The US $30,000 Prize is awarded every two years to one laureate.The last Prize was awarded in November 2019, in connection with the 40th Session of the UNESCO General Conference.Selection Criteria and ProcessWho may submit nominations for the Prize?Governmental agencies from UNESCO Member States, in consultation with their National Commissions for UNESCO;NGOs that have official partnerships with UNESCO; andInternation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professional, academic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ctive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landscapes.Who is eligible?Individuals, site managers,institutions, other entities, communities or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NGOs) that have made a significantcon tribution to the safeguarding, management and enhancement of the world’s major cultural landscapes.How to apply?Submit a nomination form online, in English or French,before 30 April 2021 (midnight Paris time)Contact usSecretariat of the UNESCO-Greece MelinaMercouri International Prize for the Safeguarding and Management of CulturalLandscapes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7 place de Fontenoy75352 Paris 07 SP Francee-mail: melinamercouriprize@unesco.org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梅丽娜•梅尔库里国际文化景观保护和管理奖征集提名现已开放提交截止日期:2021年4月30日申请者需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进行在线报名报名材料为英文或法文,最终截止日期为2021年4月30日(巴黎时间午夜,UTC + 1)在线报名表(英文):https://survey.unesco.org/3/index.php?r=survey/index&sid=586912&newtest=Y&lang=en在线报名表(法文):https://survey.unesco.org/3/index.php?r=survey/index&sid=586912&newtest=Y&lang=fr有关提名程序的任何问题,请直接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奖项秘书处电子邮件:melinamercouriprize@unesco.org奖项概述和背景本奖项创建于1995年, 旨在对世界主要文化景观的杰出保护和提升行动进行奖励。作为一种世界遗产类型,保护和提升文化景观可以显著推动可持续发展。本奖项受到来自希腊政府的慷慨支持,该奖项是以希腊前文化部长、著名女演员梅丽娜•梅尔库里(Melina Mercouri)的名字所命名,她也是整体性保护的坚定拥护者。本奖项的评审每两年举办一次,并授予一位获奖者或获奖机构,获奖者/机构将获得30,000美元的现金奖励。上一次奖项已于2019年11月在第四十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期间颁发。审查标准与程序以何种方式提交申请?申请者可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的政府机构(经各国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商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具有正式合作关系的非政府组织;活跃在文化景观领域的国际、地区和国家层面的专业人士、学术和非政府组织机构。奖项授予对象:在保护、管理和提升世界主要文化景观方面具有突出贡献的个人、遗产地管理者、机构、其他单位或实体、社区或非政府组织。提名过程:申请者需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进行在线报名。报名材料为英文或法文,最终截止日期为2021年4月30日(巴黎时间午夜,UTC + 1)。联系我们Secretariat of the UNESCO-Greece MelinaMercouri International Prize for the Safeguarding and Management of CulturalLandscapes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7 place de Fontenoy75352 Paris 07 SP France电子邮件: melinamercouriprize@unesco.org查看完整说明文件:/uploads/userfiles/files/20210304110150.pdf

  • 2021-03-04 国际之声

    《〈世界遗产预备名录〉的编制和修订指南》上线

    为向缔约国提供指导,提升其能力建设水平,世界遗产委员会于2015年在《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正式增加了“上游程序”。自此之后,委员会高度重视在世界遗产申报的最初阶段向缔约国提供咨询意见,尤其涉及《预备名录》更新的意见。关于《预备名录》的上游程序申请数量正在逐步增加,2019年这一数量超过了上游程序申请总数的一半。因此,缔约国对于如何编制或修订《预备名录》需要更多指导性意见。在这一背景下,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联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文物保护和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共同编制了《Guidance on Developing and Revising World Heritage Tentative Lists》。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组织人员将该文件翻译为中文,文件名译作《世界遗产预备名录编制与修订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并正式在协会官网发布上线,欢迎大家登录协会官网阅览、下载,或点击阅读全文。《指南》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对《预备名录》进行基本介绍;第二部分重点从筹备、提出、评估、协调、批准和提交等方面,详细阐释了国家《预备名录》编制和完善的要求与方法;第三部分介绍了咨询机构对缔约国编制和完善《预备名录》可以提供哪些支持。关键信息1、《预备名录》是什么?不是什么?向各缔约国明确《预备名录》的定义,详见P6。2、国家价值与突出普遍价值的区别强调具有国家价值的遗产不等同于符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遗产,并向缔约国提供在确定《预备名录》之前如何筛选适合申报的遗产名录的步骤和方法,详见P9、P12、P17等。3、重视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向缔约国建议编制和修订《预备名录》过程中应邀请参与进来的利益相关方,详见P14。4、定期回顾并更新《预备名录》介绍定期回顾并更新《预备名录》时需考虑的要素及基本流程,详见P25。5、咨询机构的上游支持介绍咨询机构可提供的建议范围、形式及阶段,详见P29。除此之外,《指南》的附件中还摘录了《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里关于《预备名录》的指导以及部分缔约国提供的编制或修订《预备名录》时的申请表格和经验。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在国家文物局统筹指导下,一直致力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项目的培育工作,并就申报项目提供专业咨询、评估和审核技术服务,为国家决策提供专业依据。今后,我们还会持续关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发布的《预备名录》相关资讯及文件,并及时翻译成中文与广大会员分享。由于水平原因,翻译稿难免出现错漏之处,敬请各位会员和专家批评指正。《指南》下载链接:/uploads/userfiles/files/20210304103946.pdf

  • 2021-01-06 国际之声

    世界遗产术语表(中文版)发布

    最前沿的世界遗产原则理念最深入的世界遗产概念解析最广阔的世界遗产方法视野最全面的世界遗产知识体系你可能知道《世界遗产公约》,但你是否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其他几大公约?你可能了解世界遗产的三大咨询机构,但你是否了解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究竟做些什么?世界遗产中心,世界遗产委员会,世界遗产缔约国大会,都指的是什么,之间又是什么关系?自然、文化、混合遗产,与文化景观又是什么关联?为了更好开展世界遗产第三轮定期报告工作,UNESCO世界遗产中心专门汇总编写了关于世界遗产的“关键术语表”(list of key terms)。在开展中国第三轮定期报告的工作工程中,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将这份术语表全文翻译为中文,供各遗产地参考。世界遗产关键术语表(节选)翻译之后,我们发现,这其实不仅是一份面向遗产工作者的术语表,更是一份面向全行业,甚至是世界遗产关注者和爱好者的知识清单。这是一份UNESCO成立以来,在文化遗产领域所有思想理念演进的回顾,所有当下所关注、热议的话题的阐释,折射出今天的国际世界遗产工作者都在谈论些什么,又是用怎样的方式谈论这些话题的。对于中国遗产工作者而言,了解这些术语及其背后的涵义,不仅有助于我们的日常工作,更有助于将自己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历史和文化脉络中,去理解世界遗产的前世今生,去窥视全球遗产界,尤其是西方遗产人的世界观、历史观和遗产观。为此,世界遗产之声特将这份术语表与大家分享。由于水平原因,部分内容的理解和翻译难免存在错漏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可登录UNESCO世界遗产中心网址https://whc.unesco.org/document/169813 下载英文原版。

  • 2020-12-17 国际之声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2020年度全球大会闭幕

    2020年12月16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全球大会举行第三次线上会议。会议听取并通过了ICOMOS选举委员会有关2020年度执委会选举结果的报告,经过补选,确认土耳其代表泽奈普·古勒·乌娜尔成为第5名副主席。16日大会现场会议同时听取了ICOMOS决议委员会有关2020年通过决议的结果报告。本次全球大会共通过了十六项决议,涵盖理事会规章制度、遗产地相关议题、其他遗产议题以及ICOMOS组织架构等四个方面,通过的决议结果如下所示:★ ICOMOS 2019年度财务报表以及免除理事会和司库的责任的有关报告★ ICOMOS 2021-2021年度的整体项目和预算准则★ ICOMOS 2021年度预算执行许可★ ICOMOS 2021年度全球大会资格委员会任命★ 有关多语言环境作为文化多样性组成要素的工作报告★ ICOMOS道德准则修订报告★ ICOMOS三年科研计划回顾★ 有关希腊塞萨洛尼基古城维尼泽洛斯地铁站古迹原址保护的工作报告★ 文化遗产与气候危机工作报告★ 政治冲突和社会动荡情况下的遗产地保护工作报告★ 建成遗产、景观以及文化遗产防火工作报告★ 欧洲质量准则★ 以人为中心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报告★ 2021年度章程规定的线上会议计划★ 工作组以及项目专员理事会内部工作方法★ ICOMOS青年学者工作组工作报告随后,大会通过在线形式,为本年度的嘎佐拉(Gazzola)特殊贡献奖的获奖者,来自挪威的阿蒙·辛丁-拉森博士举行颁奖仪式,同时为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比利时、拉脱维亚、多米尼加、荷兰及奥地利的10位专家颁发ICOMOS荣誉会员头衔。嘎佐拉(Gazzola)特殊贡献奖颁奖仪式最后,大会举行闭幕式,闭幕式由ICOMOS新任主席特蕾莎·帕特里西奥主持,大会感谢了上一届执委会为ICOMOS所做出的贡献,并对ICOMOS的未来工作方向做出了展望。随后,2021年度大会及2023年度全球大会的东道主,ICOMOS Thailand(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泰国国家委员会)以及ICOMOS Australia(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澳大利亚国家委员会)简要介绍了2021及2023两届大会的简要情况和愿景,并邀请与会ICOMOS国家委员会代表及专家学者参加将于泰国乌隆府举办的2021年年度大会以及将在澳大利亚悉尼举办的2023年第21届全球大会。大会的最后,前任主席河野俊行对于今年全球大会的组织方以及与会者表示了感谢。理事会新任主席特蕾莎·帕特里西奥主持大会闭幕式前任主席河野俊行致谢大会组织方及参会人员ICOMOS全球大会是全球遗产保护工作者交流的盛会,本届大会受疫情影响改为线上举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得以顺利召开,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经批准,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代表全程参加了会议,并充分行使了投票权,发出中国声音,中国代表姜波成功当选副主席,进一步确立了中国国家委员会的国际影响力。ICOMOS China将密切配合新一届执委会,立足国内,放眼国际,继续作为国际与国内遗产学界沟通和交流的桥梁,为国内外的遗产工作者和学者提供交流和互动的平台。

  • 2020-11-16 国际之声

    法国“杰出遗产地与城市”线上培训课程推介

    “法国杰出遗产地与城市”组织将于2020年12月上旬举办以“遗产知识与媒介”为主题的在线培训班。有感兴趣的会员可以点击下文链接了解详情。“法国杰出遗产地与城市”-国际培训课程遗产地、历史与艺术城乡联盟主题:“遗产知识与媒介”时间:2020年12月1-2-4|8-9-10联合欧盟外交部及文化部,得到多个国家大使馆的大力支持,法国杰出遗产地和城市协会将于2020年12月组织第六次国际培训课程。培训课程的主题为“遗产知识与媒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和各国卫生情况的要求,2020年度国际培训课程将以在线形式(ZOOM会议)开展,每节课2小时30分钟,课程将于2020年12月1日、2日、4日、8日、9日及10日进行。培训课程项目2020年度国际培训项目将由6节每节2小时30分钟的课程组成,具体时间如下:• 周二,12月1日(下午14时-16时30分)• 周三,12月2日(下午14时-16时30分)• 周五,12月4日(下午14时-16时30分)• 周二,12月8日(下午14时-16时30分)• 周三,12月9日(下午14时-16时30分)• 周四,12月10日(下午14时-16时30分)课程总计15小时,本次国际培训课程将会对以下议题进行讨论:•遗产登录清单与知识•遗产保护工具•遗产媒介与市民参与实用资讯•国际培训课程注册时间将持续至2020年11月27日•课程将提供法语-英语的同声传译•课程学员应是法语或者英语的使用者如想了解更多信息,请点击下方链接:https://www.sites-cites.fr/agenda/semaine-de-formation-internationale-2020/

  • 2020-08-25 国际之声

    贝鲁特大爆炸后续:文物受损情况与反思

    一、黎巴嫩简介黎巴嫩位于亚洲西南部,是中东地区最西化的国家之一,曾经是中东最开放,最富裕的国家,被称为中东的瑞士。黎巴嫩已探测的矿产资源少,第一产业薄弱;黎巴嫩的气候为地中海气候,其第二产业中较为突出的是经济作物,水果、蔬菜、葡萄酒都是重要的出口产品,但大部分的粮食需要进口。其发达产业为第三产业,服务业和旅游业,境内更有人类最早一批城市与世界遗产,这些文明古迹最古老的具有长达5000多年的历史。2020年8月4日发生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大爆炸,爆炸波及240公里,起先是一股浓烟向天上弥漫,随后浓烟当中出现零星的爆炸火光,大约5秒后,巨大的火龙冲天而起,夹杂着小型爆炸的冲击波在一秒内席卷了视线内可见的建筑物。外围的白色烟尘率先向外扩散,火红色的蘑菇云紧随其后。爆炸城市为首都贝鲁特,拥有占全国三分之一的240万人口,城中有阿拉伯式的奥斯曼建筑和现代建筑,也发现了罗马和拜占庭的结构。二、黎巴嫩世界遗产(5项)暂时未受到直接影响1、安杰尔Anjar(距离贝鲁特东部的贝卡地区约58公里)【1984年列入】安杰尔是由卡利夫·瓦利德一世于8世纪初设计建立的城市。其废墟表明,其整体布局井井有条,使人联想起古代的宫殿,如今,安贾尔成为倭马亚城市规划设计的唯一见证。2、巴勒贝克Baalbek(位于首都贝鲁特市东北86公里处)【1984年列入】这座腓尼基人的城市在希腊时期以太阳神而闻名,这里供奉了三座神灵。巴勒贝克保留了罗马时代的宗教性,那时太阳神朱庇特神殿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朝圣者。巴勒贝克以其庞大复杂的建筑结构成为罗马帝国建筑的典范。3、比布鲁斯Byblos(位于首都贝鲁特以北约40公里)【1984年列入】比布鲁斯是黎巴嫩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在那里发现了许多连续的文明废墟。它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有人居住,与数千年来地中海地区的传奇和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比布鲁斯也与腓尼基字母表的发展传播息息相关4、提尔城Tyre(位于首都贝鲁特以南83公里)【1984年列入】传说认为提尔城是紫色颜料的诞生地。它曾是最雄伟的腓尼基城市,当时腓尼基人统治着一些海域,建立了像卡地兹和迦太基这样繁荣的殖民地。它的历史地位在十字军东征之后逐步衰落,但仍保留了许多主要是罗马时期的重要的考古遗物。5、夸底•夸底沙(圣谷)和神杉林Ouadi Qadisha (the Holy Valley) and the Forest of the Cedars of God (Horsh Arz el-Rab)(位于黎巴嫩北部省)【1998年列入】圣谷是基督教早期世界上最重要的修道士聚居地。它的许多修道院年代已十分久远,引人注目地坐落在崎岖不平的地形中,附近是黎巴嫩山林遗址,这里的树木为古代宗教建筑提供了优质的木材。红点为爆炸点,其余黄点为4处世界遗产(夸底•夸底沙(圣谷)和神杉林位于较远北部省,不在此图中显示)殃及范围为半径10公里根据爆炸点与世界遗产的分布范围来看,此次爆炸对黎巴嫩的世界遗产暂时没有产生直接影响,但是对其国内的古迹及遗产影响较大。三、黎巴嫩遗产受损总体情况黎巴嫩文化部文物局局长萨尔基斯·库里(SarkisKhoury)认为,在大爆炸中,8000座建筑受损,其中包括众多博物馆、画廊等文化场所。在约640座受影响的历史建筑中,有60座左右面临倒塌危险。他强调,为防止秋雨的到来造成进一步破坏,需要紧急进行结构加固和采取防水措施。此外,他还提到需要紧急动员艺术家、文化领域专业人员、工匠和传统知识保管员,合力保护贝鲁特的文化生活。四、受影响的街区及具体情况阿什拉斐叶区(Achrafieh)、杰美扎(Gemmayzeh)和马米哈伊尔(Mar-Mikhaël)老街区,Medawar, Zouqaq El-Blatt and Khandaq Ghamiq 等。1、黎巴嫩贝鲁特港口爆炸对位于贝鲁特东部的阿什拉斐叶街区中的苏尔索克博物馆,国家博物馆( National Museum ofBeirut)和美国贝鲁特大学考古博物馆(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of Beirut)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苏尔索克宫殿建于1860年,为当地贵族尼可拉斯·易卜拉欣·苏尔索克(Nicolas Ibrahim Sursock)所建,位于贝鲁特心脏地带的一个小山丘上,可以俯瞰贝鲁特港口。这里收藏着精美的艺术品、奥斯曼帝国时代的家具、大理石和来自意大利的画作——这些都是苏尔索克家族三代人的心血。破坏程度:爆炸后,宫殿的大理石廊柱仍然挺立,但奥斯曼帝国时代的配有阿伯书法的木质门框、窗棂则毁坏严重,200多年历史的彩绘玻璃窗被爆炸冲击波毁成碎片。宫的所有者罗德里克·苏索克说,黎巴嫩内战之后,经过20年的精心修复,宫殿才恢复了昔日的辉煌,而此次爆炸对该建筑造成的破坏比黎巴嫩内战期间造成的损毁还要严重约十倍。进行修复的工作人员都无比痛心与绝望,宫殿又将再次进入漫长的重建修复工作。(图片来源:美联社)附近的苏尔索克博物馆为该贵族的私人别墅,修建于1912年,是威尼斯及奥斯曼建筑风格的结合体。60年代转化成博物馆,馆内保存着苏尔索克收藏的现代及当代艺术品。1999年,该建筑被其国家文物局列为一级历史建筑。博物馆其实在2015年才在历时8年、耗资巨大的修复工程后重新开馆。破坏程度:玻璃窗全部破碎,屋顶也遭到了破坏。目前行动:各专业人士把博物馆的藏品搬进了库房,清理掉遍地的玻璃碎片,并用塑料布等遮盖住受损的博物馆窗户。爆炸点距离最近的文物建筑为图中下方的苏索克博物馆和苏索克宫黎巴嫩贝鲁特国家博物馆藏品年份由史前时代、古希腊、罗马以及腓尼基时代横跨至奥斯曼帝国时期,主要为手工艺品及雕塑,尤其是保存着腓尼基人发明的历史上第一块玻璃。破坏程度:据黎巴嫩文化部部长称,其窗户、门和电梯都在爆炸中受损,而藏品表面看上去比较完好、损耗较小,仍会进一步勘测。贝鲁特美国大学考古博物馆的门窗等基本建筑框架受到破坏,不少玻璃橱窗,连带着内部的藏品破碎或倒塌。2、杰美扎(Gemmayzeh)街区,拥有烈士广场、穆罕默德·阿明清真寺、圣乔治主马龙尼教堂、城市文化中心(Beit Beirut Museum and Urban Cultural Center)等景点和遗迹,由于距离较近,也发生了因为爆炸产生的常见的墙体剥离、房体倒塌等。穆罕默德·阿明清真寺曾经内景视频截图,穆罕默德·阿明清真寺的内部的倒塌情况圣乔治马龙尼教堂爆炸前后对比3、马米哈伊尔(Mar-Mikhaël)老街区面朝港口,以活跃的夜生活而广为人知,许多老建筑都变成了酒吧或餐厅。爆炸发生后,这些街道散落着建筑物的碎片,被碎玻璃覆盖着。4、距离事发点直线距离不到1公里的Marfa现代艺术画廊和Tanit画廊,几乎被彻底摧毁,其中Tanit画廊的部分展览区域直接被夷为平地。五、存在的冲突由于1975年至1990年期间的黎巴嫩内战,不少古迹身上带着战乱、恐怖袭击的痕迹——比如汽车炸弹袭击过的大楼,以及墙上斑驳的弹孔。而这些古迹在30年后,又再次遭遇了一次大规模爆炸,风雨飘摇。多年来,黎巴嫩一直担心历史建筑被出售,进而被拆除、被高楼大厦取而代之。有报道称,爆炸后中间商一直在联系受损历史建筑的业主,并提供高价购买他们的房产。财政部长随后发布一项法令,在没有得到文化部的许可下禁止出售任何历史建筑。财政部在一份声明中说,此举旨在防止任何"剥削",并补充说,有计划修复受损的历史建筑或者翻新,估计花费约3亿美元。六、各方支持与合作1. 在8月11日发布的一份声援声明中,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世界古迹基金会(World Monuments Fund)、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巴黎卢浮宫在内的27个签署方承诺“尽我们所能,为完全恢复贝鲁特在爆炸中受损的遗产做出贡献”。2. 蓝盾组织(Blue Shield International)黎巴嫩国家委员会目前正在协调当地专家,调查该市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和历史建筑遭受的破坏,以便国际伙伴在规划长期救济工作时,对重建的优先事项有一个总体了解。3、中国、德国、美国、俄罗斯、以色列、希腊等多个国家也在爆炸后纷纷向黎巴嫩政府及人民表示了慰问,并愿意提供援助。七、对中国的启示:文物安全是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近年来,因危险化学品及易燃易爆品引发的公共安全事故在全世界范围内时有发生。我们在痛心与惋惜的同时,更应该警醒与反思。对于国家来说,构建“大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完善港口公共安全处置体系、建立涉及危化品企业和公安消防部门互动的应急机制、落实安全评估、环境评估责任制度等措施都应是政府及有关部门关注的重点。此次爆炸事件,不仅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也对当地的众多古迹与遗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如何确保文物的安全,以及灾后的修复与重建也应是文物部门以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核心。对中国而言,我们应当认识到,文物安全本身不仅是文物本体的安全防护,更牵涉到整个文物所在周边环境、社区等多部门。尤其是当文物处于多利益相关方的经济、社会、产业等综合环境之中,文物安全便不仅是文物部门的职责,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职责。文物安全本质上是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对于文化遗产的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应基于本体的保护,同时要关照遗产周边环境,对所有潜在可能带来威胁的因素进行监测。遗产监测从其根本是对“可能性”的预测,而这种预测所涉及的内容和指标是全方位的,也需要所有利益相关方重视和配合。望全世界以此为戒,愿黎巴嫩的灾难不再重演。参考资料 https://www.nbcnews.com/news/world/historic-beirut-buildings-risk-collapse-after-deadly-explosion-united-nations-n1236645 https://www.globalheritage.nl/news/endangered-heritage-following-beirut-port-explosion https://www.theartnewspaper.com/news/beirut-museums-size-up-the-explosion-damage https://en.unesco.org/news/unesco-rallies-international-community-safeguard-beiruts-cultural-life-and-heritage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0/aug/14/beirut-blast-dozens-of-historic-buildings-in-lebanon-capital-at-risk-of-collapse https://mp.weixin.qq.com/s/omnZcJaINBKMXmZRxi__RQ

  • 2020-07-17 国际之声

    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关于圣索菲亚大教堂的联合声明

    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与国际社会一道,对土耳其当局将圣索菲亚大教堂从博物馆变更回清真寺的决定,以及该决定对这座杰出艺术作品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放性带来的隐患表示关切。1934年,圣索菲亚大教堂成为一座博物馆。这项颇具象征意义的决策,致力于向公众敞开她的大门,使所有人都能感受到蕴含其中的壮美而丰厚的文化内涵。从那一刻起,无论是土耳其人民,还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能够欣赏这一人类建筑史上的伟大杰作,细细领略那些穿越拜占庭、奥斯曼时代的艺术精品。这种跨越文化的交融性,早已深深印刻在这座博物馆的基因之中。这项普世共享的遗产的重要意义在1985年获得了进一步升华,不仅因为她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也因为世界遗产授予土耳其作为缔约国所应承担的庄严使命。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不可替代的,她见证了文明交融的往昔,延续着文化交流的传统;她从历史的风霜中走来,并为今天和未来所享有。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持有共同的立场:无论圣索菲亚大教堂未来的功能和所属如何变化,都应对其实施保护,使其面向公众开放,这是一切管理措施的核心。作为一座博物馆,得益于策展研究员、学者、专业工作者智慧的汇聚,圣索菲亚大教堂成为了教育和研究的圣地。土耳其和全球的专家们持续不断的对话,丰富了我们对这处古迹的认知,使其在时光的洗礼中得到更有效的保护。这些研讨和对话必须继续开展下去,才能确保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方方面面都能获得应有的呵护。鉴于以上原因,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以及已经就圣索菲亚大教堂丧失其博物馆功能表达了遗憾之意的旗下委员会,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国际学术共同体的相关声明表示支持。翻译:燕海鸣审校:解立、王毅英文原文Alo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COM and ICOMOS jointly express their concerns regarding the decision by the Turkish authorities to reverse the status of Hagia Sophia from a museum to a mosque, and the repercussions this may have in terms of the conservation and accessibility of this outstanding artistic and cultural heritage.Since 1934, Hagia Sophia has been a museum, a decision motivated as a symbolic gesture to openly present to the public the spectacular multi-layered cultural richness of this monument. The Turkish people and tour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since then had the opportunity to visit this architectural masterpiece and contemplate its stunning works of art of the Byzantine and Ottoman periods, an intercultural exchange inscribed in the museum’s DNA.The importance of this shared heritage was strengthened with the inscription of the monument on the UNESCO World Heritage List in 1985, and the commitments this entails for Turkey as a State Party. It recognizes Hagia Sophia’s role as an irreplaceable testimony of a multicultural past and the continuing dialogue between cultures – a monument that has stood the test of time for the benefit of the present and future generations. ICOM and ICOMOS share the opinion that conservation and accessibility must continue to be at the heart of the management of Hagia Sophia, regardless of its future function and jurisdiction.While functioning as a museum, Hagia Sophia also served as a place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benefiting from the exchange of knowledge between curators, scholars and specialists. The continuous discussions gathering Turkish and international experts certainly enric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onument and support the conservation efforts to mitigate the effects of time on the structure. The discussions among experts must also continue especially to ensure the future care of Hagia Sophia in every aspect of its preservation.For these reasons, ICOM and ICOMOS, and their respective committees which have already ex-pressed their sadness to see this symbolic monument losing its museum status, concur with the statements made by partner organizations such as UNESCO as well as the academic community.

  • 2020-05-12 国际之声

    欧洲日宣言发布 “文化遗产:欧洲未来的强力催化剂”

    70年前,刚刚经历战火洗礼,重获和平的欧洲,为保证整个欧洲范围内更长期的稳定和繁荣,开启了欧洲一体化进程。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逐渐在政治、经济、货币等多方面实施协同一体的发展,并体现出充满争议的文化认同。欧洲文化遗产丰富,具有悠久的思辨传统,重大社会变革时刻总会引发激烈的反思和行动,面临新冠肺炎引发的前所未有的全球危机,欧洲文化遗产界在2020年5月9日欧洲日发布了名为“文化遗产:欧洲未来的强力催化剂”的宣言。以下是其宣言发布公告和宣言正文的翻译,与广大国内同行分享。时间仓促,翻译中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更详细的信息可点击公众号下方“阅读原文”,登录协会网站查阅原文链接。《欧洲日宣言》“文化遗产:欧洲未来的强力催化剂”发布:欧洲遗产联盟翻译:解立、付梓杰2020年5月9日,正值“舒曼声明”(Schuman Declaration)和欧洲一体化启动70周年的欧洲日之际,欧洲遗产联盟(European Heritage Alliance)的成员起草了欧洲日宣言“文化遗产:欧洲未来的强力催化剂”。在欧洲和全球都在竭力克服一场由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所引发的前所未有的危机之时,《欧洲日宣言》旨在向欧洲领导人和公众传递一条关于团结、希望和联合的有力信息。通过这份宣言,组成欧洲遗产联盟的主要欧洲和国际遗产网络的代表们表达了广大遗产世界愿意帮助欧洲当下社会和经济复苏以及欧洲计划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的意愿。欧洲日宣言同时提出了彰显文化遗产作为积极性变化的催化剂的七项最重要的方法。这份重要的文件将会在5月9日由欧洲数位图书馆基金和欧罗巴文化代表欧洲遗产联盟共同主持的欧洲日网络研讨会上展示并进行讨论。来自欧洲学术机构,会员国和民间团体的高层级的遗产决策者将会对此宣言做出反馈。其中包括,欧盟创新研究文化教育和青年事务委员Mariya Gabriel,欧洲经济和社会委员会主席Luca Jahier,欧盟部长会议代理主席、克罗地亚文化部主席Nina Obuljen-Koržinek,欧洲议会文化和教育委员会主席Sabine Verheyen,欧洲地区委员会成员、SEDEC委员会主席Anne Karjalainen,普鲁士文化遗产基金会主席、欧罗巴文化执行主席Hermann Parzinger,以及著名的法国作家和电视记者 Stéphane Bern。欧洲日宣言现已对个人和团体组织开放签名(填写下列表格)。请支持我们,帮助我们展现文化遗产将为欧洲未来带来的凝聚力!宣言将会被欧洲文化遗产联盟的全体成员翻译成不同语言并广泛传播。同时也会在2020年5月19日视频会议前被呈交欧盟负责文化事务的各位部长。《欧洲日宣言》“文化遗产:欧洲未来的强力催化剂”值此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欧洲日之际,我们纪念《舒曼声明》发表和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七十周年;在欧洲和全球都在竭力克服一场由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所引发的前所未有的危机,我们必须制定强有力的政策来重启和重建我们的社会和经济的时刻;铭记广阔的文化和文化遗产世界已受到由这场流行病带来的沉重和具体的影响,遗产专业人员和志愿者们在文化,社会和经济方面都经历了严重的变化;被文化和遗产行动者通过分享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保持人们精神振奋的非凡的努力所打动;我们,广大的在全欧洲活跃的遗产社区的代表已经集结在欧洲遗产联盟的旗帜之下,传递一条关于团结、希望和联合欧洲领导人和人民的有力信息。我们已经准备好为欧洲当下的社会经济复苏和欧洲计划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受七十年前罗伯特·舒曼和他的同僚们的愿景和胆识的启发,我们坚信,我们必须抓住当下的危机,将文化和文化遗产置于它们应有的归属之处,即欧洲复兴的核心;正如2018年欧洲文化遗产年所证明的那样,文化遗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成为积极变革的催化剂。在这部宣言中,我们强调了七种相互关联的方式:01、治愈欧洲面临公共卫生紧急状况,文化遗产在,也将持续在,个体和社会整体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中发挥核心作用。已被丰富的文献证实,并在公共决策过程中受到日益增加的重视;健康良好的生活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涵盖情感、社会、文化、精神和经济需求,使个体可以充分发挥潜能、实现自我并最大程度的参与社会。因此,投资文化遗产意味着投资公共卫生、健康,和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02、作为欧洲当全世界被迫共同面对我们生活方式的一个深刻转向,我们共享的文化遗产和价值形成了一个非常必要的定心锚和指南针。它们确可以为我们前方的正确抉择提供方向感和灵感。文化遗产确保了我们的根基、身份认同、传统和欧洲以及全球图景的关联。参与、投身于文化遗产也使我们能够拥抱我们的多样性,并将其作为丰富自身创造性的源泉。欧洲公民如何感受和理解它们共享的遗产,遗产阐释的过程如何得以实施,对欧洲的未来至关重要。这是为何对文化、教育、科学和创新更大的投入必须被置于我们欧洲生活方式以其最多元的形式推广的核心。这也是未来,一个“共享价值的欧盟”必须是与欧洲经济、货币或政治联盟同等重要的原因03、数字化变革中的欧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已突显了文化遗产数字化分享的重要性。在一个人们渴望更紧密的连接同时又在物理意义上分离的时刻,欧洲文化遗产组织已起身迎接挑战。欧洲已经在数字文化遗产中扮演领军角色,也有基于人文和伦理原则继续推进如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新技术的潜力。现在我们必须携手加速和提升这一数字变革的进程。同时,我们必须缩小数字化程度高和数字化仍旧欠缺的机构间的差距。我们需要将遗产享用的过程民主化以支持多样性、包容性、创造性,和教育及知识分享中的重要参与。我们需要推动能够增强创新能力的合作和实验。我们需要鼓励数字技术和专业力量的使用,增强文化机构在讲述欧洲故事中的作用。04、绿色欧洲在欧盟继续推进其历史项目“欧洲绿色协议”的同时,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社会经济绿色变革的文化层面也得到充分考虑。我们的文化遗产,包括文化景观,正面临气候变化的重大威胁。但拥有丰富传统知识和技能资源的文化世界也可以助力各类环境应对实践,帮助实现“欧洲绿色协议”中的宏大目标。我们强烈呼吁此次传染病大流行后欧洲的“绿色复兴”,并相信文化遗产在帮助实现这一目标中的巨大潜力。05、再生欧洲目前里程碑式的研究项目“欧洲需要文化遗产”已提供了非常有力的证据:投资遗产对于城市和区域再生-在个人和社区层面-清晰的收益。鉴于失业率极端上升的前景不容乐观,我们敦促欧盟领导人投资遗产引领的城乡再生,促进欧洲社会经济的恢复。这样做将使欧洲不仅能够保存很多现有工作岗位和相关技能,也可以创造新的工作机会,从专业技能到对数字和其他新技术的多种使用。这种“文化遗产新协议”将从另一个角度刺激社会经济创新,贡献于我们生存环境的重大改善。在欧洲全域历史城镇、乡村遗产推行遗产引领的再生项目的巨大潜力将成为一个真正的走向更绿色和可持续欧洲的“游戏制定者”。06、体验欧洲面对新冠肺炎流行导致全球旅行和移动受限带来的对旅游业的灾难性打击,1300万欧洲的工作岗位受到冲击,我们完全支持制定一个大型“欧盟旅游业抢救计划”的呼吁。这个计划应包含针对文化旅游复兴的特殊措施。文化旅游是全球增长最快和规模最大的旅游产业之一,占据欧洲旅游业的40%以上。旅游业需要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业需要旅游业。但我们应通过将危机作为促进更加创新和可持续的旅游形式的机遇走出本次危机。我们将为遗产地的公共和私人所有者及其周边社区提供长期效益,并为参观者创造更加优质的体验和享受。07、拥抱世界最后,像当前危机已经清晰显示的,人类的相互联系和脆弱性为欧洲发挥在全世界的正面和建设性的作用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遇。文化和文化遗产是增强相互尊重、理解和信任的关键驱动力,而这又是全球团结和合作的前提。欧洲因此应该利用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引领这一过程。基于上述内容,我们需要紧急和共同动员文化和文化遗产的变革性力量,为欧洲在后新冠时期绿色和包容性的复兴提供意义和启发。携手并肩,我们将发挥其最大潜力为我们共同的欧洲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这部宣言由以下的欧洲遗产联盟成员于2020年5月9日起草:1.ACCR(Association des Centres Culturels de Rencontres)(文化交流中心协会)2.ACE(Architects‟Council of Europe)(欧洲建筑师协会)3.AEERPA(European Association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Restoration Companies) (欧洲建筑遗产修复企业协会)4.Blue Shield(蓝盾)5.CIVILSCAPE(European Landscape Convention)(欧洲景观公约)6.EAA(European Association of Archaeologists)(欧洲考古学家协会)7.E.C.C.O(European Confederation of Conservator-Restorers‟Organisations)(欧洲保护修复师组织联盟)8.ECF(European Cultural Foundation)(欧洲文化基金会)9.ECOVAST(European Council for the Village and Small Town)(欧洲村落和小镇协会)10.ECTN(European Cultural Tourism Network)(欧洲文化旅游网络)11.ECTP-CEU (European Council of Spatial Planners)(欧洲空间规划师协会)12.EFAITH (European Federation of Associations of Industrial and Technical Heritage)(欧洲工业和技术遗产协会联合会)13.EFFORTS (European Federation of Fortified Sites)(欧洲城防遗址联盟)14.EHHA (European Historic Houses Association)(欧洲历史房屋协会)15.EHTTA (European Historic Thermal Towns Association)(欧洲历史温泉城镇协会)16.ELO (European Landowners‟Organisation)(欧洲土地所有者组织)17.EMA (European Museum Academy)(欧洲博物馆学会)18.EMF (European Museum Forum)(欧洲博物馆论坛)19.EMH (European Maritime Heritage)(欧洲海事遗产)20.ENCATC (European Network of Cultural Administration Training Centres)(欧洲文化管理培训中心网络)21.ENCoRE (European Network for Conservation-Restoration Education)(欧洲保护修复教育网络)22.ERIH (European Route of Industrial Heritage)(欧洲工业遗产线路)23.ETC (European Travel Commission)(欧洲旅游委员会)24.EUROCLIO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History Educators)(欧洲历史教育工作者协会)25.EUROCITIES (The Network of Major European Cities)(欧洲主要城市网络)26.EUROPA NOSTRA (The Voice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Europe)(欧洲文化遗产之声)27.Europeana28.EWT (European Walled Towns)(欧洲城垣)29.FEDECRAIL (European Federation of Museum and Tourist Railways)(欧洲博物馆和游客铁路联盟)30.FEMP (European Federation for Architectural Heritage Skills)(欧洲建筑遗产技能联盟)31.FRH (Future for Religious Heritage – European Network for historic places of worship)(宗教遗产的未来-欧洲信仰历史场所网络)32.Heritage Europe-EAHTR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Historic Towns and Regions)(欧洲历史城镇地区协会)33.ICOM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国际博物馆协会)34.ICOMOS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35.IFLA Europ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s)(国际景观建筑师联盟)36.Interpret Europ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Heritage Interpretation)(欧洲文化遗产阐释协会)37.INTO (International National Trusts Organisation)(国际国家信托组织)38.ISOCARP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ity and Regional Planners)(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协会)39.Mad’in Europe40.Michael Culture Association (MCA)(迈克尔文化协会)41.NECSTouR (Network of European Regions for a Sustainable and Competitive Tourism)(欧洲地区促进可持续和有竞争力的旅游业网络)42.NEMO (Network of European Museum Organisations)(欧洲博物馆组织网络)43.OWHC (Organisation of World Heritage Cities)(欧洲世界遗产城市组织)44.Perspectiv (Association of Historic Theatres in Europe)(欧洲历史剧院协会)45.RANN (Réseau Art Nouveau Network)(新艺术运动网络)46.SEE Heritage Network (South East European Heritage Network)(欧洲东南遗产网络)47.TICCIH Europe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工业遗产保护国际委员会)48.Trans Europe Halles (TEH)49.UIA workgroup Heritage Region 1 (International Union of Architects)(国际建筑师联盟)附录:拓展阅读,定量和定性数据,关键的政策文件1)治愈欧洲研究,出版物,文章 Cultural Heritage Counts For Europe Report (2015) by Europa Nostra, ENCATC, Heritage Europe, the Heritage Alliance, the International Cultural Centre and the Raymond Lemaire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Conserv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Leuven.https://www.europanostra.org/our-work/policy/cultural-heritage-counts-europe/ Heritage and Wellbeing: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Life?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the Pre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ICCROM)https://www.iccrom.org/projects/heritage-and-wellbeing-what-constitutesgood-life Wellbeing and the Historic Environment (2018) by Historic Englandhttps://historicengland.org.uk/images-books/publications/wellbeing-and-thehistoric-environment/wellbeing-and-historic-environment/ Study of ‘Heritage Houses for Europe’ (2019) by European Historic Houseshttps://www.europeanlandowners.org/heritage-houses-for-europe/wpcontent/uploads/2019/09/Final-Study-Heritage-Houses-FINAL-1809online.pdf 政策文件 Council conclusions on the Work Plan for Culture 2019-2022 (2018)http://data.consilium.europa.eu/doc/document/ST-13948-2018-INIT/en/pdf 2)作为欧洲研究,出版物,文章 Engaging citizens with Europe’s cultural heritage: How to make best use of the interpretive approach (2017) by Interpret Europehttp://www.interpreteurope.net/fileadmin/Documents/publications/ie_engaging_citizens_with_eur opes_cultural_heritage_co.pdf 政策文件 Commission Communication ‘Toward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cultural heritage for Europe (2014)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uri=CELEX:52014DC0477 Strengthening European identity through education and culture. 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mmission to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the Council, the Europea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ttee and the Committee of the Regions (2017)https://ec.europa.eu/commission/sites/beta-political/files/communicationstrengthening-european-identity-education-culture_en.pdf European Framework for Action on Cultural Heritage (2018) by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https://ec.europa.eu/culture/library/commission-swd-european-frameworkaction-cultural-heritage_en Berlin Call to Action: Cultural Heritage for the Future of Europe (2018) by Europa Nostrahttps://www.europanostra.org/wp-content/uploads/2018/09/Berlin-Call-ActionEng.pdf Europe Fast Forward Heritage (2018) by Culture Action Europehttps://cultureactioneurope.org/advocacy/fast-forward-heritage/ A NEW STRATEGIC AGENDA 2019 – 2024 (2019) by the European Councilhttps://www.consilium.europa.eu/media/39914/a-new-strategic-agenda-20192024.pdf PARIS MANIFESTO ‘Let us relaunch the European project through culture and cultural heritage! (2019) by Europa Nostrahttps://www.europanostra.org/wp-content/uploads/2020/03/2019-EN_ParisManifesto.pdf 3)数字化变革中的欧洲研究,出版物,文章 Europeana Strategy 2020-2025 (2020)https://pro.europeana.eu/page/strategy-2020-2025-summary Commission report on the evaluation of Europeana and the way forward (2018)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qid=1536235661093&uri=COM:2018:612:FIN Evaluation of Europeana and orientations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 (2016) https://op.europa.eu/en/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58538a59-b4aa-11e899ee-01aa75ed71a1/language-en My ambition for Europe: protecting it, transforming it and taking it forward (2019)https://www.linkedin.com/pulse/my-ambition-europe-protecting-transformingtaking-forward-breton/ Museums in the mirror world - preparing for the next stage of our digital transformation (2019)https://medium.com/@Europeana/museums-in-the-mirror-world-preparing-forthe-next-stage-of-our-digital-transformation-bb4754b8ee00 Ten perspectives on the future of digital culture (2019) https://pro.europeana.eu/page/10perspectives 政策文件 Commission Recommendation on the digitisation and online accessibility of cultural material and digital preservation (2011)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uri=CELEX%3A32011H0711 Declaration of cooperation on advancing digitis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2019)https://ec.europa.eu/digital-single-market/en/news/eu-member-states-signcooperate-digitising-cultural-heritage 4)绿色欧洲研究,出版物,文章 Safeguarding Cultural Heritage from Natural and Man-Made Disaster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risk management in the EU (2018) by the European Commissionhttps://op.europa.eu/en/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8fe9ea60-4cea-11e8be1d-01aa75ed71a1/language-en The Future of Our Pasts: Engaging Cultural Heritage in Climate Action (2019) by ICOMOShttps://indd.adobe.com/view/a9a551e3-3b23-4127-99fd-a7a80d91a29e 政策文件 Council conclusions of 21 May 2014 on cultural heritage as a strategic resource for a sustainable Europe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uri=CELEX%3A52014XG0614%2808%29 United Nations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https://sustainabledevelopment.un.org/post2015/transformingourworld 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mmission to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the European Council, the Council, the Europea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ttee and the Committee of the Regions on The European Green Deal (2019)https://eur-lex.europa.eu/resource.html?uri=cellar:b828d165-1c22-11ea-8c1f01aa75ed71a1.0002.02/DOC_1&format=PDF 5)再生欧洲研究,出版物,文章 Getting Cultural Heritage to work for Europe (2015) by the European Commissionhttps://op.europa.eu/fr/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b01a0d0a-2a4f-4de088f7-85bf2dc6e004 White paper and recommendations to the EU Urban Agenda Partnership on culture and cultural heritage (2019) by drafted by ICLEI and EUROCITIES with contributions from EU-funded projects ARCHES, CLIC, EUCANET, Forget Heritage, I-Media-Cities, Open Heritage, REACH, ROCK, RURITAGEhttps://rockproject.eu/documents-list#386 政策文件 Declaration on the adaptive reuse of built heritage (2018) ·https://www.acecae.eu/fileadmin/New_Upload/_15_EU_Project/Creative_Europe/Conference_Built_Heritage/LEEUWARDEN_STATEMENT_FINAL_EN-NEW.pdf Opinion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ttee on the contribution of Europes rural areas to the 2018 Year of Cultural Heritage ensuring sustainability and urban/rural cohesion (2018)https://www.eesc.europa.eu/en/our-work/opinions-informationreports/opinions/contribution-europes-rural-areas-2018-year-cultural-heritageensuring-sustainability-and-urbanrural-cohesion-own Urban Agenda for the EUhttps://ec.europa.eu/regional_policy/en/policy/themes/urbandevelopment/agenda/ 6)体验欧洲研究,出版物,文章 Sustainable cultural tourism Study. Report of the OMC (Open Method of Coordination) Working Group of Member States’ Experts (2019) https://op.europa.eu/en/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164ea9c5-2255-11eaaf81-01aa75ed71a1/ Horizon 2020 - the new strategy of promoting Europe as a tourist destination in long-haul markets by the European Travel Commissionhttps://etc-corporate.org/our-campaigns/horizon-2022/. 政策文件 Joint Statement ‘European tourism sector demands urgent supportive measures to reduce devastating impact of COVID-19’ (March 2020)https://tourismmanifesto.eu/european-tourism-sector-demands-urgentsupportive-measures-to-reduce-devastating-impact-of-covid-19/ Barcelona Declaration "Better Places to Live, Better Places to Visit" (2018)https://necstour.eu/better-places-to-live-better-places-to-visit 7)拥抱世界研究,出版物,文章 Preparatory action ‘Culture in EU External Relations’ Engaging the World: Towards Global Cultural Citizenship (2014)https://ec.europa.eu/assets/eac/culture/library/publications/global-culturalcitizenship_en.pdf Research for CULT Committee – European Cultural Institutes Abroad (2016) by the European Parliamenthttps://www.cultureinexternalrelations.eu/cierdata/uploads/2016/11/Mapping8.pdf 政策文件 Joint Communication to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the Council Towards an EU Strategy For International Cultural Relations (2016)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uri=JOIN%3A2016%3A29%3AFIN

  • 2020-04-26 国际之声

    2020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青年从业者培训班报名通知

    主题:考古遗址的调查、保护和管理时间:2020年9月2日-10月1日地点:日本奈良,联合国教科文亚太文化中心奈良办公室及其他相关研究机构语言:英语联合主办方由日本文化厅(Bunkach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中心(ACCU)、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国际中心(ICCROM)和日本国家文化财研究所(东京、奈良)联合主办,与日本文化遗产国际合作联盟(JCIC-Heritage)合作,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本国家委员会、奈良县政府及奈良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培训对象:亚太地区42个国家的青年遗产从业者,须由该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委员会推荐,原则每国家一名,总学员不超过15位。基本要求:从业5-7年的考古遗址管理相关领域青年工作者英语流利费用:主办方承担国际旅费及当地食宿学员承担日本国内差旅及签证费用具体课程信息、申请条件、费用补助等详细信息见培训官网链接:http://www.nara.accu.or.jp/english/gi-2020web.html特别提示:1:本次培训班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系统推荐报名,不接受个人直接申请。由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委员会组织,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负责发布通知,汇总及初步遴选报名材料,提交相关国家机构,并由主办方最终遴选。2:本次培训针对有一定从业经历的考古管理领域专业工作者,尤其建议国内各考古遗址管理和科研机构的青年工作者报名。报名方式:报名表格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申请官网链接,下载并填写第8条第1至3项(申请表、推荐信、个人陈述)的表格,并于5月15日(周五)前将报名材料以“亚太培训报名”为标题,发送至协会邮箱icomoschina@icomoschina.org.cn。如有疑问,可登录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官网www.icomoschina.org.cn通过客服窗口咨询。

  • 2020-03-05 国际之声

    文化遗产领域国际学术文献回顾

    整理:黄雨茵、蒋欣怡想了解国际文化遗产学界的理念发展趋势,选择符合自己兴趣和方向进行学术阅读和思考?ICOMOS CHINA为大家梳理了近年来出版的著作,并根据主题进行了分类,希望能够有所帮助。需要说明的是,部分英文著作尚没有准确的中文译名,欢迎各位会员和关注者为我们提供更加信达雅的译名。一、文化遗产管理与保护书名:文化遗产:管理、认同与潜力 Culturalheritage: management, identity and potential编者:Łukasz Gaweł, Ewa Kocój出版年份:2015年简介:来自波兰和外国文化机构的作者们就文化遗产管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讨论,表明遗产的本质在于选择将文化产品转化为“遗产”。本书所讨论的主题从文学、民间文学艺术,到城市探索和博物馆等。该书分析了特定机构和文化项目中的文化管理和集体记忆,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法律保护,利益相关cha者在管理文化遗产中所扮演的角色等问题。书名:未来的其他计划:全面规划以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应用传播)The Future Has Other Plans: Planning Holistically to Conserve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pplied Communication)编者:Jon Kohl andSteve McCool出版年份:2016年简介:危机已经笼罩着全世界20多万个由国家和地区保护的自然和文化遗产。遗产管理者面对着更多共同遗产消失的危机。虽然遗产管理和实施受到缺乏资金、时间、人员、信息和政治意愿的影响,但本书的编者认为,当前问题的深层原因潜藏在学科本身。编者凭借数十年来根据世界各地的全球遗产管理和案例研究的实践经验,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并通过融合跨学科不断发展的管理范式,引入了一种新的整体规划方法,将遗产管理和保护实践与运营现实相结合。书名:文化遗产关爱与管理:理论与实践Cultural Heritage Care and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编者: Cecilia Lizama Salvatore出版年份:2018年简介:本书涉及大量的文化遗产构成要素,例如文化景观、美食、表演艺术和舞蹈、语言等。本书还提出了文化遗产的多元化、本土化和全球化的观点,讨论了文化遗产资源及其相关法律和规范,介绍了获取、整理和保存文化遗产的手段和方法,以及讨论了与数字遗产相关的理论和概念。二、世界遗产和遗产全球化书名:全球遗产:读本Global heritage : a reader编者:Lynn Meskell出版年份:2015年简介:本书旨在研究遗产和实践中的社会、文化和伦理方面的问题,以及保护全球文化和自然资源背后的国际政治问题。该书从遗产实践的角度去自内而外思考如何在确保遗产保护伦理的同时,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从考古学家到遗产专业人士,博物馆馆长到普通大众。为遗产事业做出贡献的是一支杰出的团队,由最杰出的学者组成,包括资深和年轻的学者。书名:身份认同和遗产:全球化世界的当代挑战Identity and heritage : contemporary challenges in a globalized world编者:Peter F. Biehl, Douglas C. Comer, Christopher Prescott, Hilary A. Soderland出版年份:2015年简介:本书通过提出全球化背景下考古学和遗产管理所面临的争议性问题,为身份认同和遗产研究提出新的议题。这本书不仅展示了新旧世界遗产目标和经验的可变性,而且在一个不断缩小的世界中开启了一个超越国家和地区背景的讨论。如果遗产部门和考古学要在当代和未来的世界保持相关性,那么就必须要解决与遗产和身份认同相关的政治、实践和叙事的问题。书名:世界遗产的落地:民族志的视角World Heritage on the Ground: Ethnographic Perspectives编者:Christoph Brumann, David Berliner出版年份:2016年简介: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公约》确立了当代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标准。本书包括了来自世界各地,特别是来自非洲和亚洲的案例研究。具有特定世界遗产地专业知识的人类学家,探讨了世界遗产框架的影响以及教科文组织遗产制度的全球传播。本书展示了地方和国家如何以复杂和意想不到的方式与全球制度框架相互作用。本书提出,普遍而言,世界遗产地周围的社区会受到这些遗产制度的限制,而不是被赋予更大的权力。书名:变化世界中的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 in a Changing World编者:Karol Jan Borowiecki, Neil Forbes, Antonella Fresa出版年份:2016年简介:21世纪,全世界面临着影响社会各界的划时代变革。文化遗产在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了解过去、增强凝聚力、推动经济增长、开拓就业机会和支持教育和艺术领域的发展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书名:废墟中的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以及和平梦想A Future in Ruins: UNESCO, World Heritage, and the Dream of Peace编者:Lynn Meskell出版年份:2018年简介:《废墟中的未来》讲述了教科文组织为拯救世界的遗产,并在此过程中建立了一个致力于和平共处和遗产保护国际社会而付出的努力。它描述了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政治动荡之后,考古学界和国际主义者如何在西方的倡议中联合起来。教科文组织的领导人也面临着关乎自己使命的挑战和矛盾。该组织是会坚守有助于实现和平梦想的知识分子追求,还是退而求其次成为咨询和技术机构?本书希望读者了解过去对于现在的意义,谁塑造了现在,以及谁在此过程中以成功或失败收场。三、遗产与旅游书名:旅游与国家遗产的论述:文化视角下的对比研究 The discourse of tourism and national heritage : a contrastive study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编者:Claudia Elena Stoian出版年份:2015年简介:本书收集了在线旅游推广领域的深入研究。它关注世界遗产的在线推广,主要侧重机构和商业性网站上的传播。该书分析了每个国家如何结合各种模式来创建虚拟宣传材料。在此过程中,探索各国使用的营销方式和理论框架,将结果与网站的类型及依托的国家进行比较,并从文化角度,如文化差异进一步解释这些结果。书名:世界遗产、旅游和认同: 列入和副产品World heritage, tourism and identity: Inscription and co-production编者: Laurent Bourdeau, Maria Gravari-Barbas, Mike Robinson出版年份:2015年简介:1972年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取得了巨大成功,现在已有近1,000处遗产被确认为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其保护的必要性也得到了认可。然而,“公约”取得的巨大成功的同时伴随着挑战,许多遗产地的关键问题与旅游后遗症有关。对于许多遗产地而言,获得世界遗产名录的提名是一种营销手段,而挑战在于如何更好地保护遗产地和管理日益增多的游客。显而易见的是,如今,旅游业已成为了涉及世界遗产地的众多利益相关者的主要关注点。书名:社会记忆和遗产旅游研究方法Social memory and heritage tourism methodologies编者:Stephen P. Hanna, Amy E. Potter, E. Arnold Modlin, Perry Carter, and David L. Butler出版年份:2015年简介:本书描述并展示了创新性的分析方法,如定性,定量和混合方法,还介绍了社会记忆和遗产旅游研究的历史以及这些研究领域存在的特殊挑战。本书还结合不同地理位置的案例研究提出相关的研究方法,展示了社会记忆和遗产旅游方面的创新研究模式,并指导读者避免常见陷阱,从而成功开展自己的研究。本书对于正在准备进行特定景观的社会记忆再生研究或有兴趣研究遗产的学者、专业人士和旅游,地理,人类学和博物馆研究的学生具有参考价值。书名:工业遗产旅游业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编者:Philip Feifan Xie出版年份:2015年简介:本书探讨了工业遗产与旅游业之间复杂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它有助于激发有关工业遗产地的社会经济价值探索和促进旅游业创意经济的增长,并更好地展示不同的社会群体是如何塑造与这些遗产地相关的集体记忆和地方认同感的。该书提供了一个以亚洲,北美,澳大利亚和欧洲的案例研究为基础的概念框架,倡导通过创建混合用途空间,与利益相关者合作来发展工业遗产地的旅游业。这些理论和实践观点将为遗产旅游,城市和区域规划以及旅游营销的研究人员和学生提供参考。书名:英国和爱尔兰的遗产与旅游业 Heritage and tourism in Britain and Ireland编者:Glenn Hooper出版年份:2016年简介:本书探讨了遗产与旅游之间存在的自然但有时困扰的关系。分章包括了文学旅游,工业遗产,遗产保护等主题。本书引用了一系列历史和文化材料和大量的案例研究,概述了整个群岛遗产和旅游的发展情况,着重阐述了最新政策和战略举措,新设施和基础设施,以及尚在不断变革的管理系统。书名:遗产旅游目的地:保护,交流与发展Heritage tourism destinations : preservation,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编者:Maria D. Alvarez, Frank M. Go, Atila Yüksel出版年份:2016年简介:本书以遗产旅游为基础,探索了遗产目的地的保护和活化的问题,以及当地社区在支持景点发展方面的作用。在回顾了遗产空间的规划和制度化之后,讨论了产品开发和交流,考虑了一些对目的地产生影响的因素,例如全球化,技术革新和气候变化。本书涵盖了最新的研究和国际案例分析,供旅游和目的地管理的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使用。书名:文化遗产旅游:迈向成功和可持续的五个步骤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Five Steps for Success and Sustainability编者:Cheryl M. Hargrove出版年份:2017年简介:作为不断发展的行业,文化遗产旅游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精心规划和充足的资源支撑。本书为规划者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帮助管理者和社区领导者吸引游客并让他们到文化遗产地、景点或目的地消费。相关人士可以通过本书了解如何评估,规划,开发,营销,资助,管理和衡量文化遗产,以实现长期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书名:文化遗产旅游的当代问题Contemporary Issues in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Contemporary Geographies of Leisure, Tourism and Mobility)编者: Jamie Kaminski, Angela M Benson出版年份:2017年简介:长期以来,目的地文化产品的感知质量一直是决定旅游目的地选择的重要因素。最近,包括文化体验在内的旅游产品的需求已经得到广泛认可,而旅游体验是用来区别目的地的重要指标,也是最易管理的。文化遗产作为日益增长的旅游发展的驱动力,通过此书得到印证。本书由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者撰写,涵盖了文化遗产旅游的多理论视角,整合了有关遗址,纪念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机动车遗产活动和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国际范例。书名:工业遗产和区域认同Industrial Heritage and Regional Identities (Routledg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urism Series)编者:Christian Wicke, Stefan Berger, Jana Golombek出版年份:2018年简介:本书强调遗产已经与地区和地方身份建立了紧密联系。在许多遗产地,非空间形式的身份与空间形式相互关联。民间社会行动对于构建区域认同方面非常重要。对于工业遗产的最终成功,区域品牌似乎起了决定性作用,这一过程与地区的营销策略密切相关,例如,用该品牌发展可行的经济模式来吸引旅游业。本书通过煤炭和钢铁生产地区的精选案例研究,说明了重工业区域如何处理其工业遗产,以及它对区域特征和区域品牌的意义。书名:文化和遗产旅游管理学Cultural and Heritage Tourism and Management编者:Tammie J Kaufman出版年份:2018年简介:本书首先介绍了文化和遗产旅游的概念及其定义,探讨了文化旅游业的增长以及增长背后的原因。本书还将深入探讨“遗产”游客的动机,探讨规划与发展的作用以及如何为不同类型的文化和遗产游客创造体验以及捆绑体验的概念(即品酒和艺术画廊之旅)。讨论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以及这种类型的旅游业如何对社区产生积极和消极影响。本书还强调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保护文化遗产以及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最后,表现了对旅游业的“黑暗面”以及美食旅游的日益关注。书名:中国的遗产与浪漫消费Heritage and Romantic Consumption in China编者:Zhu Yujie(朱煜杰)出版年份:2018年简介:本书通过在世界遗产丽江古城的调研,揭示遗产如何与当地社会、文化系统发生勾连,在日常生活和旅游实践过程中,个体的文化认同如何被塑造。作者提出,中国正在兴起一种“浪漫消费主义”,人们通过赴远离日常都市情境的地区旅游,去寻求自然、民族、精神和审美层面的满足。四、文化意义和价值书名:文化遗产和价值创造:走向新的道路Cultural heritage and value creation : towards new pathways编者:Gaetano M. Golinelli出版年份:2015年简介:本书通过系统的思考,开拓了文化和管理和谐融合的新视角,为开发新的价值创造了途径。文化遗产既被解释为社会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被视为社区身份认同的表现。本书还侧重于多学科方法的结合,方法论的严谨性以及对教科文组织在该领域贡献的分析。该书的内容与实证研究结果相结合,可作为文化遗产管理的参考书籍。书名:建成遗产管理学:文化意义的作用Managing Built Heritage: The Role of Cultural Significance编者:Stephen Bond, Derek Worthing出版年份:2016年简介:这本书是在对保护建成文化遗产的方法进行重新思考的过程中写成的。本书运用了文化意义的概念体系来考察建成遗产的管理情况,涉及了评估文化遗产价值的方式和原因,以及如何将其作为管理战略和流程的有效关注点和推动力。管理建成遗产、评估文化意义是为了分析和反思,并借鉴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特定问题,研究当前的方法并提出最佳实践策略。本书还列出了能确保有效管理的关键政策和必要程序。五、可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书名:从可持续性角度看遗产研究Perceptions of sustainability in heritage studies编者: Marie-Theres Albert出版年份:2015年简介:该出版物是遗产研究系列中的第四本,旨在反映遗产研究论述中可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教科文组织关于遗产的官方政策中,可持续性作为一个概念而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目标。本书讨论了可持续性,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世界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多元的潜力。同时将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个方面纳入遗产研究的论述中,开拓了论述的新视角。书名:世界遗产和可持续发展:世界遗产管理的新方向(文化遗产的关键问题)World Herita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w Directions in World Heritage Management (Key Issues in Cultural Heritage)编者:Peter Bille Larsen, William Logan出版年份:2018年简介: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将可持续发展政策置于其历史和理论背景中并加以分析,第二部分分析了政策的四个基础-环境可持续性,包容性社会发展,包容性经济发展以及促进和平与安全。第三部分介绍了IUCN,ICOMOS和ICCROM的观点,第四部分阐述了关于该政策实际影响的“案例研究”观点。经验丰富的遗产专业人士和从业者提供了关于政策演变的“内部”观点和关于政策影响的“外部”观点。本书有助于遗产专业人士更好地理解新的可持续发展政策,而对于该领域工作的学者和学生来说,这也是很好的参考。六、武装冲突与遗产保护书名:文化遗产与冲突的迷局:军事参与下的文化财产的保护与破坏The Wicked Problem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Conflict: Military involvement in the protection and devasta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编者:Joris D Kila,Christopher V Herndon出版年份:2017年简介:世界文化遗产目前不仅受到时间,自然和人类发展的威胁,而且受到日益严峻的武装冲突的威胁。我们看到由于抢劫和非法贩运所造成的破坏,以及出于政治,宗教,经济和政治宣传原因而对文化遗产进行破坏和操纵。文化财产保护(CPP)虽然在国家和国际法律下具有法律强制性,但执行不力,制裁很少得到贯彻。本书列举了一系列现场案例,并结合了最新的发展趋势对有关文化遗产使用和滥用进行了讨论,重要的是,强调了造成了目前的悲惨局面的原因是文化遗产中的官僚行为以及政治化。书名:武装冲突中的国际文化遗产法:叙利亚,利比亚,马里,伊拉克入侵和巴米扬大佛的案例研究Inter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Law in Armed Conflict: Case-Studies of Syria, Libya, Mali, the Invasion of Iraq, and the Buddhas of Bamiyan编者: Marina Lostal出版年份:2017年简介:本书根据“世界遗产公约”填补了武装冲突中保护文化遗产问题的空白。作者利用叙利亚,利比亚和马里(以及其他国家)的冲突作为案例研究,提供了一个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新视角,还阐明了该领域的独立法律原则,为复杂的国际公约网络提供了可理解的简洁的指导方针。最后,本书论述了通过“世界遗产公约”实现的教科文组织长期以来探索的“如何促进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与其他教科文组织政权之间的系统相结合”的计划。七、本土文化遗产书名:玛雅文化遗产:考古学家和本土社区如何回顾过去(社会考古学)Maya Cultural Heritage: How Archaeologists and Indigenous Communities Engage the Past (Archaeology in Society)编者:Patricia A. McAnany (Author), Sarah M. Rowe (Contributor)出版年份:2016年简介:这本书涉及了文化遗产和当地社区的相互关系,通过殖民主义,政府行为和二十世纪初的人类学和考古学,将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北部土著人民与“古代玛雅人”区别开来,增强了读者对土著人民的理解。玛雅文化遗产探索社区计划如何以协作的方式构思和实施,正在改变考古实践,考古研究对象和当代玛雅民族社区之间的关系。作者不是简单地描述玛雅遗址,而是深入这些遗产计划所产生的论题,计划创造出的新“遗产景观”,以及当今多样化的玛雅社区如何与过去产生联系。书名:阿拉伯半岛的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Arabian Peninsula编者: Karen Exell (Author), Trinidad Rico (Contributor)出版年份:2017年简介:阿拉伯半岛的遗产项目正在迅速发展:博物馆和遗产地是民族身份的象征,也是将阿拉伯半岛展现在国际地图上的一种方式。全球性的比如西方的遗产标准和做法已被用于为博物馆开发和场地管理快速纳入国际认可的遗产专业知识。阿拉伯半岛使用西方遗产模型,点明了本书的两个关键研究领域:本土文化遗产概念和实践的模糊化以及文化认同的表达;地方的遗产认同感与通过国家级博物馆和遗产地建立的新的国家认同感之间的紧张关系。书名:红木大屠杀: 交叉性暴力的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研究)The Rosewood Massacre: An Archaeology and History of Intersectional Violence (Cultural Heritage Studies)编者:Edward González-Tennant出版年份:2017年简介: 红木大屠杀是指发生在1923年的种族骚乱事件,在持续一周的系列事件中,佛罗里达州莱维县红木镇主要的非裔美国人社区被摧毁。邻镇白人将该镇烧毁,其公民为求生四处逃窜,永远不能回到红木镇。当时没有肇事者被定罪,如今有关于这一事件本身和随后的法庭听证会的文件也几乎不复存在。唯一能证明这里曾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镇的迹象是散落各处的建筑结构遗骸和2004年修建的历史标志,宣称该遗址是佛罗里达州的遗产地标。书名:奇努克复原力:哥伦比亚河下游的遗产和文化复兴(本土交汇处)Chinook Resilience: Heritage and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on the Lower Columbia River (Indigenous Confluences)编者:Jon D. Daehnke hD, Tony A. Johnson出版年份:2017年简介:奇努克印第安民族 - 其祖先居住在哥伦比亚河下游的两岸。由于该民族的地位未被承认,奇努克印第安民族在努力管理文化遗产及其自身历史的过程中经常面临挑战。本书描述了奇努克印第安民族在土地和遗产受到侵犯时如何继续保持文化强大性和复原力。作者专注于奇努克参与考古项目和公共历史遗址保护以及部落在太平洋西北地区振兴赛艇文化中发挥的的作用。这种生动的遗产表达,为奇努克族印第安民族的文化复原力提供了一种具有前瞻性,和部落相关,和非殖民化的发展方向。书名:古巴文化遗产:革命国家的反叛历史Cuban Cultural Heritage: A Rebel Past for a Revolutionary Nation (Cultural Heritage Studies)编者: Pablo Alonso González出版年份:2017年简介:本书探讨了文化遗产和博物馆在后殖民古巴建立民族认同中所起的作用。作者说明了从1898年西班牙独立开始,到2014年古巴-美国和解的过程中,古巴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转变如何影响有关遗产的观念,以及遗产如何被不同的社会行为者用来重申其地位、传播新意识形态和巩固政治体制。作者还揭示了古巴历史的复杂性,如古巴与西班牙、美国、苏联和所谓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和政治关系;遗产,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等。书名:重新发现库尔德斯坦的文化和身份认同:板球的召唤(帕尔格雷夫的文化遗产和冲突研究)Rediscovering Kurdistan’s Cultures and Identities: The Call of the Cricket (Palgrave Studies in Cultural Heritage and Conflict)编者:Joanna Bocheńska出版年份:2018年简介:本书深入探究了库尔德斯坦鲜为人知的社会和文化活动以及不同地区(土耳其,伊拉克,叙利亚和伊朗)发生的变化,并将后殖民地的不同理论方法联系起来。第一章介绍了该书对后殖民理论的研究方法,并简要介绍了库尔德斯坦的历史背景。第二,第三和第四章分别重点关注库尔德语,研究库尔德文学和电影叙事中揭示的伦理变革,探讨库尔德文化机构的社会政治角色以及反对库尔德移民居住在伊斯坦布尔的具体案例。书名:结构性暴力考古学:二十世纪煤矿城的生活(文化遗产研究)An Archaeology of Structural Violence: Life in a Twentieth-Century Coal Town (Cultural Heritage Studies)编者:Michael P. Roller出版年份:2018年简介:本书深入研究了二十世纪美国政治经济学。本书的核心是美国历史上最血腥但最鲜为人知的劳工暴力行动之一,即1897年的Lattimer大屠杀,其中19名罢工的移民矿工被杀,40多人受伤。这个社区的故事是对这个时代的巨大讽刺,阐述了现代主义的进步是如何与资本主义的破坏性循环不可分割的。作者专业地融合了考古学,劳动史,民族志和批判性社会理论的相关内容,展示了近代考古学是揭示当今社会问题的深层基础。八、文化遗产中的现代技术书名:文化遗产中的关联数据Linked Data for Cultural Heritage编者:Ed Jones, Michele Seikel出版年份:2016年简介:关联数据对于在开放网络上共享图书馆馆藏至关重要,尤其是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馆藏数字文化遗产。在本书中,图书馆馆藏和技术服务协会(ALCTS)收集了一系列的投稿来帮助读者理解关联数据的概念。图书馆帮助科学研究人员分享他们的数据,以及描述主要机构正在进行的项目和评估欧洲和美国数字公共图书馆等项目的影响力。这项对文化遗产景观的调查将成为编制目录的人和元数据社区的重要资源。书名:数字成像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古代艺术品的分析,修复和重建(数字成像和计算机视觉)Digital Imaging for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alysis,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Ancient Artworks (Digital Imaging and Computer Vision)编者:Filippo Stanco, Sebastiano Battiato, Giovanni Gallo出版年份:2017年简介:本书展现了数字图像处理,分析和计算机图形学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应用。每章都包含一个目录,插图和图形来详细阐述所提出数字化的概念。知名专家的理论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和相关应用,包括光谱成像,自动化复原,计算重建,数字化复制和3D模型。书名:记录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数字技术(馆藏发展,文化遗产和数字人文科学)Digital Techniques for Documenting and Preserving Cultural Heritage (Collection Development, Cultural Heritage, and Digital Humanities)编者:Anna Bentkowska-Kafel and Lindsay Macdonald出版年份:2018年简介:该书提供了多元的跨学科方法来研究,记录和保存物质文化遗产。各种各样的文化遗产被记录,检验和可视化。涉及的对象范围包括日期,规模,材料和保存状态,并且在数字化,保护和知识本质的表达等方面衍生了不同的研究问题和挑战。九、其它书名:文化遗产中的道德规范The ethics of cultural heritage编者:Tracy Ireland, John Schofield 出版年份:2015年简介:关于20世纪文化遗产伦理的讨论侧重于专业性,管理权,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以及建立公众对遗产过程结果真实性的信任。本书的重点在于确保道德是所有遗产理论,实践和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的章节内容从传统的遗产伦理学出发,延伸至更广泛的领域,包括人权、社会公平性、遗产政治经济学和概念化的道德责任。本书还强调了文化遗产不只是与过去有关,而且是一个以未来为中心的社会行动领域。书名:遗产研究指南 A companion to heritage studies编者:William Logan, Máiréad Nic Craith, and Ullrich Kockel出版年份:2016年简介:本书概述的关键问题包括文化保护,环境保护,世界遗产和旅游,伦理和人权。本书为该领域的新兴势力提供前沿指南,包括全球范围内的,跨文化的,批判性的研究方法。该书汇聚了来自国际学者的文章,包括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国家遗产系统的在遗产实践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学者。书名:食物的特性:食物作为文化遗产(遗产,文化和认同)Edible Identities: Food as Cultural Heritage (Heritage, Culture and Identity)编者:Ronda L. Brulotte出版年份:2016年简介:食物的种植,准备和消费的过程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文化遗产。食物作为一种充满活力的生活产品,创造了社会纽带,同时标志着文化的差异。在汇集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其他食品和遗产学者的观点的过程中,本书详细研究了如何利用食物的种植,准备和消费在地方,区域,国家和国际上创造“文化遗产”的认同主张。书名:情感,情感实践和蕴含在当下的过去(文化遗产中的关键问题)Emotion, Affective Practices, and the Past in the Present (Key Issues in Cultural Heritage)编者:Laurajane Smith, Margaret Wetherell, Gary Campbell出版年份:2018年简介:本书回应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关于情绪运用的争论,同时探讨情感如何联系过去与现在,辩论了社会记忆的问题、 文物古迹的旅游用途。该书回顾了关于情感的性质和表达的学术争论。本书以宏观的角度,对情感的实用理解进行了论证,并在此过程中概述了本书的理论基础, “Wetherell的情感实践概念”。由于关于情感的争论往往是令人困惑和抽象的,本书旨在梳理这些争论,并通过案例研究,阐明其对遗产和博物馆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书名:遗产研究中的教育与实践(文化遗产研究)Pedagogy and Practice in Heritage Studies (Cultural Heritage Studies)编者: Susan J. Bender, Phyllis Mauch Messenger出版年份:2019年简介:本书探讨了文化遗产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发展,以及该领域当前存在的问题。遗产教学的主题包括批判性思维技能的重要性,技术如何改变教育,考古学中的性别问题,遗产职业中的少数派,美洲原住民格雷夫斯保护和遣返法案(NAGPRA)和道德教育,考古学领域的学校和电子学习。本书提出了遗产教学策略,并讨论了将遗产研究的价值观纳入考古学课程的方法,从而使这些领域的知识体系相互完善。书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与政策Safeguarding Intangible Heritage : Practices and Politics编者:Natsuko Akagawa, Laurajane Smith出版年份:2019年简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于2006年生效,制定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实用性政策。本书批判性地反思了这些政策,并提供了对不同文化遗产的说明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和国际背景下的定义和管理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实践是复杂的,经常受到质疑,需要就其含义,性质和价值进行国际辩论。

  • 2020-02-19 国际之声

    ICOMOS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科学委员会年度会议通知及论文征集

    ICOMOS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科学委员会(ICIP)2020年会将于9月28至29日在柬埔寨吴哥窟召开,主题为遗产阐释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现将会议信息全文中英文发布如下,欢迎感兴趣的协会会员及国内从业人员报名参加。ICOMOS Interpretation Conference: Heritage Interpretation and the 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遗产阐释会议:遗产阐释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The ICOMOS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Interpret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ICIP)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科学委员会DescriptionThe ICOMOS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Interpret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ICIP) is pleased to announce the ICOMOS Interpretation 2020 Conference at Angkor, Cambodia. The conference will take place on September 28th and 29th with pre-conference tours on September 26th and 27th.The ICIP Board is honored to be partnering with APSARA National Authority (Authori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Site and Management of the Region of Angkor). This conference will be just prior to the 2020 ICOMOS General Assembly in Sydney.描述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科学委员会2020年年会将于9月28日和29日在柬埔寨吴哥窟举行,会前将于9月26日和27日在当地组织考察参观。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科学委员会很荣幸此次年会将与(柬埔寨)国家吴哥地区遗址保护和管理局合作。会议将在2020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大会前举行。THEMEThe theme of the conference is Heritage Interpretation and the 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Presentations and conversations will draw on both the guiding frameworks of the UN Agenda 2030/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and the ICOMOS Charter for the Interpret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We are seeking presentations that encourage discussion and examples of best practices and case studies:· How does the Interpretation Charter relate to the UN SDGs?· How can sustainable tourism support world heritage sites by using interpretation in both traditional and non-traditional ways?· Case studies that showcase successful projects of interpretation and sustainable tourism working together resulting in capacity building, job creati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best practices in interpretation.· What is the current evolution of interpretation with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oes it have a role? Is it effective? What more is needed?We invite presentations in a variety of formats, including: 1) formal paper 2) TEDx talk 3) Panel presentation & discussion / Roundtable, and 4) Poster Session. We are seeking lively, relevant, and engaging presentations that address important contemporary issues.大会主题会议的主题是“遗产阐释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演讲和对话的内容将基于《联合国2030年议程/可持续发展目标》(SDG)以及《 ICOMOS文化遗产遗址的展示和阐释宪章》框架。会议期待以下领域的发言、最佳实践和案例:阐释宪章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有何联系?可持续旅游如何通过传统和非传统阐释方法支持世界遗产?遗产阐释和可持续旅游业成功结合促进能力建设、创造就业、社区发展的最佳案例研究。可持续发展中遗产阐释的最新发展动向,阐释扮演的角色,有效性及其他需求。会议组委会鼓励参会者不同形式的演讲:1)正式论文;2)TEDx演讲;3)小组演讲和讨论/圆桌会议;4)海报。会议组委会期待演讲主题生动形象、内容相关且引人入胜,以解决当代重要问题为导向。KEYNOTE SPEAKERSWe are honored to have two keynote speakers for this exciting event. Dr. Ege Yildirim of ICOMOS Turkey is the ICOMOS Focal Point for the 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he will talk about Heritage Interpretation and the 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 the overall conference topic.Sok Sangvar is Deputy Director General for APSARA National Authority. He will talk about Interpretation as a Tool for Managing Mass Tourism.主讲嘉宾会议组委会很荣幸为这次激动人心的活动邀请了两位主讲嘉宾。ICOMOS土耳其的Ege Yildirim博士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ICOMOS专员。她将就“遗产阐释”和“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大会主题展开讨论。Sok Sangvar是(柬埔寨)国家吴哥遗址保护和管理局副局长。他将谈论遗产阐释作为一种管理大众旅游的工具。CALL FOR PRESENTATIONSThe Call for Presentations with additional detail and submission portal can be found on the Eventbrite website of the ICIP Joint Conference Website at ICIPAngkor2020.eventbrite.com发言征集请登录会议网站Angkor2020.eventbrite.com查询更多详细信息和提交门户。IMPORTANT DATESDeadline for proposals: Monday, 2 March 2020. These proposals will receive the highest priority for review. We will continue to review papers after this date if slots are available. Successful presenters will be notified by Wednesday, 25 March 2020.Early-bird registration will close on Tuesday, 31 March 2020Registration will close on Friday, 31 July 2020重要时间节点摘要截止日期:2020年3月2日,星期一。提交的摘要将得到最高优先审查。如果各分主题仍有名额,我们将在此日期之后继续审查论文。投稿录用者将在2020年3月25日星期三之前得到通知。早鸟报名将于2020年3月31日星期二截止。参会报名将于2020年7月31日星期五截止。RegistrationRegistration for the ICIP Joint Conference is through the official websitehttps://icipangkor2020.eventbrite.comWe look forward to receiving your submissions for what promises to be an inspiring and rewarding conference.Questions can be sent to the program committee at sue@shp.net.au andkerime_danis@cityplan.com.au注册通过官网注册:https://icipangkor2020.eventbrite.com我们期待着收到您的投稿,希望这会是一次充满启发、有丰硕成果的会议。问题询问请联系会议组织委员会sue@shp.net.au或者kerime_danis@cityplan.com.auPRESENTATION SUBMITTALFORMPlease provide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in the same order/format and email to Darko Babic at dbabic@ffzg.hrNameAffiliationName of Co-PresentersPresentation format (select one of the following)formal paperTEDx talkPanel presentation & discussion / RoundtablePoster Session.Presentation TitleDescribe how your presentation connects with themes of the conference (100 words max.)Presentation Abstract (500 words max.)Program Guide Text (50 words max.)Professional Bio (150 words max.):Presentation History: Highlight speaking engagements and presentation experience (presentation title, name of event, location, date):Are you currently a member of ICOMOS?Yes/NoIf Yes, which country?Are you currently a member of ICIP?Yes/NoIf no, but would like to become a member, please email sue@shp.net.auto submit an appropriate request.论文(演讲)提交请提交的论文(演讲)包含如下信息,并且按照如下顺序/格式提供。论文提交联系人:Darko Babic,电子邮件:dbabic@ffzg.hr姓名单位共同演讲者的姓名演示格式(选择以下一种)1.正式论文2.TEDx演讲3.小组介绍和讨论/圆桌会议4.海报环节演讲标题描述您的演示文稿与会议主题的关联(最多100个字)演讲摘要(最多500个字)活动介绍(最多50个字)专业简历(最多150个字):演讲历史:重点介绍演讲活动和演讲经验(演讲题目,活动名称,地点,日期):您目前是ICOMOS的会员吗?•是/否•如果是,哪个国家?您目前是ICIP的成员吗?•是/否如果没有,但想成为会员,请发送电子邮件至sue@shp.net.auto提交申请。ACCOMMODATIONThe recommended three (3) hotels are Sofitel Phokeethra or Sokha Siem Reap Resort & Convention Center or Tara Angkor Hotel).Delegates need to make their own bookings and reference the set up by (ICOMOS Interpretation 2020).Please email Anne Ketz at AnneKetz@106group.com to obtain the "Booking Form" in order to secure your hotel booking at one of these three hotels.A complimentary shuttle will be provided from these three hotels to the conference center.住宿会议组委会推荐三家酒店。酒店为Sofitel Phokeethra or Sokha Siem Reap Resort & Convention Center or Tara Angkor Hotel.参会代表们请自行预订并参考(ICOMOS Interpretation 2020)议程。请通过AnneKetz@106group.com向Anne Ketz发送电子邮件以获取“预订表格”,以确保在这三家酒店之一预订酒店。PRE-CONFERENCE TOURManaged by All Dreams CambodiaSaturday, September 26th, 2020FULL DAY TOUR TO THE ANGKOR TEMPLESSunday, September 27th, 2020OPTION A – TRADITIONAL LIFE / TONLE SAP LAKEOPTION B.2 – ANCIENT TEMPLES & JUNGLE : KBAL SPEAN & BANTEAY SREI会前考察由柬埔寨All Dreams公司组织2020年9月26日,星期六,吴哥寺庙全日游2020年9月27日,星期日选项A –柬埔寨传统生活/ TONLE SAP湖选项B –古庙和丛林:KBAL SPEAN & BANTEAY SREI请通过AnneKetz@106group.com向Anne Ketz发送电子邮件咨询。CALL FOR SPONSORSEnhance Your VisibilityWhy SponsorWe bring the decision-makers to you. This is the perfect venue for you to get your brand or special project in front of decision-makers and qualified buyers from around the world.Sponsorship fee$350 USD (~320 Euro)Sponsorship benefits include· Logo printed in program as a sponsor· Social media exposure (e.g. Facebook and Twitter) highlighting company or organization· Logo displayed on presentation screens before and after sessions· Logo (linked to sponsor’s website) on Forum webpage· Table and/or space to have a small exhibit/boothPlease submit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via email to AnneKetz@106group.com· Company/organization contact information· Company/organization history· Mission· Main product/service征集赞助增强企业国际知名度赞助商可以将品牌或项目展示给来自世界各地的决策者和潜在客户。赞助费$ 350 USD(或者320欧元)赞助收益•项目中赞助商会标印刷•社交媒体曝光(例如Facebook和Twitter)•演讲之前和之后在演示屏幕上显示徽标•论坛页面上的徽标(链接到赞助商的网站)•小空间展位请提交以下信息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AnneKetz@106group.com•公司/组织联系信息•公司/组织历史•使命•主要产品/服务翻译:任伟审校:解立

  • 2019-11-26 国际之声

    法国世界遗产培训班(第二期)将于2020年下半年开班

    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和法国驻华大使馆促成,法国世界遗产协会(Association des biens francais Patrimoine Mondial)主办,法国国际文化中心协会(ACCR)以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法国国家委员会(ICOMOS France)合作组织的“法国世界遗产培训班(第一期)”已于2018年11月2日-8日在卢瓦尔河谷成功举办。协会根据第一期学员的反馈意见,我们取长补短,对课程稍作调整,预计将于明年下半年举办法国世界遗产培训班(第二期),欢迎广大团体会员报名参加。1、时间(暂定)2020年下半年2、时长(暂定)7-10天3、地点(暂定)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总部图尔:卢瓦尔河谷管委会办公室及周边遗产地4、语言法语授课,配有中法翻译5、课程内容法国世界遗产政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旅游增值与文化媒介价值传播与宣传推广……6、授课形式课堂讲授实地调研案例分析交流讨论……7、师资队伍法国世界遗产协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法国国家委员会法国国际文化中心协会卢瓦尔河谷管委会……肖蒙庄园布洛瓦小镇布洛瓦堡冯特浮劳修道院学员们收获颇丰,请听他们的心声~课程~申遗不是为了销售,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的理念。勃艮第葡萄园案例值得学习借鉴。加尔水道桥遗址保护区面积较大,管理难度较大,但加尔水道桥遗址通过逐步更改效果显著,在环境改造,文化传播,现代艺术展示方面的措施方面值得学习参考。阐释重点不仅要说明遗产是什么,还要解释这些遗产从哪里来的,对今天有什么影响,培养青少年的兴趣和文化认同感。针对不同的参观者设计的不同参与方式,以及与中小学教材的结合也令人印象深刻。师资~国际同行展现了优秀的业务水平和行业素质,并且乐于分享与交流,对中方培训的各种疑问都能够认真予以解答,感谢。翻译工作出色、沟通顺畅。组织~时间暂短,但安排合理,在最少的时间里观摩了较多的文化遗产,聆听了专家的讲课。交通安排比较科学合理,市内步行上课,可以逛街又锻炼身体,出城有大巴服务,学习考察一路顺畅。报名培训班面向协会团体会员,报名学员需熟悉文化遗产基本概念、拥有一定的遗产管理经验,每单位限1人报名。【入会申请表下载,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全文”】请各团体会员单位提前报备外事计划,详细课程内容、费用及报名方式请关注后续通知~联系邮箱:icomoschina@icomoschina.org.cn电话:010-84639841了解2018年法国世界文化遗产培训班(第一期)详情,原文链接:培训已结束,传播刚开始——法国世界文化遗产培训班课程总结*图片来源:王珏

  • 2019-09-24 国际之声

    全程回顾|ICOMOS乡土建筑与土质建筑遗产科学委员会联合年会暨“面向地方发展的乡土与土质建筑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实录

    2019年9月6日至8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乡土建筑与土质建筑遗产科学委员会2019年度联合会议暨“面向地方发展的乡土与土质建筑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平遥古城隆重召开。本次年会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乡土建筑科学委员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土质建筑科学委员会、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中心)、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城乡建成遗产学术委员会和同济大学主办,中共平遥县委、平遥县人民政府以及平遥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国际工作坊承办。这是首次两个ICOMOS国际科学委员会在中国召开联合年会和研讨会。三天时间里,来自全世界27个国家和地区的243位注册参会代表、以及许多来自平遥古城的居民、国内大专院校师生近400人齐聚平遥古城,共同围绕“面向地方发展的乡土与土质建筑保护”的主题开展交流与探讨。本次会议举办场地平遥电影宫,位于平遥古城西北角平遥电影宫鸟瞰(原为平遥柴油机厂,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8年编制的《平遥古城保护规划》将其中主要厂房仓库建筑推荐为历史建筑,后再利用为电影宫,成为平遥古城内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大会内容丰富,共分四个研讨主题---1.特征、价值与保护;2.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及可能性应对;3.当代保护方法与技术创新;4面向地方发展的活化利用---和一个特别主题:平遥城乡遗产保护国际工作坊。与会国内外专家围绕上述主题展开了研讨,并在9月8日晚,由与会专家、本地管理者与地方社区、手工艺人代表等围绕平遥古城的遗产保护与发展专门召开了圆桌会议。三天的会议,大会包含了 86个学术发言,其中包括5个主旨报告、16个主题报告、以及10个平遥国际工作坊的特别报告。ICOMOS乡土建筑与土质遗产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同济大学教授邵甬教授,作为大会总协调人宣读了旨在促进更广泛的公众参与的遗产保护工作的《平遥倡议》讨论稿。经大会组委会和邵甬教授团队为期一年的努力,大会论文集已在会前成功出版,会议成果也收录在会议官网。大会开幕9月6日上午,在主会场平遥电影宫小城之春会议厅举办开幕式。中共平遥县县委常委、平遥县人民政府牛冀同副县长主持开幕式。副县长牛冀同先生主持开幕式开幕式中,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世界遗产处处长肖莉女士,代表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向大会举办方和承办方表示祝贺,并向各地专家表示欢迎,介绍了中国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近年来的合作历程以及对中国遗产保护的积极影响,肖莉说:平遥古城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平遥古城的保护管理,多年来,在资金、技术、培训等各方面对平遥古城给予了大力支持,指导古城在规划管理、文物建筑修缮、城墙保护监测、民居改造和基础设施升级等各个方面采用先进理念和方法,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探索和实践,使得古城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得到充分挖掘,有效带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再次表明平遥古城县委县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平遥作为遗产城市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的坚定信心和决心。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世界遗产处处长肖莉女士致辞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王力军先生,代表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向参会的国内外专家和代表表示欢迎,并对山西省和平遥县为配合本次会议所做的贡献表示感谢。王力军指出,乡土建筑是人类居住文化传统与自然环境和谐演进的产物,承载了人类最朴素、最具创造力且丰富多样的营建智慧与技艺。土质建筑是全球乡土建筑的重要类型,生土是普遍存在的易塑造材料,故在乡土建筑中广泛应用。本次ICOMOS的两个科学委员会的学术研讨会,提供了乡土建造遗产的多视角议题。平遥古城所在的黄土高原是中国现存土结构和土木结构乡土建筑遗产保存最为丰富的区域,这些祖先留下的记忆也将成为未来区域发展的启示。相信中外专家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交流学习,为面向地方发展的乡土和土质建筑遗产的保护贡献智慧。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王力军先生致辞同时有来自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乡土建筑遗产科学委员会及土质建筑遗产科学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同济大学、山西省政府、中共平遥县委县政府的国内外嘉宾及领导致辞。中共平遥县委副书记、县长石勇先生致辞同济大学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顾问委员阮仪三先生致辞并做主题报告。阮仪三先生向与会代表讲述了从80年代“刀下留城”,同济师生接力保护世界遗产,延续古城血脉,1997年“申遗”成功,一直到现在取得的众多阶段性成果的历程。完整的介绍了保护规划的内容、要义等,展示了一大批80年代珍贵的手稿和老照片,向公众和世界展示了平遥古城的遗产保护工作。这些都是平遥成为中国北方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历史城市的基础。阮仪三先生致辞并介绍了平遥保护历程为鼓励以最基础的工具与测绘方法为乡土建筑提供高质量的记录与表现,ICOMOS国际乡土建筑科学委员会年会每年都会在会前举办由国内外建筑保护工作者与志愿者共同参与的乡土建筑记录工作营CIAV-VERNADOC。开幕式现场也举行了本次工作营的授证仪式。阮仪三先生对于工作营的工作及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会议期间,平遥(乡土建筑记录)工作营的测绘成果在主会场的江湖儿女展示厅展出。VD工作营合影学术盛宴本次国际会议上代表们围绕4个分主题和1个特别主题,共进行了86个学术发言,其中包括5个主旨报告、16个主题报告、以及10个平遥国际工作坊的特别报告。与会专家围绕上述主题展开研讨,积极推进乡土建筑与土质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平遥的保护管理集思广益、进言献策。1.主旨报告开幕式结束后,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王力军主持了本次研讨会主旨报告演讲。中外专家分享了各自工作、研究中的成果和经验。吉斯勒•亚克林先生演讲吉斯勒•亚克林先生(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乡土建筑科学委员会主席)向大会作了题为《草皮作为屋顶材料的应用》的主旨报告。他从气候影响、材料性能、类型特征、技术手段等各个方面介绍了“草皮”这种特殊的屋顶材料在北欧地区的广泛应用。指出 “草皮”屋顶这一特殊的建筑做法,也让北欧人开始更加深入地理解遗产,即环境选择而来的结果,是十分重要的历史演化。马丽娅娜·克蕾雅女士演讲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土质建筑遗产科学委员会主席马丽娅娜·克蕾雅女士向大会作了题为《世界遗产:乡土和土质建筑之道》的主旨报告。重点介绍了土质建筑在世界遗产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并呼吁大家将来在这方面开展更多、更深入的研究。吕舟教授演讲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吕舟教授,通过《从纪念物到社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发展之路》的报告指出:遗产保护发展呈现出从政府主导到全社会参与;从专家到社区;从伟大纪念物扩展到民间遗存;从古代文明的重要遗迹扩展到20世纪遗产;从单纯强调保护扩展到促进可持续发展;从以价值为基础扩展到以人为核心的新的发展趋势。这也促使遗产保护工作者不断思考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及不同话语体系互动的启示。迈尔斯•刘易斯教授演讲来自澳大利亚的迈尔斯•刘易斯(Miles Lewis)教授(CIAV专家委员、墨尔本大学教授)的题目是《土木混合建筑》。土木混合建筑在世界各地都有存在,由于材料、工艺的差异,具有多样的形式。他通过来自世界各地的案例,充分展示了作为骨料的木质和作为填充物的土质结合后的精彩。最后,他特别说明土木混合建筑自古就有,历史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在未来是否材料会改变并不重要,因为这是一种乡土建筑。常青院士演讲常青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首届平遥文化遗产国际交流周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向大会作了题为《乡遗再生路在何方?》的主旨报告,系统阐述了对乡遗-乡村建成遗产(built rural heritage)的现实认知,论及了其再生之道。他首先分析了乡建背景与乡遗现状的关系,概括了乡遗的营造匠系、聚落属性和地景交融三大要素;接着对当下乡遗的再生类型及运作模式作了分类,从管理、技术、经济和社会等方面讨论了保护与再生中的诸多难题;进而提出了乡遗身份梳理、安全补漏、信托创制、技艺传承和分类处置等保护与再生的对策建议。报告特别强调了以风土建成遗产谱系分布研究为基础,将乡遗分为标本类保存和景观类保护两大类型,对二者采取不同的处置手段和再生方法,并简介了建筑修缮、聚落修补和地景修复的“三修”策略及技术体系框图。常青院士最后以“乡村振兴和乡遗再生攸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结尾语。2. 主题报告2.1分论坛一 特征、价值与保护分论坛一围绕“特征、价值与保护”进行21个报告的交流,大家对乡土建筑和土质建筑的特征和保护工作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享。同时,有感于以前乡土建筑是比较边缘化课题,但现在得到更多的关注,而土质建筑保护在材料、技术上也有了很多新的发展。该主题论坛由CIAV主席吉斯勒•雅克林,CIAV专家委员、东南大学教授董卫,CIAV专家委员、清迈大学副教授拉芮万•奥兰拉特曼尼(Rawiwan Oranratmanee)主持。拉芮万•奥兰拉特曼尼女士演讲拉芮万•奥兰拉特曼尼女士报告节选拉芮万•奥兰拉特曼尼女士(CIAV专家委员、泰国清迈大学副教授)首先作了题为《傣族文化景观和亚洲乡土建筑的发展》的主题报告。她简要介绍了傣族从东印度经东南亚,一路来到中国的迁移过程。她指出,尽管傣族人口不算多,分布也比较散,但所有傣族人都分享着同样的信仰,有着相似的生活习惯、耕作习惯和语言;在村庄、城市的形成中,在建筑的构造中,也有着相似的营造逻辑,比如所有建筑的朝向都必须朝着山谷的方向。随后,她分别以泰国、缅甸和中国的三个傣族聚落作为研究案例,分析了其物质空间形态,从而印证了以上的论断。拉芮万最后总结道,建筑特征的这种相似性实际上反映了文化的相似性,傣族聚落的空间特征充分反映出文化的传承和融合。帕梅拉•杰罗梅女士演讲帕梅拉•杰罗梅女士报告节选帕梅拉•杰罗梅女士(ISCEAH秘书长、CIAV专家委员)随后作了题为《也门塔屋的内在价值》的主题报告。她指出,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地质条件、宗教信仰、聚居模式等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了也门非常具有特点的塔屋建筑形态。由于也门所处纬度很低,对于遮阳有着十分强烈的需求,导致街道狭窄,从而利于遮阳和通风;由于南部地区盛产石灰岩,因此可以就地取材用于建造;由于在宗教影响下特别注重私密性,导致建筑的层数很多,窗户很小;又由于也门人强调家族聚居,从而产生了很多独立式建筑。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下,也门塔屋便应运而生,并成为文化的一部分,这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结构和文化的特质。乌索比•萨克教授演讲乌索比•萨克教授的报告是《地方社区在撒黑尔-撒哈拉地区生土建筑保护过程的参与》。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撒哈拉南部马里的案例。这是个叫Djenne的小镇,处于黑非洲的核心区域。这个小镇中间有一座土质的大清真寺,城镇的布局是按照种族来划分,不同种族拥有不同的职业,因此他们之间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在过去的时间里工作团队记录和参与了社区利用地方材料泥土建造房屋和维修大清真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对生土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研。现在他们也开始记录非物质方面的文化,包括社区建造房屋这一活动所承载的文化,以及给清真寺和民居这些建筑带来文化性。吴庆洲教授演讲吴庆洲教授对江西赣州“龟城”有很深入的研究,他报告题目是《杨筠松对客家地区城市与建筑的影响》。杨筠松作为江西堪舆形法理论祖师,他对客家地区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吴教授以梅州城和围龙屋为例进行了说明。梅州是一只走向水里的龟,为了不让城市走到水里,用了很多风水方法来化解,包括用亭子阻挡、用塔来镇等。梅州围龙屋也有明确的风水讲究,它是按太极图来设计建造。围龙屋与当地墓穴是同构的做法,其中化胎位置非常关键,建宅必设五行石。围龙屋的设计非常合理,风水林和水塘既有功能上的作用,又有生态上的意义,同时,这也是一种可以继续增长的建筑形态,根据人口规模可以一圈圈往外扩张。而这种建造方法也能从杨筠松绘制的图中找到原型。ICOMOS乡土建筑专委会专家委员、东南大学董卫教授作为本场的主持之一,总结传统建筑共有五种逻辑,分别是社会逻辑、环境逻辑、历史逻辑、文化逻辑和材料逻辑,分论坛的12位演讲者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切入,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值得思考。2.2分论坛二 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及可能性应对该主题分论坛有22个报告,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全世界都面临的挑战,如何协调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关系,如何协调居民、商家与其他利益方的关系,其实有很多可能性。这需要用不同的视角分析、保护不同的文化景观、采用多种方式传授知识经验,让更多人参与到这个工作中来。分论坛由ICOMOS-ISCEAH主席、葡萄牙加利西亚大学校长马丽娅娜•克蕾雅(Mariana Correia),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总规划师赵中枢,ISCEAH理事委员、西班牙瓦伦西亚科技大学教授费尔南多•维加斯(Fernando Vegas)和卡米拉•米莱托教授(Camilla Mileto)主持。杜晓帆教授演讲杜晓帆教授的题目是《从历史走向未来——乡村遗产的愿景与困境》,他分析了当代中国村庄的保存状态及在不同利用方式下的效果。他指出应当对传统村落的知识技艺、生存智慧等进行深入理解,认识到乡村遗产是一种国土文化景观。尽管目前传统村落的保护面临着不容乐观的困境,但作为学者还是要积极面对。卡米拉•米莱托女士和费尔南多•维加斯先生演讲卡米拉•米莱托和费尔南多•维加斯与大家分享了《伊比利亚半岛传统生土建筑的修复和更新》。伊比利亚的生土建筑历史悠久,类型丰富,从罗马时代出土的古迹到中世纪的建筑,一直延续到现在。但是现在重要的古迹得到较好的保护,但不那么重要的建筑没有得到良好的保护。他们通过“拯救土质建筑”行动,进行研究、办讲座、开论坛、并进行一些急救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进行了广泛的数据收集,对土质建筑的技术、材料,建筑与地形、气候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绘制了图纸。通过这个过程,他们解析出那些没有列入古迹的生土建筑的现状。最后两位专家介绍了他们团队在西班牙所做的工作,包括了2千多处生土建筑的调查、宣传物的出版、新技术的利用等等,通过这些工作他们希望让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到生土乡土建筑的保护中。马尔瓦•达巴耶女士演讲马尔瓦•达巴耶女士(ICOMOS-CIAV&ISCEAH专家委员,丹麦奥尔堡大学教授)作了题为《敢于建造:土、芦苇和稻草在当代可持续福利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的分享。首先,她介绍了一种基于学习的项目设计方法,即通过短时间的现场学习,通过与业主、建筑师、工人、管理者的密切合作,最终形成完善的设计成果。基于这种方法,她介绍了一次为期4天的建造实验:从在实验室进行材料配比开始,到现场学习传统建筑的做法,再到基于传统做法的构造设计,最终探索出一种基于传统建造方法的新的建造形式,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她最后强调,试验的意义在于可以迅速学习当地的建筑做法,在理解当地做法的基础上再进行创新设计。杨开先生演讲杨开先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学部主任)紧接着作了《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困境与适应性保护技术的应对》的报告。他详细介绍了中规院近年完成的一项关于中国传统村落保存、保护的科研项目。该项目首先建立了综合化的评估体系,涵盖了自然、历史人文、社会经济、建成环境以及基础设施5大类别以及对应的25项分析因子;在此基础上,发现、总结了当前传统村落面临的困境,主要可分为人居、文化、技术和制度三个层面;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适应性方法构建,包括了构建价值谱系、构建分类标准、建筑更新与环境治理上的适应技术、数字化建档与动态监管这四个方面。杨开最后指出,传统村落研究需要更多学科(社会学、人类学、生态学、信息科学等)的交叉支撑与互补,需要长久持续、动态更新的工作。2.3分论坛三 当代保护方法与技术创新分论坛三以“当代保护方法与技术创新”为主题,共14个报告。报告围绕对当代技术的使用中,如何使用传统技术和智慧来实现可持续的方法。分论坛由ISCEAH副主席、卡利亚里大学副教授马达莱娜•阿肯扎(Maddalena Achenza),同济大学教授、历史建筑保护实验中心主任戴仕炳,ISCEAH专家委员,美国盖蒂保护研究中心资深项目专家克劳蒂•坎西诺(Claudia Cancin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中心、全球遗产基金会中国项目主管李光涵主持。韩弼元先生演讲韩弼元先生(Pilwon Han,ICOMOS-KOREA秘书长,ICOMOS-CIAV专家会员,汉南大学教授)首先作了题为《开放式重建:东亚木结构建筑遗产保护的新途径》的主题报告。他开门见山地提出,在东亚,最有争议的是建筑重建问题。东亚的建造传统与世界遗产公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1994年发布的《奈良宣言》强调了遗产多样性问题,多样性是不可替代的人类财富,要尊重所有的文化,要放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来考查,也就是说,在某些地区适用的标准不一定适用在所有的地区。对于东亚木制建筑来说,脆弱的木制结构需要持续不断的维护,从历史来看,很多建筑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会定期搬换地方。因此,要把重建视为一个开放的命题,视为一种过程,这本身也是东亚传统木构建筑的一大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遗产的真实性。阿曼达•里维拉•维达尔女士演讲阿曼达•里维拉•维达尔女士(Amanda Rivera Vidal,ICOMOS-ISCEAH专家委员,智利塔尔卡大学)紧接着作了《酒杯之家修复:一个当代对阿里卡本土遗产进行干预的案例》的分享。她首先说明,这不是学术研究,而是一个真实的修复案例。该建筑位于智利北部的沙漠地带,是殖民时期的教堂,但很长时间没有任何干预,因此建筑质量非常糟糕。她非常详实地介绍了整个设计、修复过程,比如如何将外来材料和本地材料结合使用,如何添加(水生植物)纤维覆盖层,如何替换木料、更换地基材料等。她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大家分辨新的修复方法。另外,也特别感谢设计、施工团队在重建过程中努力说服了当地人,让他们认识到遗产的重建是重要且可行的。戴仕炳先生演讲戴仕炳先生的报告题为《基于2007年模型重新评估的山西平遥历史城墙夯土整理修复与维修理念》。他介绍了平遥城墙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坍塌的基本原因——即城墙的内芯是夯土,明代以后外面包砖,由于新旧材料的结合造成容易产生开裂,被雨水冲刷后泥土发生流失。他从2006年以后开始介入平遥城墙的修复工作,并且逐渐形成、完善了工厂化作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尽管在此期间也有失败的尝试,比如试图添加玻璃纤维作为粘结材料,最终被认为是不合理的,但2008年以后团队逐渐找到了一种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把石灰加到夯土中,同时在夯筑后进行饱水养护以充分发挥石灰的作用。十年以后,土坯砖表面形成了灰土面层,有效起到保护土坯砖的作用,这或许是一种很好的养护方法。他最后总结道,原来的城墙要30年一修,现在希望可以达到200年一修的程度。马达莱娜•阿肯扎女士演讲马达莱娜•阿肯扎女士作了《用于自然建筑的土纤维混合物》的汇报,介绍了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研发、生产新的建筑材料的案例。该岛存在较大的经济、社会问题,被认为是欠发达的地区。在建筑修复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理想的建筑材料造价很高,当地居民根本承担不起。于是就决定自己生产建材,比如在制作屋顶材料的时候,最初选用秸秆和土进行混合,证明这种材料的性能与木纤维板非常接近;后来又利用了被认为是废弃物的一种海绵材料进行加工,研究了其材料配比,最后发现效果甚至比秸秆更好;他们还在不断地尝试,如让土和纤维素结合使用,利用废旧的报纸纤维,用氧气去漂白等,做了一系列测试,用文字记录下测试过程和测试结果。在生产建材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当地的小企业来生产,尤其是让失业人口参与其中,从而有效带动当地就业。2.4分论坛四 面向地方发展的活化利用在题为“面向地方发展的活化利用”的论坛中,14个报告让我们看到了乡村的空心化、贫穷落后是一个世界范围的问题。我们的工作是要在尊重乡土建筑和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可持续的发展,让人获得更好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对自己的环境感兴趣、有自豪感,我们要积极改变设施和建设材料,让人们一样生活在21世纪。分论坛由ISCEAH秘书长、CIAV专家委员帕梅拉•杰罗梅(Pamela Jerome),CIAV&ISCEAH专家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同济大学教授邵甬,CIAV秘书长、建筑师伊万•埃涅夫(Ivan Enev)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侯卫东主持。侯卫东先生演讲侯卫东先生带来的主题报告是《历史、传统与地景:榆林历史古城的特色片区》。他介绍了榆林这个中国陕西北部重要历史城市,它的古城东高西低、顺势营城、六楼骑街具有的特色,民居窑院由于地形朝向的不同,也顺应地势有大有小、有不同的面阔,也有拐弯的做法。他提出需要真实、完整的保护窑洞周边历史环境大景观,保持现有窑洞上部黄土边坡,整治周围环境。同时,需要重新规划用地结构、地块功能、交通流线、恢复重现大地景观、完善基础配套服务设施,理顺交通、增加绿化、打造人文环境来实现历史古城的活化利用。克劳蒂•坎西诺女士演讲克劳蒂•坎西诺(Claudia Cancino)女士(ISCEAH专家委员、美国盖蒂保护研究中心资深项目专家)的报告题目是《在秘鲁库努坦波利用当地材料与专家对教堂翻新技术的实践》,介绍了盖蒂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在秘鲁的一些项目情况。在秘鲁土质建筑分布很广,而地震对土质建筑的破坏非常严重,于是盖蒂建立了一个团队来保护这些建筑。他们与来自葡萄牙、秘鲁等国的工程师的合作,对土质的教堂建筑的抗震性、材料、结构等做了很多探讨和研究,使用了模型辅助设计、20分钟抗震测试、力学性能测试等技术手段。一些新技术的应用优化了传统的修缮方式,比如教堂内部的壁画在之前的建筑修缮中都需要进行切割,建筑完工后再贴回去,这样切割线无可避免地会对遗产造成破坏。而新技术的使用则实现了整体取下,达到了更好的效果。罗杰•巴特勒先生演讲罗杰•巴特勒(Roger Bataille)先生(法国特色小城镇联盟副主席)带来了《新路径:法国小城镇与乡村的联盟》。他描述了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小城镇的困境,同时这些小城镇拥有重要的价值,鉴于缺乏技术、经济的支持,小城镇需要团结起来,形成合力。他介绍了法国小城镇与乡村的联盟(PCC)的理念和工作,提出保护是大家的事情。PCC的运作围绕:选举出的城市管理者、遗产专家、居民和使用者。PCC所有城镇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他们不是同一个模式,而是围绕共同价值观自我发展。这样一个活态遗产,这对加强社区合作不可或缺,要让所有人理解和分享。最后他形象地用一张大鱼和小鱼群的图片对比,形象说明小城镇的特点和优势。玛丽贝尔•贝斯女士演讲玛丽贝尔•贝斯(Maria Isabel Beas)女士(ISCEAH专家委员)探讨了《秘鲁的土质建筑遗产与保护》。她介绍说,秘鲁的瓦卡人生活地区在两千年前就有了石灰质土质建筑,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受到欧洲比较大的影响。秘鲁现在是土质建筑保护实验场,1960年代已经开始进行保护工作,在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挑战,包括洪水、泥石流、极端气候、盐化、地震、火灾、盗采、建设蔓延等等。作为应对,当地尝试、运用了很多技术方法。在这里工作有很多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当地文化非常脆弱,所以研讨会的工作方式非常重要,它可以发现和找到传统的技能。她说现在很多保护工作是由外来人在做,而她希望应该让社区更多地参与这个过程,因为这是他们先人的创造。论坛期间交流讨论茶歇时间交流讨论2.5特别主题:平遥城乡遗产保护与发展国际工作坊专场交流9月7日上午,特别主题:平遥城乡遗产保护与发展国际工作坊的工作交流会议在小城之春主报告厅进行。法国特色小城镇联盟副主席罗杰•巴特勒(Roger Bataille)和山西省住建厅巡视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实施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李锦生主持会议。邵甬教授演讲邵甬(CIAV&ISCEAH专家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同济大学教授)首先作了题为《范式转换:走向公众的遗产保护》的报告,介绍了同济大学联合团队的工作内容。她指出,当前的遗产保护已经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不能仅仅停留在专家层面,而是要走向公众。邵甬从为什么公众化,如何公众化以及我们的角色三个层面展开,以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她谈到,随着遗产属性的变化、遗产内涵的扩大、城市特色危机的凸显、人地关系的日益紧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保护方法正在从专业逐渐走向综合。在此基础上,要充分理解公众的含义,公众包含了利益直接相关方、遗产社区和一般公众三个层面,同济联合团队的工作正是从以上三个层面的公众化开展的。我们的角色不仅是专业性保护,更是一种作为非盈利性机构的推动者。邵甬最后总结道:公众化的目的是为了共建共治共享,自发自觉自律;保护不是为了保存历史的灰烬,而是使文明之火长燃。董卫教授演讲董卫(CIAV专家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教授)作了题为《基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平遥名城保护发展研究》的报告,介绍了东南大学团队的工作坊成果。东南大学对平遥惠济河沿岸的60多个古村落展开了调查研究。他指出,平遥城乡结构具有突出的历史连续性,千百年来不曾中断,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平遥村落形态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平原、台地、山区村落形态各异,具有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平遥城乡结构具有紧密的社会经济关联性,全面反映出晋商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中国传统宗族文化的典型遗产;平遥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支持了具有地方特征的城乡系统的发展,也支持了独特的地方文化的发展。何依教授演讲何依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城乡建成遗产学术委员会理事会理事、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带来了《构建熟人社区营造相遇之境》这个报告。通过原创的电影《家住平遥》,以平遥当地人的视角向大家展现了平遥生活的一天。短片中,大家跟随摄像机体会了居民在城里城外生活的日常。城外有属于居民的市井生活,城内尽管喧嚣嘈杂,但相对匆匆而过的人流,居民让古城显得更加稳定。随后,她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在工作坊中对武庙社区和书院社区的工作。通过深入调研,团队梳理出人口老龄化、院落空心化、人际交往淡化的问题。对此,团队通过“集合院落”的概念落实规划设计,来营造更适合居民生活的场所,让居民在自己的街区内生活、就业、旅行。史文正先生演讲史文正先生(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代表山西省规划院、武汉大学和法国AS公司,分享的是《活态延续——保护、创新、延续平遥古城历史街区城市活力》。他们有感于当前历史街区保护中政府、学术团队的积极与居民的缺失形成的鲜明对比。从政府的集中整治拆违工作与居民自发改造各自的问题出发,提出希望能为居民提供低成本的改造方式引导,去简单地整理和调整居民的院落和建筑,达到与古城基本协调的效果。团队还通过一个建筑设计尝试,引入隐蔽式太阳能、增加采光、增强隔热等新技术和新设计,使传统风貌的民居能更适合居民生活。通过这些工作和其他活动,他们希望能让居民也积极地参与到平遥的保护中,让政府、专家、居民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张天洁教授演讲张天洁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教授)的报告题为《平遥古城居民地方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研究》。她全面介绍了天津大学团队在平遥古城、平遥乡村和人物三个方面的工作成果,包括大量的工作投入和发表论文。最后的结论发现居民的地方依恋对主观幸福感有正向作用,居民旅游感知对地方依恋有正向作用,而对幸福感有负面作用,由此需要适当控制旅游。李光涵女士演讲李光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主任助理,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的项目主任)代表北京大学联合团队作了题为《乡村文化遗产的跨学科实验研究与阐释:高校教育者的视角》的报告。她首先介绍了工作坊的教学模式,即通过建筑学、人类学、社会学各学科交叉,激发不同专业背景学员们的兴趣,探索遗产、旅游、艺术等多学科交融的可能。她从现状记录、现状分析、聚焦问题和发展指引等多个方面介绍了东、西戈山调查研究项目的基本情况。最后,她提出了跨学科实验研究和阐释模式的再思考问题,多学科联合不等于跨学科交融,跨学科应是未来一种新的范式。刘剑先生演讲刘剑先生(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带来的《今昔平遥——从历史影像看平遥古城的变迁》,通过将拍摄与1957年的历史照片与2018年同样角度的现状照片进行对比,从城市整体层面、重要公共建筑、重要商铺和民居、历史街巷四个方面分析了平遥古城六十年来的城市变迁。城市整体层面,大部分城市肌理和建筑保留至今,古城整体真实性和完整性保存较好。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大部分重要公共建筑保存较好,基本未有较明显的变化。而保护级别比较低或没有保护级别的个别公建和一些民居、商铺则出现了各种变化,存在拆改、加建、重建现象。因缺少设计资料,大部分复原建筑较损毁前的状态有一定差距。这些珍贵的照片让大家品味过去的平遥同时,也能进一步加深对平遥保护工作的认识。徐强先生演讲徐强先生(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高级工程师)的《古城阅读——回归日常平遥》是太原理工大学团队的工作。二合木厂巷样本中,通过对一个不起眼的小院子非常精细的空间还原,解析了杂乱之中的使用特点。从对人的关注,放大到街、到城,研究体现了浓浓的人文关怀。在基督教堂样本中,团队对教堂空间进行了新的设计,通过现代的风格,地下空间的利用,试验了新建筑与古城的融合可能。最后一个样本是一个原住民边缘化的小街区,为了改变旅游变得布景化的问题,团队设计了一条最低空间成本的旅游路径,日常生活变成可体验空间。蔡忠原先生演讲蔡忠原先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讲师,陕西村镇发展与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带来的是《平遥古城东关片区保护与更新模式初探》。不同于其它工作坊团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团队研究的是平遥古城外的部分。平遥东关在历史上是城市的一部分,但是现在却是城市之外的感觉,它在空间肌理上与古城完全不同,历史公共建筑和较豪华的宅院也衰败严重。团队提出重塑连续性的思路,一方面强化空间连续性,同时改变单一居住模式,整体构建文化脉络,引入文化功能,增加活动空间。另外,还通过云端平台的建立意图增加游客和居民的参与。温俊卿女士演讲温俊卿女士(山西省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工程师)的《平遥窑洞建筑的几何之美》从感性层面与理性层面介绍平遥山西窑洞建筑的美与特色。深入研究山西各区域的窑洞建筑,分析了不同地域、材料、洞口几何形状、年代的窑洞的各自特征及背后相关形成机制。以洞口几何形状为例,除了标准窑洞口形状外,窑洞还有各种细微的形态,这些形态都是当地工匠不断修正圆拱做法的实例。因建造材料不同,窑洞建筑可细分为由素土夯成的土窑、素土先加工成土坯砖建成的墼(ji)窑、石窑和砖窑等。丰富的照片给大家带来对土质建筑之美的享受。李锦生先生演讲山西省住建厅巡视员李锦生先生就特别论坛进行了总结。他表示这次会议是平遥历史上最重要的国际会议,作为一个在古城长大的平遥人,相信这次会议对平遥保护与发展具有的意义。特别论坛的10个报告是平遥国际工作坊历时一年的成果,10个团队31个机构1000多人参与其中。这些报告关注了遗产与民众、关注了居民的生活、关注了乡村的遗产、关注了乡土技术的应用。他也感谢ICOMOS乡土建筑和土质建筑的科学委员会能够把这样一个非常好的会议放在平遥。会间活动-技术考察会议期间,同济大学邵甬教授、戴仕炳教授与本地专家李少华先生、王国和先生,带领与会嘉宾参观了古城内民居修缮项目院落与古城墙修缮工程。技术考察现场邵甬教授与李少华先生,在已完成的修缮院落内,向大家介绍了民居修缮项目的申报、管理、实施的程序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戴仕炳教授与王国和先生,详细讲解了平遥古城墙内侧夯土维护策略,分享了多年来古城墙夯筑技术的理念方法、实验过程,并向大家展示了维修成果。其他重要成果1.《平遥倡议》讨论稿基于长期的工作体会,以及在国际学术研讨会筹备过程中与国内外专家的大量沟通,在9月8日闭幕式上由起草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邵甬教授宣读了《关于面向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的平遥倡议》的讨论稿。讨论稿重点强调以下三个方面:1、承认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性作用。公众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和见证者;公众是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和传承者;人居型遗产(活态遗产)更加需要公众的全过程参与。2、文化遗产保护与人居环境改善。人居型遗产应保持并鼓励居住功能,并未当地居民创造安居乐业的条件和设施;建立有针对性和有效的日常管理机制和进行管理能力建设。3、公众参与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过程。建立公众参与长效机制,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进行公众参与制度设计;鼓励和支持居民及社区自下而上的遗产保护发起行为,尊重其价值关与诉求的表达;遗产保护利用过程中采取多元化公众参与形式,保证各个阶段的公众参与程度;发挥“第三方”主体的影响带动作用,促进如专家、专业组织、志愿者团体、大学机构等的参与。邵甬教授强调,公众化的目的是共建共治共享,自发自觉自律。我们始终相信:保护不是为了保存历史的灰烬,而是使文明之火长燃。《平遥倡议》讨论稿链接:http://2019ciav-isceah.whitr-ap.org/index.php?classid=12391&newsid=19831&t=show2. 圆桌会议9月8日晚,在大会闭幕后,针对平遥古城保护的具体问题,平遥当地管理者、社区及手工艺人代表和与会国内外专家共同召开了圆桌会议。圆桌会议由牛冀同副县长与邵甬教授主持,平遥县多个相关政府部门(如安防、社区、旅游、文物保护等)及平遥手工艺人代表在会上发言,分享了经验,也向专家提出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与会专家围绕具体问题展开了讨论。最后,牛县长代表平遥县表示,平遥将持续支持以平遥为对象的学术研究、工作营和交流等学术活动,希望各位专家教授积极参与,继续为平遥古城的城乡遗产保护献计献策。圆桌会议现场会议组委会合影3. 会议官网与出版物同济大学邵甬老师的团队为本次国际会议筹备做了历时一年大量的工作,专门建设了官方网站,http://2019ciav-isceah.whitr-ap.org。会议筹备的过程和相关成果都可以登录网站查询。经大会工作委员、科学委员会、同济大学出版社的辛勤工作,在会前也完成了会议论文集的编辑出版。注:本篇图文根据UHC城乡遗产保护工作室对大会的系列报道文章整理

  • 2019-07-08 国际之声

    总有人在仰望星空 ——天文学与世界遗产

    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已进行到申报项目审议第三天,今天列入的英国申报项目有点特别。相对其它遗产,它很年轻,仅有短短70年左右的历史;建议列入标准却包含了极少被使用的标准1:人类天才创造力的杰作。它就是在现代天文学界鼎鼎大名的卓尔班克天文台[i](Jodrell Bank Observatory)。ICOMOS代表宣布申报项目评估结果:卓尔班克天文台符合世界遗产价值标准I、II、IV、VI,真实性和完整性及保护管理要求。或许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理解,今年是阿波罗登月50周年,50年前,卓尔班克天文台的洛弗尔望远镜是唯一能够从地球上看到人类这一壮举的眼睛。阿波罗11号宇航员致敬卓尔班克天文台时说到:“……我向你们,卓尔班克的射电天文学家们致敬……, 是你们为我们人类走得更远、更深入地探索宇宙铺平了道路。”卓尔班克天文台位于英格兰西北部的乡村地区,曼彻斯特南部20英里一个少为人知的曼彻斯特大学曾经的植物站。它隶属曼彻斯特大学天体物理研究中心,还是英国国家射电望远镜中心。该天文台拥有多达7台射电望远镜,其中包括洛弗尔和马克二世望远镜,曾在射电天文学发展史上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型天文观测仪器。1945年,伯纳德.洛弗尔来到曼彻斯特大学,在这里开始观测宇宙射线,当时科学活动主要是在遗产地的南部开展,随着众多新仪器的开发,旧址被废弃,科学活动逐渐北移,而早期科学仪器依然得到了保存。卓尔班克天文台保存了射电天文学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证据;见证了通过这一全新科技领域,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的革命性发展。我们一般对射电天文学都不会特别了解,但它的发展为天文学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发现了包括脉冲星、类星体和活动星系在内的宇宙能量极高的天体。发现了暗物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为大爆炸理论提供有力支撑。它在参与地外生命观测行动这种星际大事的同时,也带来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技术革新,比如直接启发了WIFI的发明。天文台的老将洛弗尔望远镜1957年建成时,是世界上最大的全动式射电天文望远镜,是整个冷战时期人类最有力的眼睛。它见证了整个美苏太空争夺战和月球竞赛(这一定也是无比精彩的三十年),也只有它能追踪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轨迹和阿波罗11号整个登月过程。1969年,天文台追踪了阿波罗11登月的全过程。1966年,阿波罗登月3年前,天文台拍到人类历史上第一张月球表面的照片卓尔班克天文中心近期开放了50年前苏联ZONE 6登月计划的音频档案事实上天文观测相关遗产列入名录并不是新鲜事,今年审议的印度历史城市斋普尔中心建成于18世纪初的简塔.曼塔天文台就早在201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更有欧洲十国联合申报的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于2005年成功列入。而一些更古老的世界遗产也都有着突出的天文元素,如巨石阵、金字塔、玛雅遗存和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埃及吉萨,世界遗产吉萨高地建筑(尤其是斯芬克斯和金字塔)对应天体和地理关系图罗马万神殿,世界遗产巨石阵,世界遗产冬至日出光线穿过巨石阵登封观星台,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世界遗产但从世界遗产的角度梳理和界定人类天文活动的遗存却是从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天文学和世界遗产”计划正式开始的。为提供一个天文遗产的全貌和全球比较框架,界定与天文相关的突出普遍价值构成要素,梳理潜在的可申报世界遗产的天文遗产,ICOMOS联合IAU国际天文联盟,开展了主题研究,编写出版了《联合国教科文世界遗产公约背景下的天文与天文考古遗产》1(2010)和2(2017),第一部分包含从史前到现代的41个遗产地案例,第二部分包含一些更为深入和复杂的议题,如在自然和文化遗产地保护黑暗天空的价值等。随着该主题研究的继续,也有可能会有第三部分问世,更全面的涵盖现有关于天文遗产的研究成果。第一部分的“古代与中世纪远东”一章收录了陶寺、登封和北京古观象台三个中国案例。山西襄汾陶寺观象台遗址以下为主题研究中提到的世界遗产预备名单上的部分天文相关遗产。Chankillo祭祀遗址, 秘鲁,上图为观测台,下图为13个对应天体运行的塔,350-100BCCaguana祭祀遗址,波多黎各,1270Ulugh Beg观星台,撒马尔罕,乌兹别克斯坦,建于15世纪大加那利岛文化景观:里斯科卡伊多考古遗址和圣山内部,西班牙(2019)大加那利岛文化景观:里斯科卡伊多考古遗址和圣山列入现场:ICOMOS介绍申报项目(2019年7月7日上午,巴库)帕尔马洗礼堂,帕尔马历史中心城区,意大利Maragheh观星台遗址,伊朗以下为主题研究中观看暗夜星空的“宇宙之窗”系列遗产点中的一部分。Cerro Tololo,智利Pic-du-Midi 观象台,法国(建于1870年)坎特伯雷大学天文台星空,Mt John, Tekapo,新西兰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对星空的观察和向往。天文学涉及全人类--各个民族、过去和现在—对自身与宇宙关系的根本思考,天文学的发展直接影响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我们的征程是星辰大海”(田中芳树)。宇宙那么大,感谢每一个帮助人类向前迈出一小步的瞬间。纪念天文台科技发展的每年一度的卓尔班克文化节,洛弗尔舞台纪念天文台奠基人天文学家伯纳德.洛弗尔爵士(1913-2012)卓尔班克天文研究中心主任和副主任,天文学家,世界遗产文本编制者特蕾莎.安德森、提姆.欧布兰在大会现场卓尔班克天文台符合世界遗产的价值标准如下:标准(i):卓尔班克天文台是在科技领域人类天才创造力的杰作。通过改造和发展雷达和射频反射率,开发了凌日望远镜和洛弗尔望远镜等全新的设备,它们是整个全新的科学研究领域不断发展的主要内容,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天文台在射电天文学的开创时期及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标准(ii):卓尔班克天文台是人类价值观在一段时间内的交流互换的杰出代表,人们在全球范围内发展与射电天文学相关的技术。卓尔班克的科学工作是全球合作网的核心。特别是在这个天文台,超大抛物面碟形望远镜和干涉仪等若干重要技术得到了发展,这对后来世界许多地方的科学发展产生了影响。标准(iv): 卓尔班克天文台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技术集成的杰出范例,说明了从光学天文学过渡到射电天文学的情况、以及通过多波长天体物理学在理解宇宙方面取得的成果。这一遗产还与和平时期“大科学”的发展有关,表明支持科学研究和开展科学研究的方式的重大变化。现存的遗产证据反映了射电天文学的进化发展情况,从战后开拓阶段一直到复杂、大规模的研究活动阶段,使卓尔班克成为此类技术集成的杰出范例。标准(vi): 卓尔班克天文台与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事件和思想有直接而具体的联系。该遗产在射电天文学新领域取得了巨大发展,推动了人们对宇宙的革命性理解,即,只有通过光学天文学以外的研究才能探索可见光以外的电磁光谱。天文台的射电天文学研究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宇宙性质和规模的认识。ICOMOS世界遗产主题研究ICOMOS是联合国教科文文化遗产评估的咨询机构,其主要职能之一是为世界遗产申报项目进行评估。ICOMOS开展的专项主题研究就旨在为特定类型/主题的遗产提供全球评估框架。已完成的包括运河遗产、欧洲葡萄园景观、工业遗产、岩画遗产、丝绸之路、罗马边墙等。目前中国(ICOMOS CHINA)正积极参与茶文化景观遗产的主题研究。[i] 注:也有译作卓瑞尔河岸天文台或乔德雷尔.班克天文台,本文使用的是中科院天文大科学研究中心网站公布的译法。本文主要信息参考:联合国教科文世界遗产中心官网,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官网、国际天文联盟官网、曼彻斯特物理与天文学院卓尔班克天体物理中心官网、中科院天文大科学研究中心官网。图片来源同上,天文遗产地图片摘自ICOMOS主题研究报告1和2。特别声明:如果您对上述提到的ICOMOS-IAU进行的天文遗产主题研究感兴趣,给我们的文章点赞,数量够多,ICOMOS CHINA会将已出版的两部翻译成中文,与大家分享,谢谢关注。

  • 2019-07-06 国际之声

    韩国新儒家书院——中国儒家文化在东亚传播的见证

    当地时间2019年7月6日下午,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了韩国新儒家书院的提名申请,以标准(iii)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韩国新儒家书院是一处包含朝鲜王朝时代(公元15-19世纪)的九处新儒家书院的系列遗产。遗产独特见证了韩国新儒家思想文化传统。遗产构成包括位于韩国中部及南部地区的绍修书院、蓝溪书院、玉山书院、陶山书院、笔岩书院、道东书院、屏山书院、武城书院、遁岩书院九处书院。该遗产是繁荣的新儒家书院的杰出例证。这些书院推动了来自中国的新儒家思想学说在韩国的发展,对韩国的各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标准 (iii):韩国新儒家书院的教育实践和社会活动独特见证了韩国新儒家思想的文化传统,其中很多教育实践和社会活动还在继续开展。这些书院反映了来自中国的新儒家思想与韩国当地实际相适应和契合的历史过程,最终形成的书院从功能、规划和建筑等各方面杰出见证了这一变革性和本地化的过程。遗产构成分布图(来自ICOMOS评估报告)屏山书院鸟瞰图(来自ICOMOS评估报告)遁岩书院讲堂(来自ICOMOS评估报告)陶山书院学习场所(来自ICOMOS评估报告)道东书院敬拜场所(来自ICOMOS评估报告)韩国新儒家书院是古代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产物,是源自中国的儒家文化在亚洲文化圈内传播发展并与当地文化交融的体现。正如ICOMOS的评估结论所说,韩国新儒家书院“反映了来自中国的新儒家思想与韩国当地实际相适应和契合的历史过程,最终形成的书院从功能、规划和建筑等各方面杰出见证了这一变革性和本地化的过程”。这也正说明了韩国新儒家书院曾受到中国书院的启发和影响,见证中国书院文化在东亚地区的广泛传播与交流。中国书院最早起源于唐代,大多为官府修书之地;而后,作为私学兴盛于宋代。随着宋明时期,中国书院的不断发展,书院建筑形式和所承载的儒家文化也已传播至日本、韩国等地,使其成为东亚地区的经典代表。书院作为儒家文化的一种载体,在中国教育史和文化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四大书院”中,白鹿洞书院作为庐山国家公园的遗产构成要素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嵩阳书院作为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古迹的遗产构成要素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另外,位于宏村的南湖书院,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的重要遗产要素。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来自网络)庐山国家公园于1996年以价值标准(ii)、(iii)、(iv)和(vi)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观,以及儒学的里程碑建筑(最杰出的大师曾在此授课),完全融汇在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之中,赋予无数艺术家以灵感,而这些艺术家开创了中国文化中对于自然的审美方式。白鹿洞书院作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被称为“海内第一书院”,坐落在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是世界遗产庐山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要素。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40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其办学的模式为后世效仿,传至海外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一带。2000年开始,白鹿洞书院每年出版一本《中国书院论坛》,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2010年,白鹿洞书院与韩国绍修书院缔结为友好书院。韩国绍修书院到访白鹿洞书院时,开展了祭拜孔子、朱子等活动。朱子像(来自网络)嵩阳书院嵩阳书院(来自网络)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古迹于2010年以价值标准(iii)和(vi)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位于中国河南省的嵩山,被认为是具有神圣意义的中岳。在海拔1500米的嵩山脚下,距河南省登封市不远,有8 座占地共40平方公里的建筑群,其中包括三座汉代古阙,以及中国最古老的道教建筑遗址——中岳庙、周公测景台与登封观星台等等。这些建筑物历经九个朝代修建而成,它们不仅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天地之中的概念,还体现了嵩山作为虔诚的宗教中心的力量。登封历史建筑群是古代建筑中用于祭祀、科学、技术及教育活动的最佳典范之一。嵩阳书院作为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古迹的重要遗产构成要素之一,因其独特的儒学教育建筑性质,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嵩阳书院初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原名嵩阳寺,为佛教活动场所,僧待多达数百人。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改为道教场所,更名“嵩阳观”。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成为学府,名“嵩阳书院”。以后,书院一直是历代学者讲授儒家经典之地,直至科举制度的废除。将军柏(来自网络)南湖书院南湖书院(来自网络)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于2000年以价值标准(iii)、(iv)和(v)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规划、古建筑和装饰,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南湖书院作为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的重要遗产构成要素之一就位于这画里的乡村中。在明末,宏村人在南湖北畔修建了六所私塾,又称“依湖六院”。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六院被合并,取名“以文家塾”,又称“南湖书院”—一座具有传统徽派风格的古书院,是宏村现存唯一的明代建筑。占地约6000平方米的书院由志道堂、文昌阁、会文阁、启蒙阁、望湖楼及祗园六部分组成。书院的创建融入了儒家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人生理想等观念,力图获得超世脱俗的精神追求。志道堂(来自网络)中国将与韩国及其他亚洲国家一道,保护书院这一亚洲文明的典范,发扬儒家书院的历史传统,为亚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交流与交融共同努力。

  • 2019-07-04 国际之声

    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边会集锦(6)— 结束即开始——遗产地管理者论坛闭幕

    目前,全球有超过1000处、占地面积超过2.76亿公顷的世界遗产正在受到《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保护。为了更有效地保护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加强遗产地管理者在世界遗产决策过程中的理解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决策过程也必须依靠和回应那些日常接触遗产管理者的更多参与。主题:遗产地管理者论坛时间:2019年7月3日13:10-14:00主办:阿塞拜疆、ICCROM、WHC由本次世界遗产大会主办国阿塞拜疆和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the Pre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简称“ICCROM”)主办;世界遗产中心(World Heritage Center,简称“WHC”)、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 简称“ICOMOS”)、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简称“IUCN”)协办的2019年遗产地管理者论坛于6月2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的国家会议中心召开。管理者们经过八天的理论学习和实地调研,终于迎来了收获的时刻。因此,主办方希望以边会的形式举行此次论坛的闭幕仪式,让学员们将收获的喜悦与更多的人分享。首先,来自ICCROM“世界遗产领导力”项目协调人Eugene Jo介绍了论坛的背景。遗产地管理者论坛始于2017年在波兰举办的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期间,随后每年都在遗产大会召开的前夕举办。今年的论坛从6月27日开始,期间,学员们还前往阿塞拜疆的两处世界遗产地进行实地考察。Eugene Jo介绍遗产地管理者论坛的发展背景接下来, 论坛选派3名学员代表(共有60名学员参加论坛)上台发表结业感言。其中一位遗产地管理者的深情演讲让观众大为感动。他说这是他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来到欧洲、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论坛。虽然时间短暂,他很快就要离开了,但是他会带着力量回到祖国。论坛对他来说更像黑暗里的一道光,改变了他曾经在遗产管理过程中求助无门的困境。学员发表结业感言最后,论坛的创始人、主办和承办本次论坛的相关负责人也发表了感言,并对所有的参与者表示感谢。作为听众,可以从他们的发言中感受到遗产地管理者论坛不仅让学员们收获颇丰,参与其中的授课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也能从中有所体悟。颁发结业证书未来,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国家、更多的遗产地管理者参与到遗产地管理者的论坛之中。而作为世界遗产的第二大国,我们更加期待越来越多的中国身影出现其中。

  • 2019-07-04 国际之声

    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边会集锦(5)— 气候变化是一个遗产问题,遗产也是一个气候变化问题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简称“ICOMOS”)作为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三大咨询机构之一,为了更好地应对世界遗产领域的最新议题,通常以成立专题工作组的形式来制定相应机制,从而解决具体的问题。气候变化工作组(ICOMOS Climate Change and Heritage Working Group,简称“CCHWG”)的成立就是其众多工作组中的一员。主题:气候变化与遗产时间:2019年7月2日18:10-19:00 & 2019年7月3日18:10-19:00主办:ICOMOS气候变化一直是近年来边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今年由ICOMOS主办的两场边会都围绕着气候变化对遗产的影响这一主题进行,从大的行动计划到小的案例实施,为我们呈现了遗产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种种可能。持续两天的边会均由来自ICOMOS气候变化与遗产工作组的负责人Andrew Potts主持。7月2日的边会主要围绕着气候脆弱指数(Climate Vulnerability Index,简称“CVI”)评估这一科学方法在两处世界遗产地的应用实践展开;7月3日的边会则重点介绍ICOMOS气候变化与遗产工作组的最新成果——《我们过去的未来:文化遗产参与气候行动》(Future of Our Pasts:Engaging cultural heritage in climate action)。Andrew Potts主持 气候脆弱指数(CVI)评估的应用 气候变化对于世界遗产来说并非全新议题,但是如何迅速评估气候脆弱性、如何保持评估体系的一致性、如何建立适用于所有世界遗产的科学评估体系尚未形成。CVI评估的应用或许将填补这一空白。气候脆弱指数的评估通过突出普遍价值的脆弱程度和当地社区的脆弱程度来体现,突出普遍价值方面是指气候变化对于遗产本体的直接影响;而当地社区方面则指气候变化对于当地社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间接影响。会上,来自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的Scott Heron展示了CVI评估体系在两处世界遗产的应用,一处是澳大利亚的自然遗产西澳大利亚鲨鱼湾,一处是英国的文化遗产奥克尼新石器时代遗址。通常,CVI评估过程需要2-3天的实地调研,参与者不仅仅是遗产地管理者,专家学者,还包含私人企业和当地社区代表等所有利益相关方。随后,他向我们播放了这两处遗产地管理者对于此次评估的积极评价。最后,来自英格兰遗产(Historical England)的Henry Owen-John也表示,虽然CVI评估系统才刚刚起步,但两处遗产地的成功实践和作为ICOMOS气候变化与遗产工作组的重点推广项目都是好的开始,下一步将积极推动该项目在苏格兰乃至全英国的推广。Scott Heron介绍 《我们过去的未来:文化遗产参与气候行动》发布与具体案例不同的是,《我们未来的历史:文化遗产参与气候行动》的发布体现全球面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努力。在气候变化与遗产工作组的召集下,来自19个国家的28位作者共同完成报告。报告通过建立因气候变化而对文化遗产产生的6大影响因素的系统框架,来实现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影响的评估与管理,以及其作为遗产复原力原始环境的积极作用,旨在调动文化遗产社区,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气候变化与遗产工作组最新成果边会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河野俊行先生的致辞作结,他表达了ICOMOS未来将继续关注气候变化对遗产带来的影响,也感谢工作组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努力。河野俊行致辞气候已经开始变化,生存在不断变化环境下的遗产也应该开始变化。但不变的是世界遗产相关机构、专业人士随着变化着的遗产积极调整的心态和努力。未来,我们期待气候变化工作组的更多成果,期待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更多合作。

  • 2019-07-04 国际之声

    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边会集锦(4)— 世界遗产城市的死与生

    大会第二天,已经进入濒危世界遗产保护状况审议环节。文化遗产中非洲、中东地区近半个世纪战火和冲突不断的历史城市一直是濒危世界遗产关注的焦点,那些辉煌而脆弱的文明遗存也不断提醒人类和平生活的可贵。主题:世界遗产城市的保护与复兴时间:2019年7月2日18:00-20:00主办:阿迦汗文化信托阿迦汗文化信托是伊斯兰世界保护文化遗产的一个传奇,总部设在日内瓦,有约8万名员工,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工作。它隶属于一个更广泛的发展网络,工作范围涉及众多领域,包括教育、健康、建筑、文化、基础设施等等,都围绕着可持续发展的主题。阿迦汗历史城市计划是活跃了三十多年的项目,覆盖了非洲、中东、中亚和南亚的多个城市,通过在历史城市核心区开展激发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城市保护和再生项目,改善民生,探索和推广历史城市自身可持续发展模式。活动影响广泛,几乎都在世界遗产城市,曾赢得联合国教科文十几次遗产保护奖项。因此,本届世界遗产大会的主席阿塞拜疆文化和旅游部部长专门出席了本次边会并致辞。他尤其赞赏阿迦汗最近几年为保护伊斯兰传统音乐所做的努力,大会开幕式上演奏的阿塞拜疆苏菲音乐也在其中。大会开幕式在阿塞拜疆国宝诗人纳西米(Nasimi)600周年诞辰之际,演奏纪念他的传统苏菲音乐阿迦汗文化信托主任路易.蒙瑞尔介绍了信托完成的历史城市项目,包括公共空间营建、历史建筑修复利用、历史城区复兴等,蒙瑞尔强调了阿迦汗项目中的共通原则:人永远是核心。生活质量、地方就业和经济、当地团队管理、沟通地方与国际知识、多样性与包容性…成为关键词。喀布尔莫卧儿花园修复及周边环境改善, 阿富汗杰内古城大清真寺修复,马里(世界遗产,1988)开罗历史城区建筑修缮与Al-Azhar公园营建,埃及(世界遗产,1979)多年与不同国家的实践,阿迦汗积累了遗产保护公私多方合作的经验。他举例说,最早开展胡马雍陵保护和展示项目时,当阿迦汗向印度政府提出公私合作开展,印度政府非常坚决的拒绝了,认为根本不符合本国法律,这也是私人参与在遗产保护领域根深蒂固的“坏名声”所致。最终项目非常成功,胡马雍陵的保护修复过程中促进了传统工艺的复兴、当地民众的参与,周边城区环境得到了改善,蒙瑞尔用阿迦汗的经验提醒从业者这一模式本身不是负面的,而在于找到共同的目标和适当的合作机制。德里胡马雍陵周边老城升级项目,印度(世界遗产,1993)建筑保护项目的负责人介绍了创立于1977年的“阿迦汗建筑奖”他回顾了这一奖项如何见证同时思考近半个世纪来保护观念的变化。作为建筑保护从业者,他认为这一奖项不会哀叹宝贵遗产的丧失,而是庆祝那些回应当地社会的精神物质需求、通过遗产保护利用改善人居环境的成功实践。为那些遗产保护者鼓掌,“他们是真正的世界冠军”。希巴姆古城建筑修复,也门(世界遗产,1982)之后他具体介绍了拉合尔古城保护项目中政府、社会各方、当地居民和国际团队的合作。(Picture Wall计划)装饰精美的建筑外墙彩画修复叙利亚古迹与博物馆部主任也详细介绍了阿勒颇Al Saqatiyya老市场的修复行动和进展。阿勒颇(世界遗产,1986)是持续使用两年多年的古城,近年由于武装冲突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2013)。位于历史城市核心区破坏严重的老市场曾经是中东地区乃至全世界最大、最活跃的传统市场之一,建筑全长118米,容纳53家店铺。对它的修复和重新投入使用作为当地经济复兴的引擎,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也是阿勒颇世界遗产抢救重建行动中的一个重要项目。问答环节中一些之前的获奖者分享了各自在世界遗产城市保护复兴项目中的思考和实践。胡马雍陵保护展示项目参与者谈地方社区参与耶路撒冷老城再生计划建筑师,2004年阿迦汗建筑奖获得者来自波斯尼亚的遗产建筑师,也是阿迦汗建筑奖的获得者提到他参与的两个古城修复重建项目以及整个过程在传播保护理念、培养当地人才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前南斯拉夫历史城市Mostar在战后1993-2004年开展了持续的重建工作,有来自三十多个国家的六十多所大学和专业机构参与,2005年这座修复重建后的城市成为世界遗产。这位建筑师也曾在1995-2001年开设保护课程,乌兹别克斯坦100多位从业者参加了培训,2001年撒马尔罕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波斯尼亚遗产建筑师,阿迦汗建筑奖获得者主题:世界遗产城市阿勒颇的修复与重建时间:2019年7月3日18:00-20:00主办:叙利亚古迹与博物馆部、UNESCO边会详细介绍了UNESCO和UNITAR于2018年联合完成和出版的《阿勒颇古城文化遗产受损状况报告》,这份报告也成为叙利亚古迹与博物馆部编制和实施世界遗产阿勒颇古城修复和重建规划的基础。这份报告试图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尽可能精确地提供遗产受损状况的完整数据。除了前几届大会边会上已有介绍的国际专业机构对数码扫描、卫星影像分析等技术的应用,报告编写者还提到了这份文件一些其他的特点。例如:非常强调从城市整体层面展示受损情况,更好的展示破坏规模和区域;向公众和国际社会广泛征集了私人影像、口述记忆等,既对高新技术记录信息提供补充和印证,也在过程中提升了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重建的意识和参与度;梳理了古城完整历史和时间线,显示了阿勒颇在历史上曾不止一次的被破坏并完成重生;记录是五年持续的,报告追踪了整个工作过程。叙利亚古迹与博物馆部负责人介绍了重建规划编制的原则和框架,在整个过程中加强公众参与的工具和手段,并对各规划编制、项目实施设定了短期(2018-2020)中期(2020-2024)和长期(2025-2034)的工作目标。南斯拉夫专家分享了萨拉热窝重建的过程和经验,提到了重建在民众自愈方面的积极力量,是重建和平、包容与希望的过程。关于重建的报告中也提到了一些重要的历史城市的重建的案例研究,包括二战后的欧洲历史城市及黎巴嫩的贝鲁特,都将从不同侧面为阿勒颇的重建工作提供参考。ICOMOS近年来也在就遗产重建主题展开讨论,收集国际案例,为复杂的重建工作提供更多工具。新的思考如何在真实性方面联系如威尼斯宪章等经典文件也是ICOMOS要应对的课题,毕竟威尼斯宪章的起草者们很多也亲身参与到了二战后的重建过程。主题:世界遗产恢复与重建—策略与规划时间:2019年7月2日13:00主办:波兰文化与国家遗产部波兰文化与国家遗产部于2018年5月在华沙召开了以“世界遗产重建的挑战”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来自30多个国家的200位专家代表经过研讨,总结以往的该主题的实践和思考,形成了《关于文化遗产恢复与重建的华沙建议》。该文件已经可以在世界遗产网站上下载。波兰政府没有将这一研讨会当做完成的结果,而是作为讨论的起点,将继续支持对这一重要主题的讨论,以期对当今世界遗产恢复重建工作有所推动。边会邀请了世界遗产中心、ICOMOS和ICCROM的文化遗产专家参与了讨论,与会专家都强调了融合当地社区利益与需求的基本原则。ICRROM代表约瑟夫.金提到行动的紧迫性与确保科学程序两种工作节奏的把握, 以及培训中对地方知识与工艺的结合。ICOMOS主席河野俊行介绍了近几年ICOMOS开展的关于重建的主题研究的进展状况及阶段性思考。

  • 2019-07-03 国际之声

    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边会集锦(3)—这些年,ICCROM关注的灾害风险管理

    2019年,巴黎圣母院大火 2018年,巴西国家博物馆火灾 2017年,墨西哥中部地震 2015年,尼泊尔加德满都地震 2013年,菲律宾保和岛地震 2011年,泰国大城水灾 ……面对如此不可抗力的自然力量,人类显得极其微弱和渺小。但作为保护和传承全人类共有遗产的国际组织,ICCROM自知身上肩负着更大的责任。本次边会通过回顾近年来ICCROM所进行的能力建设和展望接下来的工作方向与计划,来引起更多缔约国对于文化遗产灾害风险管理的关注与重视。主题:文化遗产的灾害风险管理时间:2019年7月2日13:10-14:00主办: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the Pre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简称“ICCROM”)过去的几年里,在文化遗产的灾害风险管理方面,ICCROM主要围绕设置培训课程、举办工作坊、出版书籍等几个方面开展了许多工作。至今为止,ICCROM共开发了7个国际培训课程,其中“急救与复原”作为旗舰课程多年来受到参与学员的广泛好评。与其同时,来自78个国家的500多名学员参加过ICCROM举办的工作坊,许多工作坊早已深入当地社区,培训对象也不再仅仅是遗产地的管理者,还有参与救援工作的当地警察、消防员等。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及学习灾害风险管理的信息及知识,ICCROM对《世界遗产灾害风险管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世界遗产资源手册)进行更新,还出版了其他相关书籍、手册、培训指南等。“急救与复原”旗舰课程海报世界遗产灾害风险管理除了常规培训项目之外,ICCROM在也门、苏丹等地也已开展相关培训及研讨。为了提高该地区世界遗产的灾害风险管理水平,ICCROM与阿联酋沙迦大学共同开设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硕士课程,该课程以阿拉伯语授课,为期两年。同时,还设立了ICCROM-沙迦奖,以嘉奖阿拉伯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的最佳实践。硕士课程ICCROM沙迦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ICCROM组织参与了许多灾害应急反应行动,将他们推行的遗产领域参与灾后紧急抢救(First Aid)的理念落到了实践层面。传统观念中,灾后紧急行动中抢救人最为重要,而文物和遗产往往被忽视。但ICCROM与国际专业机构推动的合作,已经可以实现在一些紧急情况下第一时间参与抢救,实现人与遗产的共同救护。ICCROM在印度和缅甸进行灾害应急反应行动灾害风险无处不在,世界遗产无法等待。未来,ICCROM将继续围绕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简称“SDGs”)开展灾害风险管理的相关工作,以期提高遗产所在当地社区的管理水平,从而促进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SDG宣传标识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作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nternational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简称“ICOMOS”)的中国国家委员会,也对应ICOMOS的风险预防科学委员会(Icorp)成立了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文化遗产防灾减灾专业委员会。该专委会自成立以来多次举办学术论坛,建立灾害资讯互通机制,开展国际交流与研讨等。

  • 2019-07-02 国际之声

    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边会集锦(2)— 处于危险的自然世界

    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ldlife Fund,简称WWF)近期将发布一项关于“政治化正在限制世界遗产公约有效性”的报告,报告中指出为了确保世界遗产公约可以继续有效地保护全球的突出普遍价值,我们必须做出改变。主题:政治化vs世界遗产保护时间:2019年7月1日14:00-15:00主办:世界自然基金会(WWF)2019年7月1日,作为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简称IUCN)经常合作,并共同致力于世界自然遗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当天中午举办了主题边会。WWF的logo ---中国大熊猫会议由世界自然基金会活动部负责人Aslihan Tumer主持,由Dalberg全球发展咨询公司欧洲地区负责人Wijnand de Wit担任主讲嘉宾,并邀请来自瑞士的环境部官员和匈牙利的自然遗产保护专家参与对谈。Wijnand de Wit主讲Wijnand用数据直观地说明近年来政治化正在影响世界遗产委员会有效实施世界遗产公约,影响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保护。自2014年起,46%的委员会决议与咨询机构提交的建议不一致;2014-2018年期间,1/3被咨询机构给出推迟列入或发还待议建议的项目被委员会直接列入。而政治化现象不仅仅体现在申报项目的审议环节,在保护状况报告的审议环节中,也会有缔约国通过游说等手段,推迟回复甚至避开回应咨询机构提出的要求与建议。过去的五年中,委员会阻止了14项被咨询机构建议列入濒危的项目,而这种对遗产重大影响因素的回避导致了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处于危险之中。面对如此境地,我们该如何采取行动?或许决策过程中要求严格的事实依据、加强民间团体的参与、证实决议草案修正案的合理性等等都将是未来的工作方向。边会宣传页对谈环节,来自瑞士的环境部官员表示政治讨论并非绝对的贬义词。如果缔约国争取列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该项遗产,从长远来看,对国家的遗产保护是有益的。但是过多且过于强烈的政治讨论当然是不可取的,缔约国如何与世界遗产委员会、咨询机构间进行沟通,甚至建立更有效的“游说”制度显得更为重要。而来自匈牙利的自然遗产保护专家也提及去年在巴林召开的第42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匈牙利作为委员国之一接到了太多的游说,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但细思下来,有些缔约国确实需要考虑到自身的特殊情况。其实,委员会与实际的遗产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如何拉近彼此的距离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按照大会议程,接下来将陆续开始讨论世界遗产的保护状况和申报项目的审议。经过过去一年的努力,相信咨询机构与缔约国间的对话与沟通会有所加强;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公信力和透明度也会有所提升。让我们拭目以待。

  • 2019-07-02 国际之声

    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边会集锦(1)— 不能拆散的文化与自然

    2019年7月1日,为期10天的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位于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的会议中心正式开始。主会场早间会议开始之前除主会场内对各项议程的依次审议,中场休息时还会有咨询机构、世界遗产中心和各国的遗产保护机构组织内容丰富的边会。与今日议程中备受关注的“世界遗产公约与可持续发展”、“申报程序和咨询机制改革”、“能力建设”、“非洲优先”等热点议题相呼应,世界遗产三大咨询机构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UCN(世界自然联盟)和ICCROM(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举行了相互关联的两场边会。分别是:ICOMOS-IUCN文化与自然融合实践;世界遗产领导力。“世界遗产公约与可持续发展”议题“非洲优先”计划主题:ICOMOS-IUCN文化与自然融合实践时间:2019年7月1日13:00-14:00主办:ICOMOS、IUCNICOMOS-IUCN边会文化与自然融合实践图片提供:高晨翔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问世,它最重要的特征和最突出的成就,是首次用一份文件融合了自然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公约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互动的多样方式,以及保护两者间平衡的根本需要。因此,文化与自然融合,本是世界遗产的起点和底色。而基于现代管理效率的细化分工,在世界遗产列入和保护管理等具体操作中将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评估分给了相对独立的专业咨询机构,即IUCN负责自然遗产评估,ICOMOS负责文化遗产评估。ICCROM则侧重文化遗产相关的研究与培训。这一结构性发展造成了世界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中自然和文化两方面非但未能紧密融合,反而兵分两路,渐行渐远。基于对这一趋势的反思,同时也是对遗产地认知、保护管理中出现的实际困难的应对,ICOMOS和IUCN于2013年发起了首个联合管理的项目—“文化与自然融合实践”;主要致力于在遗产评估和管理框架中,研究和探索建立或重建文化和自然价值关联性的新方法;同时,在遗产管理领域实现文化遗产与景观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ICOMOS项目负责人的介绍,这一项目自2013年启动,已经结束了两个阶段,目前已开展到第三阶段中期。作为一个经费很少“边做边学”的联合遗产地共同实践的项目,每一阶段都会在全球选择试点案例开展工作。ICOMOS负责人在发言中详细介绍了这三个阶段的情况:1第一阶段:初始阶段的重点在于启动一个联合共享程序,为世界遗产实施框架内处理文化和自然的观念性和实践转变创造新的可能。具体强调了在预备名单、上游程序、申报和保护管理各阶段,亟需文化与自然融合分析方法上的指导。第一阶段选取的三个试点分别位于亚非拉三大洲:蒙古国的阿尔泰山脉岩画群(Petroglyph Complexes of the Mongolian Altai)、埃塞俄比亚的孔索文化景观(Konso Cultural Landscape)以及墨西哥的圣卡安生态保护区(Sian Kaan)。2第二阶段:在更多的研究案例遗产地自然、文化与社会价值的相互关联性的基础上,ICOMOS与IUCN进一步探讨这一新的理解如何帮助优化政策框架和管理机制。一个中远期目标是调整现有的管理有效性方法,特别是修订针对自然遗产制定的《遗产提升工具箱》(Enhancing Our Heritage Toolkit, 2008),使其适用于为所有世界遗产管理有效性提供指导。第二阶段选取了两个遗产地作为深入研究的试点:匈牙利普斯陶地区的霍尔托巴吉国家公园(Hortobágy National Park)和南非和莱索托交界处的马罗提-德拉肯斯堡公园(Maloti-Drakensburg)。3第三阶段:聚焦有机演进型文化景观,探讨如何在世界遗产框架下有效支持传统的管理方法和生态文化韧性/复原力。这一阶段共选择4处遗产地,其中阿联酋的艾恩文化遗址(2011年列入)和塞内加尔的萨鲁姆三角洲(2011年)的联合咨询工作已经完成。2019年将要开展的是两处农业文化景观葡萄牙的Pico岛葡萄园文化景观和中国云南的红河哈尼梯田。第三阶段将联合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系统”计划(GIAHS),我国世界遗产哈尼梯田也已完成前期对接,准备于今年11月迎接该项目组专家的到来。阿联酋遗产地代表分享项目参与心得体验中国代表就前两阶段的成果提问图片提供:魏青主题:世界遗产领导力时间:2019年7月1日14:00-15:00主办:IUCN、ICCROM、挪威政府环境部与上述融合实践项目紧密相关的是由ICCROM和IUCN主导,ICOMOS与世界遗产中心参与和支持的“世界遗产领导力”项目(针对世界遗产管理者的能力建设项目)。同样致力于整合性管理方法,除了从管理方面有效整合自然、文化和社区,还包括增强发展韧性、影响评估、遗产地作为交流学习平台、领导者网络等板块,也涉及可持续旅游、应对气候变化等议题。这一项目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直接相关,旨在从单纯的遗产保护转向追求包含遗产的整个社会的福祉。瑞士代表发言文化与自然、遗产与生活、保护与发展… 从不是简单对立的,在与大部分文化遗产价值相关的传统体系里更是如此。从1972年公约建立,1992年文化景观的提出,发展的碎片化和遗产认知与管理回归整体性的趋势促使遗产工作者更深刻的看待不同语境下的连接与融合。中国的遗产有着多样的形式和内在复杂的关联,其中文化和自然从来密不可分。如何探寻和重建真实、富有意义的连接,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

  • 2019-06-10 国际之声

    亚洲遗产管理学会(AAHM)选举出新的执委会 继续推进亚洲遗产保护与管理的国际合作

    稿件来源:亚洲遗产管理学会秘书处图文:王锡惠 2019年6月3-4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东南大学和香港大学共同主办的亚洲遗产管理学会(AAHM)亚洲地区文化遗产管理高等教育研讨会在香港大学召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官员及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泰国、菲律宾、澳大利亚与中国内地和香港、澳门的40余位专家出席了会议。在为期2天的会议中,亚洲各国专家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加强亚洲地区高校在遗产管理教育与科研方面的合作倡议。各国专家一致同意加强亚洲遗产管理水平的能力框架建设,用以指导和推动亚洲地区高水平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的主持下,与会代表进行了亚洲遗产管理学会(AAHM)执行委员会换届与核心会员增补的选举工作,并举行了亚洲遗产管理学会秘书处的移交仪式,今后将由东南大学负责组成新的秘书处并建立关联亚洲各国遗产管理部门的交流平台,促进各国之间在历史城市发展与遗产保护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十九届会议纪要的要求创办了亚洲遗产管理学会。本学会的目的,是为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的框架下,充分发挥亚太地区许多历史悠久、理念先进、设施完备的高等教育机构的优势,促进各国高校、科研机构与遗产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提高亚太地区遗产保护管理水平,开展系统性的遗产保护管理方面的专业培训,提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和管理的整体能力,形成国际化的历史城市与遗产保护教育、研究与交流平台。 在亚洲遗产管理学会新一届执行委员会的核心成员中,原有执委东南大学、清华大学与澳门旅游学院继续留任,新增了同济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中心(WHITRAP)、澳大利亚迪肯大学(Deakin University)、印度艾哈迈达巴德大学(Ahmedabad University)和新加坡国立大学(NUS)Johannes Widodo教授等为新的执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继续以官方身份担任执委。本次会议达成了10项不同专业领域的遗产管理行动计划,包括学术研讨、现场教学和其他联合活动的操作方式。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的指导下,亚洲遗产管理学会秘书处将推进各国开展包括有形和无形文化资源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多学科的研究、管理与展示的工作,促进整个亚洲地区文物保护和管理能力建设,配合制定一系列针对亚洲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框架和政策,提升亚洲地区在整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系统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会议对东南大学担任秘书处的工作基础以及接管秘书处之后的工作计划进行了评议并得到了各国代表的一致认可,其牵头的高校合作方案也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会后,亚洲地区相关高校将在秘书处的协调下,就达成合作意向的行动计划进一步沟通以尽快实现合作项目的落地实施。各高校代表现场分组讨论能力建设框架AAHM新执行委员会代表同台交流香港大学向东南大学转交学会秘书处与会代表合影

  • 2019-05-21 国际之声

    亚洲文明系列之伊朗:看不见的花园可以感知的天堂

    今年2月,伊朗景观协会通过ICOMOS CHINA向中国同行发出邀请,希望可以去伊朗参加他们组织的世界遗产波斯花园研学游。最终协会有7名会员得以成行,参加了4月27到5月4日八天五个城市密集的旅程,以下是ICOMOS CHINA对伊朗这一独特遗产的介绍,以及两位幸运的会员亲身体验带来的波斯花园游后感。Somewhere beyond right and wrong, there is a garden. I will meet you there.”–Rumi“是非之外,有一座花园。我会在那里和你相遇”-鲁米细密画中的波斯花园伊朗高原并不是建造花园的理想场所,甚至可以算条件恶劣:大部分地区位于内陆高原,沙漠和半干旱气候,年平均降雨量仅有30-250毫米。寒冬酷暑,昼夜温差大,更有强风夹杂沙尘席卷整个高原,植被稀少。这让在这里诞生并对世界园林产生深远影响的波斯花园更像一个奇迹。波斯花园是一个完全人造的生态环境,实现它除了需要高超的水利、建筑、土壤改良、植物栽培等工程技术,还需要一个近乎执念的理想:在尘世建造天堂。正如通过古希腊、拉丁语传入欧洲语言的Paradise (天堂) 源自古波斯语的Pardis, 指的即是围墙环绕的花园。Bagh-e Shahzadeh, Mahan, Kerman province波斯花园的雏形据传最早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同时期的装饰陶器上有波斯花园典型的垂直交叉布局,而今天已知现存最早的波斯花园是始建于公元前529年的阿锲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s)的居鲁士大帝(Cyrus the Great)的花园: 帕萨尔加德(Pasargadae),位于今天伊朗的法尔斯省,是世界遗产九座波斯花园之一。尽管波斯花园明显受到邻近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谷文明的影响,但研究表明居鲁士大帝还是做了野心更大的创新,他开始在花园中使用石材建造几何对称的水渠和水池,水被更精确的设计,以实现一种完美的平衡,也终于完成了波斯花园的原型Chahar Bagh, 直译为四(分)花园,说明了波斯花园的典型布局---用墙形成四边围合空间,主建筑前矩形或方形的水池为中心,以水渠分流四处。四个象限代表着古代波斯人相信的上帝创造的世界包含的四大元素(天、地、水、植物),而水是生命之源。自此,创造人间天堂般的波斯花园的意象形成,并传播至周边的文明,影响了包括塞琉古帝国的希腊花园和亚历山大港的托勒密花园。萨珊王朝时兴盛的琐罗亚兹德教同样强调四元素构成世界(水、火、土、风),而圣经和古兰经中天堂的景象也完全呼应了波斯花园的原型:伊甸园正是被四条交叉的河流滋养,古兰经中天堂被直接描绘为波斯花园的模样。Chahar Bagh 原型重建(Mahvash Alemi绘制)细密画中的波斯花园细密画中的波斯花园和伊甸园作为几何园林的原型,波斯花园与欧洲的几何园林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后者在更复杂的设计中首要考虑的是人的视角和视线。而前者几乎不是视觉的,或者是上帝视角,自上而下,不讲透视、景深… 众生平等。波斯花园实则是抽象的、概念化的,精神性的,像那些制造树荫的高大树木,指向天空和永恒。上帝是世界的园丁和时间的设计者,波斯花园是这一古老信仰的创造性的体现。波斯花园作为天堂的象征,也有非常真实的功能性。伊甸园代表的富饶、愉悦和生命力是经过历史证实的。为营建花园,富人会先选择合理的风向和水流方向,选择土地,修建坎儿井、改良土壤、种植植物……在荒芜之地开辟一小片乐土,也将恶劣的环境变得逐渐宜居,继而蔓延,周边出现农田,成为更大的聚居地、村庄和城市诞生和发展的序曲。历史上,伊斯法罕和设拉子都是这种发展模式。因此,波斯花园又是伊朗人对自然资源的完美利用,是这片特殊土地上生长的文明之花。波斯花园所体现的精神世界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伊朗艺术中普遍存在,包括文学、绘画、音乐、传统建筑和手工艺品(波斯地毯)。波斯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们都不吝笔墨的描绘过波斯花园,Ferdowsi将整个伊朗比作一个大花园,而萨迪的两本诗集名字分别叫《蔷薇园》和《果园》,细密画和波斯地毯中花园作为人间天堂也是最常见的主题。萨法维时期地毯中的波斯花园清真寺建筑中的波斯花园植物装饰作为园林,波斯花园却和视觉景观几乎毫无关系,空间和时间也不再重要,它更像是用流水、光线、植物和古老的智慧作成的诗,既抽象又鲜活,诉说一片土地真实的梦。每一座波斯花园一定都是完美的,如果你用心感知,它可以轻声吟唱出波斯文明的全部。以上图片来源:波斯花园世界遗产申报文本知识框:波斯花园世界遗产:伊朗有九座波斯花园是世界遗产,帕萨尔加德是现存已知最古老的一个。而伊朗之外,还有五座波斯花园是世界遗产,都大名鼎鼎:印度的泰姬陵和胡马雍陵,巴基斯坦的拉合尔和阿富汗的巴布尔,还有西班牙安达卢西亚阿尔布罕宫的花园。巴基斯坦拉合尔堡夏利玛尔花园泰姬陵13世纪蒙古征服者将波斯花园带到了帝国的行省,包括印度阿尔布罕宫随着古兰经中的天堂描述,波斯花园被摩尔人带到了西班牙南部的安达卢西亚以上图片来源:网络参考文献:http://whc.unesco.org/uploads/nominations/1372.pdf波斯花园伊朗世界遗产申报文本(2011)波斯花园游后感亦然这次由伊朗景观协会组织的第四期伊朗景观文化体验团,取名叫“品味天堂——taste the paradise”,用的是英文中的品尝taste一词。一开始我以为可能行程中会有跟美食相关的部分以此作为噱头,然而行程结束回望的时候才发现这一词语所含的深意。主题为景观当然是以世界遗产中的“波斯花园”为行程主题。行程中绝大部分的游览内容都是波斯花园的组成要素。一行有不少是和景观相关的人士,甚至就是景观建筑师;当然也有部分是同去的专业小白。所以从第一个景点开始,关于“波斯花园”究竟是什么,有什么特色,这一系列问题就成了一路的主题。非常幸运的是,我们的向导不但是自身是专业导游,更是专业的景观建筑师。他反复强调,在波斯花园中景观建筑师扮演了一个如何重要的角色,而这一角色,其实一直都被忽略了。然而,当我们提出除了“波斯花园”视觉上的那些明显的特征之外,景观建筑师重要的功能还有什么的时候,我们的向导表示,在设拉子、德黑兰,这些地方还不明显,要到旅途的后半程,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波斯花园”的意义。对于我来说恍然大悟的一刻出现在亚兹德附近的一处不算最出名的花园,这座花园现在已经成为公园,但周围不是繁华的城市,而是荒芜干枯的乡村,树木稀少空气干燥,连建筑都是不起眼的土色,可是就在坎儿井引来的涓涓水边种植着因水而生的高大梧桐,十字交叉的水系,中间是一滩碧水,虽然只是浅浅的小池,但倒映天光与建筑外绿色的植物,所谓的人造绿洲不过如此,仿佛裁剪出了一片天堂。至于此,我瞬间能够理解几分“波斯花园”对于波斯民族的意义,也明白了主办方提出“品味天堂”这一主题的深刻含义——品味,表明你要身处其中,用各种感官去感受。当然,这种感受在10天半个月仅仅是浅尝辄止,这次的体验也让我更深的体会到所谓真实性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含义,也不免想到我们在初到波斯花园时犯的幼稚错误,总是追寻这座花园设计者是谁在什么年代建造,这些都不如这一片梦想的天堂,对于波斯人来得真实。亚兹德附近梅利兹某商人花园青葵Paradise这个词,最早源自于阿契美尼亚时代(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的古波斯语paridaida-,意思是被围墙环绕的地方。后来,这个词演变为parádeisos,被古希腊的历史学家们用来描述阿契美尼亚帝国的波斯花园。再后来,它就成了天堂。尽管本无此意,但波斯花园的确可以说是伊朗中部沙漠里的天堂。从精美的照片和详尽的平面图中,人们看到的波斯花园可能是规整的矩形平面,是清晰有序的轴线,是轴线尽端或者中心精美的建筑。只有在亲身穿行过干燥、炎热、飞扬着风沙的沙漠之后,到达和徜徉在波斯花园之中,才能真正感受到它是对身心不同感官体验的精巧设计。喷泉与流水被精心地组织,通过坡度和细部的设计形成平静的水面或跳动的水流,带来不同的视觉(倒影)、听觉(流水声)和触觉(如果你把脚伸进水里)感受;园中的树木和其它植物提供了荫凉,也提供庇护感,很多时候还是宜人香味和可口食物的来源;花园的中心建筑,通常是开敞的亭阁,既是花园中的视觉焦点,也提供了休憩观景的场所,而走进里面之前,你永远无法预测里面有一幅怎样的景象,是七彩的玻璃还是眩目的境厅。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一位伊朗的环境设计师认为,他心目中波斯花园的精髓并不是古代哲学思想的演绎,而是一种极致的人地关系的处理——“Making microclimate in the middle of nowhere”。伊朗设拉子NarengestanGardenDolat Abad Garden,Azid相关文章:世界遗产波斯花园考察招募

  • 2019-02-15 国际之声

    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协调委员会阿什哈巴德决议

    基于国际合作与共同努力,以及2009年至2015年四届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协调委员会的成果,两部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文本被编写完成。世界遗产委员会在2014年6月于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审阅了这两部文本,并于此届大会上通过决议将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共同提交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样在此次大会的议程中,由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申报的世界文化遗址项目:“丝绸之路:片治肯特——撒马尔罕——颇肯特廊道”重新被送交回各成员国学习,吸收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以及世界文化遗址中心提出的意见,落实世界遗产委员会给予的建议。本第五届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协调委员会会议汇集了来自13个国家的专家与代表,其中11个国家来自丝绸之路国际协调委员会的成员国,包括:阿富汗,中国,伊朗,日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尼泊尔,巴基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以及2个合作伙伴国家:阿塞拜疆与俄罗斯。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以及其他国际智力支持外,如中亚国际研究所(IICAS)和伦敦大学等,本届会议同样邀请了作为协调委员会秘书处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的代表,为本次会议的议题提供技术协助与支持。本次会议,作为2018年土库曼斯坦“丝绸之路之心脏——土库曼斯坦”主题活动的特殊环节,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本基金项目“支持中亚国家申报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第二阶段)”的部分资金支持,以及中国、哈萨克斯坦政府世界遗产基金捐赠的资金支持。目标:本届阿什哈巴德会议的目标旨在与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协调委员会各成员国之间分享之前的实用经验,为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遗址点的保护,制定一个清晰的,可实现的长远目标:特别是针对以下几项:1、审阅并更新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协调委员会职权范围,改善委员会工作方式;2、选举两名新任协调委员会联合主席;3、加强对首次申遗成功的系列跨国世界遗产遗址,“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保护状况的有效监测,加强文化遗址点保护与管理的协调工作;4、回顾目前准备重新提交申遗的“丝绸之路:片治肯特——撒马尔罕——颇肯特廊道”相关工作情况;5、回顾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相关其他项目工作情况,包括丝绸之路南亚段(尼泊尔,不丹,中国,印度)与“丝绸之路:费尔干纳-锡尔河遗产廊道”(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6、介绍和分享“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专家会议”(伦敦,2017年5月)相关成果。此外,应与会国代表要求,会议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丝绸之路专题研究》继续深化并覆盖东亚、西亚区域的潜在需求进行了讨论。主要成果:与会代表做出了以下决议:1、更新了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协调委员会职权范围;2、欢迎俄罗斯联邦与阿塞拜疆两国加入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协调委员会;3、选举国家遗产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教授吕舟,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席阿曼贝娃•巴克特女士任职丝绸之路世界遗址系列申遗协调委员会的联合主席。4、进一步加强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对首次申遗成功的跨国系列世界遗产遗址,“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保护管理状况的有效监测,5、要求所有参与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的国家提交其申报遗产地的保护状况报告,包括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跨国联合的保护状况报告6、重新调整协调委员会的工作重点,从列入申遗名录到保护工作,重点提升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的协调,尤其是考虑到一些中亚国家正在面临的文化遗产保护关键问题,比如最近在世界遗产委员会议议程上审阅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走廊的路网”。(见决议40 COM 7B.34,41 COM 7B.88和42 COM.7B.5)7、号召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协调委员会各成员国筹备必要资金与资源,以针对各丝路遗产廊道,进行基于遗产价值的遗产档案建设、保护、规划、管理、协调与监测工作,以及申遗文本的编写。8、通过在线交流等手段,与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协调委员会秘书处IICC-X合作,强化中亚、南亚以及中国的专家组功能及其联系;9、呼吁委员会各成员国,特别是各国政府机构,教科文组织驻各国委员会,和(或)负责世界遗产的有关当局,提高筹备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申报工作的技术能力(独立及跨国申报项目);10、根据修订后的协调委员会章程,为丝绸之路潜在申报项目(独立及跨国申报项目)发展并实施适当的协调委员会管理制度;11、加强针对申遗文本筹备期间相关信息的交流与沟通;12、欢迎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两国申遗项目,“丝绸之路:片治肯特-撒马尔罕-颇肯特廊道”工作组继续推进申遗工作,乐于看到中亚国际研究所(IICAS)作为该廊道申遗提供协调方与秘书处所发挥的职能,同时欢迎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协调委员会各成员国与组织提供的更多的帮助;13、欢迎土库曼斯坦加入“丝绸之路:片治肯特——撒马尔罕——颇肯特廊道”申报项目,使该项目延伸至土库曼斯坦境内的卡拉库姆“阿姆-梅尔夫”段;14、根据2014年达成的协议,鼓励中国,不丹,印度以及尼泊尔在丝绸之路南亚段申遗工作中相互密切的咨询与合作,同时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相关决议,鼓励阿富汗,孟加拉国,缅甸与巴基斯坦等国积极参与丝绸之路南亚段申遗工作;(决议42COM9A和42COM12A);15、根据2018年10月于阿拉木图会议达成的协议,鼓励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在“丝绸之路:费尔干纳-锡尔河遗产廊道”申遗工作中相互密切的咨询与合作,并满意地承认哈萨克斯坦文化与体育部作为该条廊道申遗提供的协调方与秘书处的职能;16、依据“海上丝绸之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会议”(伦敦,2017年5月)相关成果,认为针对海上丝绸之路不属于本协调委员会的任务,因此应采取不同的申遗方法更为恰当,并鼓励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相关各国建立与本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协调委员会相似的协调机制;17、应与会国代表要求,了解到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丝绸之路专题研究》继续深化并覆盖东亚、西亚区域的潜在需要。会议欢迎来自伊朗代表的提案,拟于2019年秋季在伊朗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下一届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协调委员会会议。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协调委员会第五届会议代表向以下单位致谢:-土库曼斯坦政府,特别鸣谢土库曼斯坦外交部,土库曼斯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土库曼斯坦文化部,以及其他各相关部门。他们主办了本次会议,并提供了热情的接待与支持,为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提供了帮助;-同时鸣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德黑兰办事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中亚国际研究所以及为会议提供帮助的所有国际专家。译者:IICC-X杨雪晴

  • 2019-01-17 国际之声

    征集提名--2019国际文化景观保护及管理奖

    梅利纳·梅尔库里国际文化景观保护和管理奖(MELINA MERCOURI INTERNATIONAL PRIZE FOR THE SAFEGUARDING AND MANAGEMENT OF CULTURAL LANDSCAPES)创建于1995年,该奖项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希腊政府支持,以整体性保护的坚定拥护者、希腊前文化部长、著名女演员Melina Mercouri的名字命名,旨在奖励杰出的世界文化景观保护和发展行动范例。获奖者可以是个人、机构或非政府组织,并可获得30,000美元的奖金。本次奖项将在2019年秋季于第40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期间颁发,现已开放提名,材料提交截止日期为2019年4月30日(巴黎时间午夜,UTC + 1)。报名过程通过教科文组织网站在线进行,关于申请标准和流程的更多信息请访问:whc.unesco.org/en/culturallandscapesprize/有关提名程序的任何问题,请直接联系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秘书处,电话:+33 1 45 68 18 21电子邮件:melinamercouriprize@unesco.org

  • 2019-01-14 国际之声

    国际资讯 | 2019年国际遗产会议/活动预告之一

    蒋欣怡各位关心世界各地文化遗产活动的童鞋们,ICOMOS CHINA心力之作,“2019年国际遗产会议/活动”预告第一季发布,欲知详情,请多多关注!主办:美国ICOMOS题目:庆祝世界遗产(Celebration of World Heritage)时间:2019年春季:日期待定世界遗产庆典将纪念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士,为年轻的专业人士颁发奖项,以表彰其在历史保护技术领域的成就。该活动还将颁布国际遗产成就奖(Ann Webster Smith Award)——授予那些促进美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取得非凡成就的个人、团体或者机构。https://www.usicomos.org/主办:ICOMOS国际木质遗产科学委员会题目:聚焦非洲研讨会A Focus for Africa symposiumThe ICOMOS International Wood Committee (IWC) Symposium促进木结构建筑保护的国际合作时间:2019年1月23-28日地点: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Addis Ababa, Ethiopia)http://iiwc.icomos.org/assets/icomos-iwc-symposium_ethiopia-4_background-information.pdf主办:UNESCO世界遗产中心题目:2019第六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姊妹会议:文化遗产在旅游业中的价值6TH UNESCO UNITWIN CONFERENCE 2019: Value of heritage for tourism游客能够以多种方式为遗产保护做出贡献,而遗产增加了目的地的吸引力和提升当地经济发展能力,从而证明遗产保护的合理性。时间:2019年4月8-12日地点:比利时鲁汶https://ees.kuleuven.be/unitwin2019/主办:EKABA 基金会题目:国际遗产安全科学研讨会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Symposium on Safety in Heritage研讨会将重点关注文化遗产的安全问题,尤其是游客行为,关注超出建筑和公共空间安全要求的具体威胁。安全必须与遗产价值的保护相结合,并考虑与旅游和文化用途相关的特定风险。时间:2019年5月7-9日地点:西班牙首都马德里https://www.safetyinheritage.com/index.php/eng/主办: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题目:第二届“地理信息系统与复原”国际会议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matics and Restoration” - GEORES 2019该会议是世界地理信息和文化遗产修复两个领域的专家会面,分享、交流和探索遗产管理领域的共同需求和新方法。时间: 2019年5月8-10日地点:意大利米兰www.geores19.polimi.it主办:世界遗产城市组织(OWHC)克拉科夫世界大会Krakow World Congress主题:“遗产与旅游:当地社区和游客 - 分担责任”会议包括各主题的研讨会,青年计划和主题实地考察。时间:2019年6月2-5日地点:波兰克拉科夫https://www.ovpm.org/2018/05/16/krakow-world-congress-2019/主办:UNESCO世界遗产中心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3届会议The 43rd sess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时间:2019年6月30日-7月10日地点:阿塞拜疆首都巴库https://whc.unesco.org/en/news/1853主办:英国ICOMOS题目:海洋变化--沿海遗产和气候变化Sea Change: Coastal Heritage and Climate Change该会议是2018世界古迹观察的一部分,会议的目的是探究日益变化的气候对世界各地沿海建筑遗产的影响以及解决方法。会议的重点是建筑遗产而不是自然遗产或栖息地。时间:2019年9月4-6日地点:英国布莱克浦 (Blackpool)http://www.icomos-uk.org/events/主办:澳大利亚ICOMOS题目:航空遗产会议 “Heritage of the Air” Conference该会议将在澳大利亚民航百年纪念期间举行,旨在反映澳大利亚及周边地区近100年来与航空相关的文化、历史以及技术变革,重点关注航空遗产。该会议还会推出名为“航空记忆”的展览以及以航空为主题的当地遗产旅游路线。时间:2019年11月14-17日地点:澳大利亚堪培拉https://australia.icomos.org/wp-content/uploads/Heritage-of-the-Air-2019.pdf主办:ICOMOS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CIPA)题目:第27届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CIPA)研讨会27th International CIPA symposium各国遗产记录领域的专家聚会,鼓励和促进制定文化遗产记录、文献和信息管理的原则。时间:2019年11月1-5日地点:西班牙阿维拉http://www.cipa2019.org/主办:UNESCO世界遗产中心The 22nd session of the General Assembly缔约国大会第二十二届会议将于2019年在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日期待定)。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8条第1款,“公约”缔约国大会将在教科文组织大会第四十届会议期间举行第二十二届会议。时间:2019(日期待定)地点:法国巴黎其他活动题目:“通过亚洲殖民地遗址保护重新定义麻风/疾病”会议"Redefining Leprosy / Disease through Heritage Preservation of Colonial Sites in Asia" conference征集论文,并邀请相关专家探讨遗产保护和解释殖民地麻风病及其相关遗址的复杂性,会议聚焦亚洲,涉及人权、社会耻辱和后殖民和解。时间:2019年1月18-19日地点:韩国首尔巴斯遗产开放日 Heritage Open Days活动期间,居民和游客有机会免费参观巴斯周边地区的许多建筑和景点,这些地方通常不对公众开放或难以进入。时间:2019年9月13-22日地点:英国巴斯https://www.heritageopendays.org.uk/news-desk/news/2019-the-big-year巴斯博物馆周 Museum week每年秋季假期期间,巴斯和东北萨默塞特的博物馆和遗址都会举办特别活动,让所有年龄段的当地居民免费参观,作为博物馆周(以前称为传统开放周)的一部分。时间:2019年10月26日-11月3日地点:英国巴斯https://www.bathmuseumsweek.co.uk/2019世界遗产志愿者活动 World Heritage Volunteers (WHV) Campaign 2019为了实现共同承诺保护世界遗产的目标,世界遗产中心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在世界遗产地的活动,并加入世界遗产保护的青年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公共机构。https://whc.unesco.org/en/news/1905/

  • 2018-12-12 国际之声

    法国世界遗产管理学习考察报告

    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和法国驻华大使馆策划组织、法国世界遗产协会主办的“法国世界文化遗产培训班”,于2018年11月2日至8日,在法国图尔市卢瓦尔河谷遗产管理机构办公地举办,该培训班课程是专门为中国的世界遗产地管理者设计,旨在提高遗产地管理人员理论与实践水平。来自国内十余名遗产管理机构的负责人和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培训,本人作为其中的一员有幸参加了培训,比较系统地接受了法国遗产保护管理方面的先进理论理念教育,分享了他们在遗产保护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一、培训基本概况:本次培训中、法双方都非常重视,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事先就培训内容多次与学员和法方进行了沟通协调,并由专人组织带队。法方根据中方学员对培训的期待和需求精心设计授课内容,主要围绕法国的遗产政策;文化遗产地、景观和城市保护区的预防性保护;世界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和可持续管理方案及措施:聚焦文化景观;旅游开发和文化传播;宣传、推广和市场运营等内容,在全法国范围内聘请了16名在遗产保护管理方面的资深人员授课,辅以相应的案例分析与实地考察。课程设计紧贴需求,形式灵活,内容丰富。法国世界遗产保护协会主席让-弗朗索瓦·拉尼奥在培训期间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法国遗产保护政策和实践亲自授课,法国世界遗产协会总代表克洛依·坎波-蒙多宗女士自始至终组织培训并授课。在室内培训的同时还实地考察了肖蒙庄园城堡、香波堡、布卢瓦市、冯特浮劳修道院等卢瓦尔河谷地区世界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和可持续管理。 培训所在地图尔市是法国著名的历史艺术文化中心和法国中西部的交通枢纽,是15和16世纪法国王室的首都和圣人圣玛尔丁的故乡,现为安德尔-卢瓦尔省首府,现有人口 140,000。是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城市,也是法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图尔又被称作“小巴黎”,每年这里会接纳许多重要的名人,和承办一些国际的体育赛事。图尔也是大学城,这里容纳了近3万名国际留学生。图尔也被称为美食城,特色食物有很多比如(猪肉,鹅肉榨油后的)熟肉酱,葡萄酒,奶酪和牛轧糖等。图尔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圣玛尔丁圣殿、马尔穆蒂耶修道院旧址、查理曼塔和钟楼、圣儒略堂 (图尔)、图尔主教座堂、总主教宫、图尔城堡、古安大楼等众多古迹和许多中世纪半木结构房子,建筑物屋顶大都是蓝色石板(法文:Ardoise),图尔也汇集了一些被称作“绿色遗产”的自然城市风光。 图尔老城区及周边大约175公顷的范围,在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也包括城堡区,圣马田及其周边地区。二、法国的世界遗产协会及世界遗产类型:法国世界遗产协会成立于2007年,有44个成员单位。主要工作是遗产地保护管理、宣传传播、可持续旅游与国际交流合作。法国截止2018年底有44处世界遗产,遗产类型丰富,管理特点各有不同。他们把遗产分为6大类:1、历史古迹与遗产地保护区2、历史古城和历史城区3、文化景观与广义遗产4、系列遗产5、自然遗产6、混合遗产三、法国几处遗产地的预防性保护、可持续管理与增值利用:1、肖蒙庄园的旅游增值和文化媒介卢瓦尔河畔肖蒙庄园始建于公元1000年前后,历史上一直为法国王室所有,1938年被转让给国家政府,2007年庄园划归法国中央大区政府所有。为了完善游人的参观体验,自2008年1月起,庄园全面更新了堡内的家具陈设,推出了更加引人入胜的游览路线,设置了历史原状陈列展、日常生活原状陈列展、图书馆自然艺术中心等,并提供10种语言的音频和视频导游器,每年都要邀请世界各国的著名艺术家来这里举办国际花园艺术节,游人在园中既可以参观历史悠久的城堡,也可以驻足国际花园节,了解国际造园新风尚,还能欣赏到艺术与自然中心的当代艺术创作以及大师们在本庄园实地完成的佳作,这里已成为“文化合作公共机构”和“三位一体”的综合景区。2、北部-加莱海峡采矿盆地的整治加莱海峡采矿盆地位于法国北部的加莱海峡大区,在18世纪至20世纪的300年中是法国煤矿业中心,北部-加莱海峡的采矿盆地遗址见证了从19世纪中期到 20世纪60年代欧洲工业城市的发展历程,也记录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状况。由于煤矿的开采北部-加莱海峡原本美丽的自然景观被与日俱增的一坑坑矿井和一堆堆矿渣取代,在这里形成了一个长达120公里,面积12万公顷的煤矿区,过度采矿造成的地表下沉,运矿的隧道也犹如戳进大地的吸管,整日隆隆作响,黑乎乎的煤让这里成了法国污染最严重的地方。2004年法国政府决定关闭所有煤矿后,经过民间和政府的精心策划和有效治理,将矿村和矿渣堆成功打造成为风景优美,集文化与旅游于一身的文化景观,“这一景观”长达120公里,包括87个矿村、51个矿渣堆,成为人与自然互相结合的著名景点,吸引着众多的游客。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这个拥有300年历史的矿区列为与埃及金字塔和中国万里长城等世界著名景观并列的世界遗产。在治理方面当地政府也曾尝试消除一切旧工业时代的 遗迹,让“黑城”变为“净地”。几百座矿渣堆、采矿场遗址、矿井旧址曾被炸药炸平,甚至被整个运走。后来,一些有识之士呼吁将这些能代表工业时代“缩影”的旧址保留下来,给人们留下历史的记忆,这样,老矿井、矿渣堆的纪念意义渐渐被人们所认识。2003年开始,曾经的矿工也成为申遗的支持者和发动者,当地矿业联合会也努力推动,他们大胆地将矿渣堆与埃及金字塔相比较,认为既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欣赏金字塔的壮丽优美,采矿遗留下来的矿渣堆也同样高耸壮丽,同时也是工人们的辛勤劳动成果,这些矿渣堆是“环境的绿洲”,已经成为新的生态系统,对自然环境起到的是积极的作用。随后,政府陆续出台政策,保护那些已经与自然融合的矿渣堆和下沉湖,改造再利用破败的矿工居民区,复原老矿场用作文化场地或者出租给商业机构。经过民间和政府的努力,如今废弃的煤矿区不仅没有成为荒凉和污染严重的无人区,反而成了当地的聚宝盆,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黑乎乎的景观成了自然风景优美的都市圈,并于2012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让这个矿区身价陡增百倍,法国政府也是不惜大手笔的操作,在矿区重镇兰斯创建了卢浮宫兰斯分馆,把卢浮宫珍藏的一部分宝贝搬到北方来,其中包括德拉科瓦的名作《胜利引导人民》这样起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不仅为矿区吸引来众多的游客,同时也起到了平衡法国各地观光旅游资源的效果,避免文化资源过度集中到巴黎,而在其他地区形成文化沙漠。兰斯卢浮宫分馆无疑已经成为法国北部加莱矿区原址一颗美丽的文化珠宝。集生态与文化于一身的北部加莱海峡矿区的成功可以说是变废为宝的典型,值得推广和效仿。 3、加尔水道桥的遗产增值加尔水道桥位于法国南部的加尔省尼姆市,跨越流经尼姆的加尔河,建于公元前19年,是古罗马为供应城市生活用水而建的输水道。水道原长近50公里,现存的是横跨加尔河谷的一段,长268.83米,高49米。桥分上中下三层,下层行人,八拱,中层八拱,上层三十五拱,走水渠。 尼姆市最繁荣时有5万人口,加尔水道桥每天可供应尼姆市民人均400公升的水量。加尔水道桥是古罗马时期高度发达的水利建设工程技术的一个绝好例证,是从公元一世纪至今保留完好的古罗马引水渠,198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随着旅游开发,原有的景观风貌被破坏,从1998年开始,由法国国家、大区、省、市镇四级政府派出代表组成行政管理委员会,历经10年时间对加尔水道桥遗产地进行治理,在治理中,他们坚持保护环境、保护遗产,提高游客接待能力和质量,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和尊重当地自然风貌、保护自然景观让其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让游客了解尊重当地生产生活方式的理念,在保护好标志性建筑加尔桥的同时,兼顾了旅游接待、当地生活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将原有的公路改成人行道变成徒步游览区,道路两旁及周边修建了电影院、互动博物馆、儿童趣味空间、灌木丛林的记忆园林等永久性室内或露天的历史探索空间,围绕地中海地区的“人、水和石头”以模型和复制品的形式设计了高卢-罗马文明,加尔水道桥建设、历史变迁和再现三个不同的主题展示。建筑群、内部家具以及外景装饰均以古迹为中心主题,建筑规格、材料及灯光布置均由世界闻名的设计大师主持设计,与自然景观很协调。 每年4月举办“灌木丛林盛会”,有自然知识展台、灌木丛林风情探秘、戏剧、音乐、马戏等,邀请景区所有游客一起庆祝春天的到来;6月中旬到8月中旬举办“相聚在河边”活动,有野餐、散步、划船、游泳、骑马等,让游客在法国梧桐树荫下尽情享受地中海的阳光和水岸;每年举办与地中海地区的“水、人和石头”主题有关的展览、研讨会、交流会、电影放映和实践活动。 每年吸引了过百万的游客,已成为法国十大游客最多的景点之一和嘉尔省政府的经济支柱,既很好地保护了遗产区的整体风貌,又较好地实现了遗产的增值。4、勃艮第葡萄园风土的价值推广勃艮第坐落于法国的中部,为古老的葡萄酒产区。勃艮第的葡萄酒早在古罗马时代就已享有盛誉,历久不衰。勃艮第地区的喷泉修道院、唐莱城堡、埃普瓦斯城堡和罗曼尼康蒂都出产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勃艮第现有1200多个葡萄园地块,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并经过2000多年的人类耕作,造就了一些独特的人文景观和以体现风土为本的葡萄园耕作模式,每一片葡萄园因其具体的自然状况(地理位置、日照状况等)的不同,葡萄品种和种植方式也都不同,每个葡萄园产出的葡萄被单独酿造成独一无二的葡萄酒,这些酒以相应的葡萄园的名称来命名。2015年,勃艮第葡萄园风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当地酒农自发成立了葡萄园风土协会,协会主席由酒农担任。协会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带领酒农、协调各方进行遗产、景观修复,申报世界遗产,申遗成功后,他们通过路边增设文化遗产标识路牌、宣传牌、导览图,设置统一的酒农广告牌、增设自行车宣传专道、制作《漫步勃艮第》手机APP、利用巴黎地铁、推介会、勃艮酒会、进校园,举办目光分享主题摄影展、仲夏葡萄园漫步、采石场歌舞狂欢夜、葡萄园风土之周、之月,申遗纪念日庆典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推广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使遗产地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旅游活动地,其中一个庄园年接待就达150万人次。另外,冯特浮劳修道院在历经从修道院到监狱再转型为文化中心的过程中,在保护遗产的同时,通过开设餐厅、酒店、现代艺术博物馆、艺术家驻流创作项目基地等实现了遗产的有效利用。香波堡通过对16世纪到18世纪国王王室生活起居、礼仪接待陈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香波堡辉煌的历史。阿尔比主教城、布卢瓦城、冯特浮劳市等在文化遗产地、景观和城市保护区的预防性保护中,注重法规、规划和调动当地居民及社会机构主动参与遗产保护的做法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几点启示与借鉴(一)超前的理念和强烈的意识是搞好遗产保护管理的前提。加莱采矿盆地的煤矿关闭后并没有简单地夷为平地或废弃,而是经过科学合理的设计规划和整治,既完整地保留了工业时代的遗迹,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又改造成了风景优美,集文化与旅游于一身的著名景点,变成了当地的聚宝盆。勃艮第葡萄园风土酒农自发成立协会,自下而上成功申遗并广泛持续开展宣传推介,有强烈的遗产保护意识,在法国这样的事例很多,对我国遗产地管理和许多资源枯竭工业转型型城市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二)充分调动遗产地居民和社会机构的积极性主动性,公众参与、各方联动,形成合力是搞好遗产保护管理的重要措施。布卢瓦城和冯特浮劳市从最初的遗产调查、保护管理规划的制订到实施,自始至终都充分听取当地居民和社会机构的意见,使遗产价值、保护管理规划和整治方案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同,有效调动了公众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要我保护为我要保护,在居民住宅的修缮改造中都能自觉按照保护管理规划规定的风格材料出资治理。法国中央、大区、省、市镇四级政府与社会公众联动,真正形成了遗产保护的合力。我们在遗产管理中与当地居民和社会机构往往产生不少的矛盾冲突,形不成合力,应积极学习法国的经验,努力改进。(三)在保护好遗产的同时增设与遗产整体风貌协调一致的遗产价值阐释和展示利用及其拓展空间、设置人性化旅游服务设施、多举措持续开展遗产价值的宣传推介是实现遗产价值增值的有效途径。加尔水道桥、肖蒙庄园、香波堡、勃艮第葡萄园风土等诸多遗产地都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 2018-11-27 国际之声

    【卢瓦尔回响】法国世界遗产地培训心得

    法国的历史城市和文化景观数量众多,在历史建筑、城市及景观的保护和价值增值方面拥有完善的体系和丰富的经验。尽管国情不同,但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方面,法国经验对中国仍有诸多启发。2018年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促成和法国世界遗产协会(ABFPM)组织、为期五天的世界遗产地管理培训系统而专业,从六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法国经验”。1、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与实施机制(ABFPM)从1913年的《历史建筑保护法》(Momuments Hsitoriques)到1930年的《景观地保护法》(Sites),到1943年《历史建筑周边地区保护法》(Les Abords des Monuments Historiques)、1962年的《马尔罗法》(Malraux)、1983年的《建筑、城市和景观遗产保护区》(ZPPAUP),再到2012年的《建筑与遗产价值增值区》(AVAP),法国对于遗产的认识和管理经历了“从建筑单体到区域、从物质空间到文化景观、从静态保护到积极融入城市发展”的转变过程。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法国建立了一套从中央(文化部与环境部)到地方(大区、市镇),从政府到民间(协会)的保护体系。从实施机制上看,法国的遗产保护工作借力国际机构(欧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受到中央政府(各级保护法令、文化部和环境部下派到地方的代表)的严格监管,又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将地方规划(PLU)的编制权下放至市镇、鼓励各大区与市镇之间形成联合体、通过财税政策鼓励私人业主承担起遗产保护的责任)。同时,数量众多的协会、社会企业、志愿者组织等通过青少年教育和同行经验交流,为遗产事业培养了大量爱好者与守护者——这是当前法国遗产领域最具活力和行动力的社会力量。2、历史建筑修缮(遗产建筑师)法国历史建筑分为登陆(inscription)与列级(classement)两类,后者的保护等级要高于前者。截止2011年,全法有历史建筑44060处(其中登陆29470处,列级14590处)——这些国家财富不仅集中在巴黎、里昂、图尔等著名古城当中,也分布在其他的现代化城市和广阔的乡村地区(图1)。这是法国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几个世纪以来,法兰西民族珍视自身文化遗产的结果。图1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法国国家委员会理事长Langeau先生,通过自己的三个实际项目,向我们详细介绍法国在历史建筑修缮方面的工作方法和技术难点,其严谨的工作态度令人印象深刻。在修缮工作启动之前,项目组要和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一起展开长达3年的前期研究:详细甄别历史建筑中不同时期的建筑构件(图2),根据其历史价值与材质保存状态,制定下一步的修缮原则和目标,并取得专家的认可。方案确定后,还必须取出代表构件进行修复试验,试验成功方可推广至整栋建筑。图23、古城保护与发展(Albi 古城)阿尔比古城的文化遗产专员Marie-Éve CORTÉS女士向我们展示了文化遗产(特别是成为世界遗产之后)如何在更大尺度上与城市发展相互协调——这里涉及了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1)遗产保护规划如何与当地的法定规划(总规与地方规划)相协调,特别在不同类型规划的重叠区域;(2)如何处理遗产保护与旅游经济的关系;(3)如何解决遗产保护与古城居民提高生活质量需求之间的矛盾。阿尔比古城在 2010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就开始以“公约”(Charte)和“古城管理规划的实施手册”(Mise en Valeur du Plan de Gestion)的方式来探索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这对于今天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图3)图34、职业教育与培训(L’Ecole de Challiot 夏约建筑学院)法国的遗产保护工作还得益于一支以“国家建筑与规划师”(AUE)为代表的强大的专业队伍。这些以遗产保护为己任的建筑与规划师,大多拥有“国家建筑师”(ABF)的资格,“国家建筑师”是由法国夏约建筑学院(L’Ecole de Chaillot)专门为国家培养的、具有公务员身份的特殊“建筑师”。他们作为国家代表,负责监督地方遗产的保护:任何遗产建筑的维修和改造工程许可都必须经过他们的签字才能生效。值得庆幸的是,这所著名的遗产建筑学院在十年前已经和中国(同济大学)展开了学术交流和实践活动,其工作方法也在山西、贵州等地的遗产保护项目中得以运用。(图4)图45、乡村遗产价值增值与地区发展 (勃艮第葡萄园的“风土”Climat de Bourgogne)在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下,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当前中国遗产界的热点话题。来自勃艮第葡萄园风土协会的主任Bertrand GAUVRIT先生,向我们生动展示了这一传统的法国农业地区,是如何通过挖掘两千年历史的葡萄酒生产技术、修复当地文化景观、以及保护和推广葡萄酒品牌,从而重新融入现代生活,甚至与全球经济网络相连接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勃艮第酒农协会延续了当地葡萄种植的“风土”(Climat)概念并赋予其新的内涵,使之成为当今葡萄酒市场独具一格的高端品牌。(图5)图56、宣传与推广(来自Pont du Gard的经验分享)任何遗产,无论在历史上其文化价值有多高,如果不经过“转译”(interpretation),是很难被今天的参观者所感知。这就是法国遗产地反复强调“宣传和推广” (mediation et promotion)工作的重要性。这种宣传推广首先需要各类专业学者(历史、考古、建筑、城市规划)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其次需要一批训练有素的“转译”人员(mediateur或guide),针对不同的受众(青少年、老年人、外地游客)进行分类介绍。目的是通过文字、影像、模型、体验等方式,令参观者获得对遗产价值的认知、培养对遗产的兴趣和责任感。最后,遗产推广还需要动员当地的社会力量(协会、志愿者和青少年等)。这种参与一方面可以提升遗产地的品质、扩大遗产地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地方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手段。(图6)图6本次培训除了课堂讲座,还穿插了不少现场参观,便于学员们直观理解法国遗产保护的概念和方法:如香波堡(Chateau Chambord)对于城堡周边地区文化景观的保护、引入当代艺术来赋予世界文化遗产新的内涵与价值;冯特浮劳市(Fontevraud)围绕着冯特浮劳修道院展开的一系列的地方规划和制度建设;以及布卢瓦古城(Blois)在“历史与艺术之城”国家标签的指导下,进行的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计划。五天的培训虽然短暂,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法国文化遗产管理经验的大门,也是一扇同时通往历史和未来的大门。

  • 2018-11-22 国际之声

    【卢瓦尔回响】培训班随感 ——从卢瓦尔河谷等法国遗产保护利用实践看文化遗产的泛化管理趋势

    (一)2018年11月2日至7日,有幸参与了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联合法国大使馆推动的法国世界遗产培训,该项国际培训是由法国世界遗产协会、法国国际文化中心协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法国国家委员会等精心组织,让来自中国的遗产从业者、规划研究人员等了解法国的遗产管理理念、框架特别是卢瓦尔河谷等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实践经验。作为现代遗产保护理念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法国在世界文化遗产领域拥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丰富的管理网络、深厚的文化土壤、广泛的民众支持,其遗产管理思考和实践也一直在持续不断发展。此次培训的主题是聚焦于比较前沿的探讨,包括遗产可持续管理、遗产传播媒介、遗产增值等内容,法国众多遗产专家、市政官员、遗产地负责人等提供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信息分享。世界遗产旗帜下的多机构合作ICOMOS -France主席等遗产专家分享实践经验冯特弗劳市卡丹市长(右)亲自解读历史城区遗产保护管理政策布卢瓦市市政规划专员进行实地解读培训过程中还结合了大量的研讨交流和图尔市及周边卢瓦尔河谷地区实地考察。卢瓦尔河谷,于2000年列入世界遗产,符合标准Ⅰ、Ⅱ、Ⅳ,总长度280公里,遗产区8.6021万公顷、缓冲区21.3481万公顷,包括河道、两岸历史城镇、城堡以及森林公园等,是文化景观的杰出范例。此外,卢瓦尔河谷还是法国著名的葡萄酒产区,如香槟和勃艮第葡萄酒产区,是农业景观、文化景观、历史城区景观结合的范例。遗产协会专家、冯特弗劳市市长、以及“卢瓦尔使命”遗产管理机构负责人、布卢瓦市艺术项目顾问、市政规划专员等详细解读遗产保护和历史城区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政策和举措,令人印象深刻。卢瓦尔河谷遗产区、缓冲区分布图卢瓦尔河谷葡萄酒产区分布图(二)参与此次国际培训的人员普遍感觉颇为受益,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法国在遗产管理方面做出的卓越实践与探讨,这些管理呈现一种泛化趋势,泛化是指将原有遗产核心区内的价值传承和保护管理方式像涟漪一样扩散开来,溶解在城市管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虽然法国在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发展阶段等方面与我国有很大不同,但仍有许多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我个人理解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上述的遗产泛化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保护理念的泛化。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融合发展,避免相互割裂;在保护管理工作中致力于历史、现实、未来的融合,以遗产管理策略增强城市魅力和活力,面向未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并且在保护遗产的同时,注意遗产与自然环境、文化空间、背景环境的和谐共存、整体保护、有机传承。图尔市历史城区景观紧邻图尔市历史城区的卢瓦尔河谷景观保护对象的泛化。在遗产的认定登录方面,不再局限于19世纪以前的遗产,时间维度上扩展至20世纪遗产。空间维度上,除了落实对世界遗产公约的承诺,还将遗产管理融入整个城市管理进程,将管理范围扩展至遗产区乃至缓冲区之外的更大范围,考虑整体性景观即文化景观与历史城区景观的保护管理,2016年通过法令推出了“卓越遗产遗址”计划,将ZPPAU遗产保护区(或建筑保护区)、风景保护区、AVAP建筑和遗产保护美化区统一整合为综合保护区,取代原有三个法令分别确定的保护区,有时候比遗产区、缓冲区的范围更大。比如阿尔比主教城遗产负责人表示,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遗产区、缓冲区仅为主教城区域,而该市实际的遗产管理空间为整个城市加上近郊农业和森林区域,不仅是城市内景观得到保护,甚至考虑了城乡联动、对郊区望向历史城区的整体视觉景观进行保护,即城乡一体化景观保护。类型维度上,除了考古遗址、历史建筑、历史城区等类型,工业遗产等新的文化遗产类型也得到了越来多的保护,并为工业遗产管理进行立法,使其取得与传统文化遗产同等的法律地位。布卢瓦市19世纪传统建筑遗产与新列入保护名录的20世纪遗产和谐共存阿尔比主教城遗产区与缓冲区图(报世界遗产中心版)阿尔比主教城自行扩展的实际遗产管理范围图管理机制的泛化。一是对文化部、环境部等管理部门进行分工协同,共同开展遗产管理特别是文化景观管理;文化部等在各大区和地方设立直属分支机构,全过程参与到遗产日常监管和方案审核实施中。二是管理体系上四级联动、上下打通,陆续将世界遗产的管理权下放至地方政府,中央、大区、省、市镇或所有者几方共同派员、出资进行遗产管理,世界遗产协会等众多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由于卢瓦尔河谷沿线城镇众多、面积巨大,中央政府与沿线地方政府等共同组建了“卢瓦尔使命”专门管理机构,以便加强卢瓦尔河谷相关建筑、文化和自然因素的协同保护。典型遗产管理机构的构成:卢瓦尔使命三是世界遗产的管理方式泛化至其它遗产,法国的列级遗产、登记遗产、缓冲区内的“卓越遗产遗址”按照同样的理念受到严格保护;布卢瓦市还参照世界遗产保护和资助的方式,推出十年期修缮计划对城镇内其它普通建筑进行改善修缮,吸引原有老城居民回流,精心为公众营造凝视遗产、体验遗产的空间,补充旧城地下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提升旧城区生活水平和遗产城市活力。布卢瓦市历史城区内的普通建筑外观修缮也得到了政府资助图尔市内有轨电车系统与历史城区和谐共处为公众营造休憩与凝视遗产的微型公园;滨河文化公园内暗藏的地下停车场遗产增值的泛化。通过细致的管理与阐释工作,致力于遗产增值工作,这种遗产增值既有遗产核心价值阐释、阐发的含义,也有遗产为公众、为社会提供更好服务的经济社会含义;与其说是在进行遗产增值,不如说是通过遗产在为整个社会发展增值。增值举措方面,一个是注重遗产价值的挖掘与阐释,具体的遗产保护项目中前期研究与实施工作并重;另一个是通过艺术节、文化项目等丰富的活动提升遗产活力,致力于更好的传播遗产理念与遗产价值,提升文化软实力乃至国际影响力。再就是构建广泛的、多专业合作网络,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遗产管理,吸纳公益捐款、私人基金,地域涉及法国、欧盟乃至全球范围的合作,改善遗产的状况并焕发魅力,这个过程同样能够增强遗产的影响力。比如卢瓦尔河谷地区的香波城堡前的一片园林景观就是由美国一家私人基金资助并持续支持养护费用,有时还会给予资助者特殊回馈,允许资助者在其活动中使用香波堡特有标识,反而增强了香波堡的国际影响力,可谓一举两得。肖蒙城堡每年都会举行长达6个月的国际花园节,来自全球各地的艺术家共同参与园林景观的创意设计,而该城堡建筑本身在卢瓦尔河谷地区并不算是恢弘壮观的,但每年吸引了42万游客到访。香波城堡前由美国私人基金资助的整治维护园林景观项目肖蒙城堡对国际花园节期间园林景观精致的设计肖蒙城堡国际花园节期间艺术小品装饰遗产传播的泛化。将遗产视为文化传播媒介,组织44家世界遗产地建立世界遗产协会,形成信息交流和管理经验分享平台,设置遗产媒介传播专员,定期开展人员培训工作。在公众教育方面,开展了很多探索,特别是注意儿童和青少年的遗产理念启蒙,与学校合作制作遗产小册子提供给教师,内容设计与学校课程设计相符合,通过教师向学生传递遗产知识;在博物馆、景区或遗产阐释中心会设立专门为儿童服务的趣味空间与体验区域,文化媒介传播员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进行相应的遗产知识分享。在审美养成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尝试,肖蒙城堡还担负起周边社区园艺设计培训基地的责任,每年都对周边园艺工人进行艺术培训教育。在文化体验方面,更是下足了功夫,夏季高峰期间甚至专门为游人开放夜景游览,也会鼓励公众亲自动手播种或参与园艺营造和一系列手工艺体验项目。肖蒙城堡国际花园节中国际艺术家的创意(游客自取种子参与园艺营造)(三)综合上述实践情况,这种遗产泛化、溶解式的管理包含了保护理念、保护对象、管理机制、遗产增值、遗产传播等多个维度,是世界遗产公约精神的延续和发展,有利于增强遗产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有利于适应大范围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管理需求,协调不同法律、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之间的管理权限,化解遗产保护与历史城市正常发展之间的矛盾。相比以往“盆景式管理”的模式,遗产的泛化管理给现有法律制度、管理体系和管理人员带来的挑战和困难是非常大的,越是泛化,难度越大。这就需要逐步构建一个全社会广泛的合作网络,需要法律框架、管理机构、管理体系、经费支撑、人员素养、社会共识等方方面面都配套跟上,形成“共同治理”模式。其实文化遗产更像是一个社会的基因(DNA),基因的特点是内在序列较为稳定、携带重要遗传信息,虽然偶尔变异但能够实现代际传承并影响生物的基本形态,也是决定生命健康的内在因素;遗产亦如是。我们珍视遗产的价值是因为我们希望遗产能够将重要价值传递给子孙后代,促进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做的是更加深入和持续的研究与实践,把文化遗产的基本谱系、内在价值梳理出来,并能够通过保护管理与媒介传播等手段,把这种价值予以阐发,将遗产保护理念与方法融入城乡发展、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位公众的内心和情感之中,形成可传承的强大文化基因。当前我国在名城保护、世界遗产保护、文物保护、传统村镇保护、历史街区保护以及工业遗产、革命遗产、历史建筑保护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的困难,比如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的矛盾、遗产价值与社区生活的割裂、不同遗产类型管理方式的割裂、世界遗产与其它各级不可移动文物管理方式的区别对待等;泛化管理模式为这些情况的改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感谢法国在这些方面做出了积极而有成效的探索,相信这些体会和收获只是法国举国遗产管理体系的冰山一角,期待两国之间还会有更多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刘保山2018年11月7日

  • 2018-10-24 国际之声

    谁的世界?何以遗产?——第42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观察

    谁的世界?何以遗产?——第42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观察燕海鸣、王珏、罗颖、解立【会议简述】第42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于2018年6月24日至7月4日在巴林王国召开。来自近120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主席由巴林王国的Haya bint Rashed AL Khalifa女士担任;报告员由匈牙利的Anna E. Zeichner担任,五个副主席分别来自阿塞拜疆、巴西、中国、西班牙和津巴布韦。大会开幕式于6月24日晚在巴林国家大剧院举行21个委员国构成如下:安哥拉、澳大利亚、阿塞拜疆、巴林、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巴西、布基纳法索、中国、古巴、危地马拉、匈牙利、印度尼西亚、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挪威、圣基茨和尼维斯、西班牙、突尼斯、乌干达、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津巴布韦。大会经审议最终产生了19项新增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13项,自然遗产3项,混合遗产3项;另外,还通过了1处自然遗产扩展项目。至此,全球世界遗产总数达到1092项,分布在167个缔约国中;其中文化遗产845项,自然遗产209项,混合遗产38项。此外,委员会对41项世界遗产的保护状况进行了重点审议(上会讨论),包括濒危遗产24项。最终共有1处遗产移除《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以下简称《濒危名录》),1处列入濒危,濒危遗产总数不变,依然是54处。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提名项目贵州省的“梵净山”成功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古泉州(刺桐)史迹”在咨询机构评估建议不予列入(N)的情况下,经过多数委员国的提议,最终被发还待议(R)。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3项,仍居世界第二;其中文化遗产36项,自然遗产13项,混合遗产4项。随着梵净山的成功列入,我国世界自然遗产总数已超过澳大利亚和美国,位列世界第一。大会审议遗产保护状况环节涉及我国6项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曲阜孔庙、孔林、孔府,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丝绸之路:长安和天山廊道路网,大运河。其中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保护状况开放讨论,最终决议获顺利通过;其余5处决议经审议直接通过。值得祝贺的是,我国大运河作为2018年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状况三个优秀案例之一,获得了大会高度赞赏。其余两处优秀案例分别是德国卡洛林时期教堂西面建筑及科尔维城堡和俄罗斯雅罗斯拉夫尔历史中心。【会议观察】一年一度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被习惯称作“世界遗产大会”),会议长度一般为12天左右。在近两周的时间里,21个委员国、3大咨询机构、以及作为观察国的其他《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缔约国、国际遗产领域的专业人士、非政府组织代表等,针对包括世界遗产保护状况、申报项目、重大议题和策略、大会议程和机制等诸多事务进行讨论。在庞杂的各类讨论中,我们可以按两条主要脉络来对大会进行观察:第一是围绕《世界遗产名录》(包括《濒危名录》)提名项目展开的讨论,这项讨论集中在主会场进行;第二是关于世界遗产未来发展的原则、概念、理念和策略等进行的探讨,这类探讨既在主会场展开,又同时以“边会”的模式进行。如果按照这两个脉络对大会进行解读,我们会发现世界遗产正在呈现出一种危机与希望共存的现状。危机指的是在围绕提名项目进行的讨论中,分歧和争议日趋明显,世界遗产委员会和咨询机构之间的鸿沟在不断加大,大部分与当事国意愿不符的咨询机构评估结论都被委员会推翻,《世界遗产名录》的专业性和公信力受到业内人士的普遍质疑。而希望则体现在有关世界遗产未来发展原则和理念的讨论表现出与时俱进和自我反思的特点,使世界遗产事业得以延续的基础仍旧坚实。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多年来参与、观察世界遗产大会,对于世界遗产近年来面临的诸多挑战,能够客观、思辨地去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及其所表现出的意义。本文将对此次大会以案例的方式进行解读,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遗产政治”,以今年三个提名项目——沙特阿拉伯艾尔阿萨(Al-Ahsa)绿洲、乌兹别克斯坦沙赫利苏伯兹历史中心、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为例,对其审议环节中委员国和咨询机构的意见分歧进行呈现和解读,探讨应该如何理解建议和决议结果的差异,分析委员会和咨询机构各自的立场和策略,并反思这背后的制度成因。第二部分探讨“理念”,我们将以本次大会上涉及的三个主要概念——自然-文化融合、可持续、记忆遗址为切入点,探讨支撑世界遗产生命力的、不断涌现的概念、议题、理论的话语焦点对于这项事业的意义。我们提出,世界遗产的话语权不仅体现在针对名录更新事务上的政治主导力,更体现在概念和议题上的影响力,这是一个国家在世界遗产舞台上发挥持续和正面影响的关键。在文本最后,我们在反思的同时,也要考虑世界遗产作为UNESCO的旗舰项目,在以往巨大成功的基础上应走向何方?应该以何种态度去思考和面对它的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罗斯勒女士一、谁的世界?围绕“名录”的专业与政治较量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三大咨询机构——ICOMOS、IUCN、ICCROM做出的专业评估结论,近年来屡屡被由部分缔约国所构成的委员会推翻。总体趋势上来看,不仅是世界遗产提名项目,针对现有世界遗产的保护状况做出的评估建议,尤其是那些会导致遗产列入“濒危名录”乃至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的建议,也每每被委员会以各种理由摒弃。最为明显的分歧存在于提名项目审议环节。关于咨询机构的建议和最终决议之间的差异,用数据的形式可以得到最直观的呈现。在20世纪,这种分歧只是小规模的,但此后,尤其是2010年后,分歧逐步扩大。我们回顾了自1978年以来,历次大会上最终得以列入的文化遗产项目中,最初评估意见不是第一档(列入)的项目的数量,以及这些项目数量占最终列入文化遗产项目的比例。我们将每年最终列入的文化遗产数量变量为a,其中原始评估意见不是第一档的数量为b,那么b/a,即比例c。下表列出了四个时代的b以及c的发展趋势: 年代 b c 1978-1989 1.17 8.3% 1990-1999 1.4 5.7% 2000-2009 3.64 17.8% 2010-2018 7.13 40.1% b: 非“列入”变为“列入”项目平均数c: 非“列入”变为“列入”占总“列入”的比例上表显示出一个非常显著的趋势:20世纪,绝大多数的列入项目都是来自于最初ICOMOS给出的评估结论。在21世纪初,这个比例有所下降,但也超过五分之四。但近十年来,这个数字骤降,仅有六成左右。与之相对应的,是有四成的最终列入项目是由其他档次的评估结论抬升而来。这个数字中还没有显示出的一点是,2010年代以来,包括本届在内,已经有5个项目从评估结论最末一档“不予列入”直接抬升为“列入”。在此列举的三个案例,分别代表了世界遗产所面临的三个状况——列入遗产名录、列入濒危遗产名录、从遗产名录中除名。我们看到,将一项遗产列入遗产名录,并使其保留在名录当中,避免进入濒危名录甚至从遗产名录中除名,已经成为缔约国普遍坚守的政治诉求。(一)列入——沙特阿拉伯艾尔阿萨(Al-Ahsa)绿洲在本次大会所有提名项目的审议结果中,最具历史性的“突破”是沙特阿拉伯的艾尔阿萨绿洲——不断进化的文化景观。该项目成为了第一项评估“不予列入”,经审议以非濒危的形式直接“列入”的世界遗产。艾尔阿萨绿洲位于阿拉伯东部半岛,申报类型为文化景观。其申报要素包括花园,运河,泉水,水井,排水湖,以及历史建筑,城市设施考古遗址。在价值阐述中,缔约国认为这些遗址代表了海湾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在持续人类定居的痕迹,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典范。但是,ICOMOS强调,根据《操作指南》,与该项目能够对应的一类文化景观指的是evolved类型,既历史中发展演变而形成的景观;并不是evolving类型——仍在变化的景观。艾尔阿萨绿洲在历史的不断变化演进中,虽然具有自公元3-4世纪就有人类居住的证据,但传统的水资源管理办法已经被现代灌溉设施所替换,传统的社区治理模式已经被市场经济所取代,承载遗产价值的传统文明、方法和面貌,并没有在今天的绿洲中得以体现,而且城市扩张对于人和自然互动的关系已经带来了破坏。ICOMOS还指出,类似的绿洲在阿拉伯地区有很多,这一项目的突出普遍价值难以得到有效证明。综上所述,ICOMOS建议不予列入。在今年之前的世界遗产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次在咨询机构给出“不予列入”的建议后直接变更为“列入”的遗产,但这三次都有其特殊的背景。2012年,巴勒斯坦“耶稣诞生地:伯利恒主诞堂和朝圣线路”被ICOMOS建议“不列入”,在大会上临时提出要求以濒危之名强行列入,经过秘密投票,按紧急列入方式直接列入濒危名单。2014年和2017年,巴勒斯坦故技重施,其“南耶路撒冷Battir橄榄与葡萄园文化景观”和“希伯伦老城”两个项目都在审议当年才递交文件,要求按紧急列入流程进行操作,于当年即上会讨论。虽然ICOMOS的评估意见都是不予列入,但在大会上经过秘密投票,直接列入《濒危名录》。对比此前三项巴勒斯坦的项目,艾尔阿萨绿洲显然并不具备以濒危的名义强行列入的可能。但作为历史上首例以“不予列入”的建议上会讨论谋求“列入”的申遗项目,沙特方面有备而来,准备了各种反驳ICOMOS的口径,借由一众委员国之口相继抛出。首先是从概念层面对文化景观予以重新界定。科威特代表认为,对于这类非典型的文化景观,不能仅在既有的文化景观范畴里去理解,还要看到绿洲为这里的人们提供持续发展的必须的水资源,使得他们在恶劣的气候下生存了两千多年,并发展出丰富的文化。因此,尽管这个文化景观并不典型,但不能否认其突出普遍价值。科威特的意见实际上是在现有的《操作指南》框架下进行了突破。随后,布基纳法索、巴林、中国等代表强调了这处文化景观在人类历史演进过程中的独特意义——在沙漠、山脉和海洋的交汇之处发展出独特的文化,展现出人类不断适应自然的能力。其次是从其类型的特殊性中去打“情感牌”,古巴和巴西的代表指出,这一类绿洲文化景观,属于世界遗产名录中“稀有”的类型,本着让名录更加平衡的目标,应该列入。最后,由于超过三分之二的委员国表态支持列入,该项目得以直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借助外交手段,形成多国利益同盟,推翻咨询机构的意见而强行列入遗产名录,是近年来世界遗产领域最令人忧虑的变化趋势。此举严重背离了世界遗产的初衷。当我们回顾世界遗产事业形成的历史,会发现最初动议和实践《公约》并建立《世界遗产名录》的政坛和学术界人士,所基于的理念是全世界共同建立一种牢固机制,去保护那些对于全人类的过去和未来具有特殊意义的遗产。当本国由于种种原因无力维护而使遗产面临危机时,该机制能够及时发挥作用,有效化解危机,保全遗产。例如埃及的阿布辛贝神庙,由于阿斯旺水坝建设即将被淹没,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对其实施抬升处理,保全了这处杰出的建筑遗产。评判世界遗产最核心的概念是其所应具备的“突出普遍价值”,即对整个人类社会具有广泛而特殊重要意义的遗产价值,这类遗产如果遭到损害,将是无法挽回的全人类的损失,因此应该举全球之力去守护它们。但实际上,没有任何遗产是纯粹属于全人类的,它们必然是首先属于某个群体、某个族群、某个国家。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这些群体、族群和国家必然会力推符合自己利益的遗产申遗,以让自己的遗产成为“全人类”的遗产,让自己的文化获得普世的价值,从而确立自己在人类文明历史中的独特地位,进而在未来发挥更大的文化影响力。如此一来,“突出普遍价值”不仅作为评判遗产的标准,同时也成为遗产的一个光环,拥有“突出普遍价值”的遗产,获得了相比其他遗产的更高地位和更优先获得关注和保护的资格。在这样的进程中,“最重要的”逐步演变为了“最荣耀的”,世界遗产大会也成为一年一度的角斗场,挑动各国的敏感神经,各国不仅要靠遗产价值说话,还会暗地进行政治、经济乃至宗教角力。造成这样的结果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毕竟世界遗产项目的地理基础是缔约国,在这样的基础上,必然会造成国与国之间互相攀比的现象。1994年,面对欧美遗产占主流的情况,世界遗产确定了“全球战略”,向非欧美地区倾斜;并在21世纪初开始不断修正《操作指南》,将每个缔约国申报项目数量严格控制,在今天每个国家每年最多申报一个项目。不过,严格来说,这种试图“平衡”各国、各大洲遗产数量的行动本质上也是对世界遗产初衷的某种背离。因为人类文明各版块的发展快慢有所差异,某一地区遗产数量更多,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产物,通过搞平衡的手段去人为控制,也是对从“最重要”转变为“最荣耀”的评判标准异化结果的一种默认。令人遗憾的是,即使如此,“全球战略”也没有实现其初衷。在今年的大会上,世界遗产中心自我反思到,20多年的全球战略并没有扭转欧美遗产占主流的大势。在我们看来,非但没有实现这个目标,反倒加剧了遗产大国之间的非理性竞争,助长了不择手段申遗的行为。因为每年名额有限,确保入围项目的成功率,保证本国名录遗产数量的稳步增长,已成为缔约国参加大会的首要任务。(二)濒危——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本次大会共上会审议了16项世界遗产保存状况,其中包括11项文化遗产,4项自然遗产和1项混合遗产。最终,肯尼亚图尔卡纳湖国家公园(自然遗产)项目按照IUCN评估建议列入《濒危名录》,尼泊尔的加德满都谷地、巴基斯坦的拉合尔古堡和沙拉马尔花园列入《濒危名录》的决议草案并没有被委员国所采纳。关于《濒危名录》,在《公约》中有明确界定:“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首先要具备世界遗产的资格,同时面临被毁坏的危险…… 有濒危遗产的国家、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或世界遗产委员会世界遗产中心可以提出对濒危遗产的援助申请。”设立《濒危名录》的目的是让国际社会更多关注,并给予必要的支持。那么,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这种亟需国际援助的遗产地,反倒采取了拒绝列入《濒危名录》的态度,这应该如何去理解?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濒危名录》在今天已经被许多国家认为是一种惩罚措施,令当事国“蒙羞”。2015年4月遭受地震后,加德满都谷地已经连续四届大会被建议列入濒危,但每一次都以不同理由被委员会驳回,背后彰显的是作为缔约国尼泊尔自身的意愿。该遗产地21世纪以来曾经历过5次反应性监测,时间分别是2003年、2007年、2011年、2015年、2017年。2015年之后的两次反应性监测主要针对的是震后恢复问题。今年的评估意见中,ICOMOS认为该遗产地震重建过程中,由于不正确的工艺和材料的使用,使得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遭受了二次破坏,缔约国在控制和协调恢复工作中缺乏足够的管理能力,需要获得更多来自国际社会的支持;为引入更多保护和援助资源,建议将其纳入《濒危名录》。站在尼泊尔立场的一些委员国,则通过两条理由来反驳ICOMOS的建议。第一条理由是应激励而不是惩罚。委员国认为,应该以积极、鼓励的方式去引导缔约国更好做好遗产的恢复工作,而不是简单地以列入濒危的方式对其进行惩罚。这种视濒危为“惩罚”的意识在近几届大会上非常明显。回顾加德满都谷地第一次被讨论列入濒危的2015年,当时不列入的理由便是:缔约国遭受的是天灾而非人祸,应该以激励态度为主。而在本次大会上,在一些保护状况出现问题的遗产地的最终决议上,原本按照既往惯例撰写的——如果遗产得不到有效保护,不排除未来列入《濒危名录》——之类的表述,被委员会认定为一种“恐吓”。虽然此前的大会对于濒危遗产的列入已经非常谨慎,但本次会议上大规模删除上述惯例表述的作法,将对《濒危名录》曲解和误读进一步推向极端。另外,也出现了将决议草案中关于采用国际合作援助当事国的有关表述删除的提议,尽管这是遵从尼泊尔自身意愿的声援,但对于一个明显需要各方支持帮助恢复的重要遗产,而且在中国等国家也已经开始对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开展了一系列国际援助的情况下,把“国际合作援助”等最体现《公约》核心精神的表述删除,令人感到困惑和无奈。委员国采用的第二条理由是质疑《濒危名录》本身的效果。他们指出,即使列入了《濒危名录》也并不意味着能够获得更多的援助。一些非洲国家纷纷拿自己的大洲举例,说明非洲有不少遗产已经列入了濒危名录十年以上,但状况并没有实质改观。既然《濒危名录》的意义是让更多人关注和援助遗产的保护,那么目前的状况反而揭示出这项设计并没有实现其目的。况且,有的委员国指出,列入《濒危名录》反而会令缔约国蒙羞,更对旅游业造成负面影响,收入的降低会进一步导致遗产保护经费受到限制,列入濒危反倒令遗产地得不偿失。在2017年关于加德满都谷地的决议时,将列入濒危的提议驳回的主要理由之一便是——列入濒危遗产名录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上述关于《濒危名录》实施效果的批评,揭示了目前世界遗产体系的一个困境——世界遗产中心和咨询机构是否具备足够能力支持濒危的遗产地?无论是从经费上还是人力、物力方面,随着世界遗产地数量的增多,现有的国际援助力量显得越发有限。曾经成功的集中力量开展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修复的行动模式,很难在所有濒危遗产地推广。这就导致了“濒危”越来越表现为一种遗产地的身份符号,并不能从中获得实际益处。(三)除名——乌兹别克斯坦沙赫利苏伯兹历史中心乌兹别克斯坦沙赫利苏伯兹历史中心2000年成为世界遗产。顾名思义,作为“历史中心”,其突出普遍价值不仅在于历史建筑单体、建筑群,也同样包括历史街区肌理。因此,建筑和街区肌理共同构成了这项世界遗产的灵魂,缺一不可。咨询机构也是根据这一原则,在进行了反应性监测之后,发现古城内约70公顷,30%区域的历史格局已经遭到了不可逆转的破坏。而这一区域恰恰是支撑其突出普遍价值的最核心环节。鉴于缔约国的大规模建设行为已对遗产造成破坏,从第39届开始连续三届大会的决议都对该项目提出了严肃警告,2016年该遗产列入《濒危名录》。但已经遭到破坏的遗产无法挽回。另外,即使暂时停止了已经大规模进行的建设活动,但缔约国仍然没有制定详细的方案确保遗产在未来能够得到有效保护。根据《操作指南》,当世界遗产“严重受损,丧失了其作为世界遗产的决定性特征”时,应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ICOMOS认为,沙赫利苏伯兹历史中心的遗产价值已经严重受损,其世界遗产的决定性特征已经无法挽回,建议除名。除名的建议遭到了多数委员国的反对。委员国采取的策略是否定咨询机构的专业性,具体方式是在专业概念上做文章,逻辑重点聚焦在遭到破坏的遗产的百分比。当事国乌兹别克斯坦对于遭到破坏的遗产所占百分比提出质疑,他们强调只有10%的建筑被拆除,其余90%的仍然保存。委员会不少国家便以此数据作为基础,阿塞拜疆引领其他委员国表示:10%仅是一个很小的数量,不足以认定其突出普遍价值遭到了破坏。这种以所谓专业逻辑来驳斥专业的做法,也充斥着其后的会议进程。如果仔细分析,委员会对于ICOMOS建议的驳斥存在两个逻辑漏洞。第一,ICOMOS提出的30%并非建筑的破坏,而是包括建筑和街道肌理在内的区域。作为一个以“历史中心”而非“历史建筑群”命名的遗产,其价值基础应是区域,而不仅仅是建筑本身。第二,百分比是否可以作为判定价值丧失的标准?众所周知,世界遗产价值是由遗产要素所构成,一旦某个遗产要素遭到不可挽回的破坏,意味着其真实性和完整性都已消失,与这个要素占据这项遗产的百分之几无关。如果按照乌兹别克这个案例的逻辑,依照遭到破坏的要素占据整个遗产面积的百分比来判断,那么2009年被除名的德国德累斯顿易北河谷文化景观,导致其除名的原因——座跨河大桥,又能占据整个沿途18公里的遗产范围的百分之多少呢?恐怕纯按面积计算,0.1%都不到。ICOMOS阐述“乌兹别克斯坦沙赫利苏伯兹历史中心”保护状况报告但是,根据制度安排,委员会的逻辑就是最终的逻辑。名义上委员会和咨询机构的对话,实则基本无对话可言,因为对话的一方便是决策者。最终,多数委员国认为,ICOMOS给出的理由不足以认定该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不可挽回,决定给乌兹别克斯坦更长时间来采取措施,探索价值载体恢复的所有可能性措施,论证突出普遍价值是否可以通过重大边界调整得以恢复。我们认为,这种对存在过失的缔约国丧失原则的维护势必进一步助长其今后在世界遗产保护区划内为所欲为的胆气,给其他国家起到负面示范作用。(四)小结:关于政治与专业分歧的探讨从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运行到今天,世界遗产事业已经逐渐偏离最初设定的轨道,从强调属于全人类的遗产应该由全球来共同保护,转变为了国家和地区之间在文化领域话语权的争夺;从强调客观、专业、公正,转变为与专业无关的政治考量;从以列入濒危来获取更多关注和援助,转变为了将其视作惩罚和羞辱。我们可以理解这背后的政治考量。毕竟遭到世界遗产名录除名对众多国家而言都是一件有失体面的事情,必然要通过一些途径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同时,当今的世界遗产体系中,地缘政治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变量。从地缘政治角度而言,阿拉伯、非洲、东南亚等地区的国家的集体意识更强,尤其是这些国家又往往会因“反抗欧美‘文化霸权’”的缘由共同团结在一起。对其而言,ICOMOS等国际咨询机构背后或多或少象征着某种欧美霸权主义的延伸,也就导致了近年来这些地区的国家集体抱团支持某一项目,反对咨询机构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充满政治色彩的结果,却也恰恰源自于世界遗产自身与生俱来的制度设计。由专业性机构组成的咨询方,和由政治性的委员国构成的决策方,本身诉求的焦点就大不相同,分歧一旦出现,便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世界遗产体系至今已经延续了46年,各类制度设计无不在努力趋向科学、完善,力求在委员国和咨询机构之间保持一定程度的合理的平衡。由于委员会构成保持不断的滚动更新,而咨询机构也随着内部新老面孔的交替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导向,因此,二者间的磨合会永远持续下去。咨询机构尤其要保持警醒,时常对自身的专业性进行监督和反思,避免其在文化遗产领域的相对垄断特征而丧失公正和客观性。必须看到,尽管始终坚持评估过程中的中立与非政治色彩,咨询机构在评估遗产项目时相对不透明的机制,以及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缺乏与缔约国沟通的模式,使其专业性受到了质疑。另外,因为近年来对于世界遗产的核心概念不断扩展,诸如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工业遗产等新型遗产,无论是在理论基础还是操作方法上都相比传统的如建筑、建筑群、遗址等学科基础相对完整的类型有所差距,也导致了审议这类项目时,咨询机构本身的专业素养和标准都难免有所欠缺,发生了不能一视同仁的现象。尤其是在评估意见中出现的对项目的误读和内在逻辑错误,比如今年ICOMOS在评估泉州项目时,竟然出现了把申遗文件中论述的价值标准张冠李戴的低级失误,更令咨询机构的专业能力遭人质疑。此外,近年来过于强调新型遗产(甚至是某一特定主题的传统类型遗产)主题研究的作用,将其成果前置为新型遗产列入遗产名录的必要条件,显然过于霸道,因此引发的诟病也算是咎由自取了。当然,咨询机构在世界遗产体系中的角色,却也远不是评估遗产项目那么简单。作为最权威的遗产领域专业力量,咨询机构所主导的关于世界遗产理论和方法的议题探讨,是其多年来得以保持自身重要性的另一个关键。这些议题的讨论,显示着世界遗产在发展演进过程中不断调整自我的韧性。二、何以遗产?从“议题”看世界遗产的生命力每次世界遗产大会,似乎是两个维度共存的会议。主会场里,是委员国在各自的政治和文化考量下,与世界遗产中心、咨询机构进行的三方互动;主会场之外,则主要是世界遗产中心和咨询机构在遗产专业领域的一次学术盛会。两个维度的活动并行不悖,在主会场感到“挫败”的咨询机构,在场外的“边会”和各种活动中又能重新焕发活力,面对国际遗产事业的各种议题和趋势挥斥方遒。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边会(side event),各个组织介绍自己在世界遗产各领域的新近发展和理念探讨。边会不仅是正式议程的补充,更是能够体现出世界遗产作为一项事业的发展脉络和趋势,一些新的理念、方法、研究成果,往往首先借助边会讨论,最终完善并成为世界遗产事业的重要组成。本次大会上,有两个在议题上的显著关键点,一是超越,超越遗产本身的概念局限,将遗产与其他概念和社会事务相融合,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文化和自然概念的融合,以及对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强调。二是反思,以“记忆遗址”作为切入,全面开启关于负面遗产如何阐释的探讨。上述这些关键词不仅体现出世界遗产的发展趋势,也意味着中国学者应该在未来密切跟进,力争在话语构建中占据一席之地。(一)概念的超越——遗产内涵的扩展1、文化-自然融合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二元区分,一向是众多学者诟病世界遗产之处。为了弥合文化与自然之间的区隔,IUCN和ICOMOS两大咨询机构于2013年开始联手,推出了“联合实践”计划(Connecting Practice)。在本次大会上,专门召开了关于联合实践项目的边会,会上介绍了自2013年IUCN和ICOMOS合作以来开展的实践活动。该项目截止目前共分为三个阶段:I期(2013年-2015年)共选取了俄罗斯的阿尔泰金山、蒙古的阿尔泰山脉岩画群、埃塞俄比亚孔索文化景观和墨西哥的圣卡安生态保护区四处遗产地进行实践;II期(2015-2017年)在匈牙利的霍尔托巴吉国家公园和南非的马罗提-德拉肯斯堡公园开展。在总结前两期实践的基础上,2018-2020年期间进行的第III期实践中,IUCN和ICOMOS将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全球重要农业遗产项目(GIHAS)合作,选择全球4处重要的农业文化景观作为对象。在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的推动下,我国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已经被推荐为第III期实践的遗产地。自然与文化的联合,可谓众望所归,并非仅仅机构或议题上的融合,更是能够有效应对遗产在近年来所面临的新的挑战——比如气候变化。本次大会期间,ICOMOS发起筹备的“气候变化与遗产”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在巴林国家博物馆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15各国家的20多位专家,分属于IUCN、ICOMOS和ICCROM等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ICOMOS,中国ICOMOS会员、敦煌研究院的苏伯民研究员作为工作组成员参加了会议。工作组旨在关注气候变化对遗产价值的影响,帮助缔约国实施恰当的管理和保护措施,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遗产的冲击。工作组的目标是起草一份操作指南,帮助各缔约国注重气候变化和应对这种变化对遗产的冲击。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来自各国的专家分别做了气候变化对本地遗产所造成的影响,列举了气候变化对遗产所造成的风险和危害。“提高自然与文化联合的认知--能力建设的作用”主题边会2、可持续可持续是一个颇具张力的话题。人们越发认识到,遗产保护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次大会上这个议题也贯穿始终。ICCROM专门为一本可持续发展的新著——《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世界遗产管理的新方向》召开边会发布推介。该书由Peter Bille Larsen和William Logan两位教授主笔,收集了18篇相关文章,以四个章节呈现了自2015年大会以来,国际社会全面接受“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过程的思考和案例分析。ICCROM的Joseph King作为边会主持,再次强调了可持续发展不能简单化约为“经济的可持续”,而是应该包含环境的、社会的、人的可持续。另一个关于可持续的边会是由世界遗产中心主办的——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边会指出,拥有可持续旅游规划和管理,可以使遗产管理者有效掌控遗产旅游的路径,避免失序。但遗产的管理需要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需要集体共同应对变化,需要探索有效的统筹和管理模式,需要发展共同的价值和责任……因此,为了更好指导世界遗产地的管理者,使其能积极主动、有预见性地管理世界遗产地的旅游,使越来越多的世界遗产地良性发展,世界遗产中心于2014年发布了《世界遗产可持续旅游工作手册》。为了更好地让人了解该“工作手册”的使用效果,边会还介绍了中国、南非、芬兰等地可持续旅游的经验。《世界遗产可持续旅游工作手册》(二)历史的反思——记忆遗址在世界遗产的政治意义高度提升的今天,战争相关的遗产是否、如何成为世界遗产,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议题。由于这类遗产往往具有较大争议性,如何在议题设置和解读方面占据话语权,无疑也成为缔约国谋求国际政治地位的一个重要手段。今年早些时候,ICOMOS发布了《关于评估近代战争记忆遗址申报世界遗产提名的讨论报告》,讨论与战争有关的遗产的申报标准与阐释方法。“报告”坦诚承认处理这类遗产时的困惑:“如果承认历史从来不是中立的,那么战争同样不是——有胜有败,对于与负面记忆有关的记述也会有所偏颇。难道要让《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给近代战争中胜利者歌功颂德以及展示胜利者视角的工具?”“报告”列举了目前在世界遗产名录和预备名录中的记忆遗址。截至目前,有三处近代战争记忆遗址入选世界遗产—— 1979年入选的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1996年入选的日本广岛和平纪念公园,以及2010年入选的比基尼环礁核试验地。本次大会专门有一项边会的主题便是记忆遗址,介绍了近年来咨询机构在这个话题上开展的研究和阶段性成果。主会场内,这个议题也成为了委员国议论的焦点之一。比利时和法共同申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墓葬和纪念地(西线)”被建议推迟审议。申报的缔约国认为,这项遗产能够对在战斗中死亡的人进行共同记忆,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埋葬和纪念场所,作为集体记忆的承载,象征着和平与和解。但是,决议草案明确要求,在此类遗产申遗前,必须“全面反思是否以及如何处理与最近的冲突或其他负面的、造成不合或分裂的记忆相关的、可能与《世界遗产公约》的目标和范围相关的遗产问题。”决议结果为“推迟审议”,直到这个议题大家形成共识。在讨论时,澳大利亚对于“推迟审议”提出异议,他们用了unhappy limbo(令人不悦的待定状态)这个词,形容推迟的决议给当事国——法国、比利时带来的心理层面影响。澳大利亚提出,应该将这个案例“退推迟申报”,即第三档,既能回应全面梳理这类遗产如何呈现历史的要求,又不必对这个项目造成一种不上不下的难堪状态。澳方的理由是,至少“推迟申报”也算是让这个议题进入到了世界遗产的视野,否则就是有摒弃不顾之感。不过,以挪威为代表的欧洲三国——挪威、匈牙利、西班牙,则力挺推迟审议的决定。最终,澳大利亚孤军奋战,最终放弃。如果把视野放宽,会发现这一轮欧洲三国和澳大利亚的争论颇为值得玩味。作为一战战胜国,法国和比利时属于一战的同一阵营,且最终战胜,澳大利亚作为另一个战胜国英国的附属国,同法国、比利时应属同一阵营。战胜国力求将阵亡将士墓地列入遗产,而战败国如何在这项遗产的阐释中体现?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另一方,匈牙利在一战中属于奥匈帝国,是战败的一方,当然认为这项遗产的列入推迟是上策;挪威、西班牙是中立国,也认为在策略厘清之前,不宜过早对一项战争遗产的记忆下定论。这也就有了上面的分歧。“记忆遗址与世界遗产”主题边会宣传页(三)小结:中国应充分介入议题设置与研究一战是没有所谓正义或邪恶阵营的,双方皆是为了争夺殖民地而开火,因此,对于这种遗产的纪念和记忆的解读,谨慎不失为一种上策。在尊重欧洲三国决定的同时,更要看到,战争的记忆已经成为了世界遗产这个政治战场争夺的对象,中国不应在这个战场上失语。如果单就这个项目而言,理想的态度是支持澳大利亚的建议,赞赏法国、比利时为这一巨大的系列跨国申报项目所做的协调和努力,并对这一项目表现出关注。毕竟,一战中也有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牺牲。涉及战争记忆的遗产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它的社会意义,应该加强相关研究。如果跳出这个项目,中国更应该在记忆遗址这个议题上发挥作用。比如七三一遗址,作为一项战争遗迹,其价值如何能够展示、传播给后世,世界遗产的平台至关重要。对于战争历史尤其是二战历史的解读,在世界遗产领域已经在日本广岛和平纪念公园的片面阐释下,产生了一定的扭曲。这个时候,更应该积极参与到ICOMOS等机构正在进行的主题研究中,发出中国声音。除了记忆遗址之外,中国也应该在上面提到的文化-自然结合、可持续等议题上深度介入。在世界遗产平台上,获取地位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政治操作,以委员国的角色和权利,团结更多委员国,在大会上博取支持和话语权。但这种政治操作可持续性不可预估,可能随着卸任委员国或是其他委员国的变动而变化。另一种是认真夯实专业基础,在重要的概念、议题、理念上始终把握时代发展趋势,成为世界遗产理论和话语领域的领袖。比如日本在“非物质遗产”这一概念上的推动和独特贡献,使其成为在遗产领域掌握重要话语权的国家之一,在业务层面受到广泛的认可和支持。我们相信,掌握概念,引领理念的国家,永远不会在世界遗产的舞台上缺席。中国理应介入重要的专业议题,以更专业的姿态和实力,去竞争世界遗产的话语平台。三、世界遗产的未来在前文中,我们回顾了本次遗产大会上呈现出的总体面貌:在巨大的成功光环笼罩下,世界遗产体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那么,这些挑战是否动摇了世界遗产的根基?应对这些挑战,世界遗产委员会、缔约国、咨询机构和所有从业者,又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策略?世界遗产的未来在哪里?我们提出几个关键词:初心、形象、变革。(一)重新认识世界遗产的“初心”如果每个国家都能够保护利用好自己的遗产,世界遗产最初可能根本不会出现。这项事业之所以能够为人所认可和尊崇,最大的魅力便是其跨越了国界和文明,将全球的力量和资源结合在一起。在这个“初心”的精神指引下,世界遗产不应成为国家竞争甚至冲突的对象,更不应成为某些国家拒绝国际援助和介入的理由。缔约国的初心: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一个国家向国际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意味着未来对遗产的保护不仅要对本国负责,更要对全人类负责。更多的遗产,带来的是更大的责任。从这个角度而言,控制每年增加的遗产数量,将更多关注力聚焦在保护本身,是世界遗产中心这些年做出的一个正确决策,也是未来多年内应该遵循的原则。咨询机构的初心:尊重专业,是世界遗产得以立身的根本。这项事业最初是由专业人士提议、践行并且促成的。我们不反对缔约国根据自己的政治诉求在大会上根据制度设计行使自身的权利,但这项权利如果失去了对专业的基本敬畏,那么这个体系沦为政治工具的命运便不可避免。因此,如何在政治和专业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是未来世界遗产急需解决的问题。(二)重新审视世界遗产与国家形象的关系世界遗产关乎国家形象是不争的事实。不过,两者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数量越多形象越好。近几届世界遗产大会有一个现象:广受赞誉的项目,不是通过做委员国工作得以列入的项目,而是承认自身在遗产研究和保护管理方面的不足,自觉回撤申报,甚至是在获咨询机构认可后自己主动要求暂缓列入的项目。可见,从客观上讲,各国对于公约精神的理解是到位的,因为这本身并无难度,但在事关本国项目和利益时,采取何种行径则又另当别论了。本届大会上,捷克的项目扎泰茨—啤酒花镇在获得ICOMOS推迟列入的评价后,在大会上表态,将尊重咨询机构的意见,认真吸取建议,完善申报材料,以期待今后以更高的水平列入。捷克的表态获得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而本次大会的东道主巴林的——采珠:岛屿经济的见证,在2011年的大会上也曾做此表率,当时在埃及等国建议列入的情况下,巴林主动表示该项目尚未达到列入标准,需要提交补充材料,赢得了会场内经久不息的掌声。上述做法都大大提升了缔约国的国家形象。2016年的大会上也有类似的案例,加拿大的混合遗产Pimachiowin Aki,在被IUCN和ICOMOS共同推荐列入的情况下,加拿大认为该项目还没有获得当地原住民社区的全面支持,要求推迟列入。两年来,通过不断沟通,当地的原著族群作为共同管理这项遗产的相关者,对于遗产的价值和保护达成了共识,遗产的管理也由政府和当地人共同参与。在解决了上述事项之后,今年大会上该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并由原住民代表上台致辞,博得国际遗产领域的一致赞赏,令现场传递出难得的强烈正能量。巴林世界遗产---采珠:岛屿经济的见证不过,主动退出带来的并非全部是正面的形象。这次大会的项目罗马尼亚的罗西亚蒙大拿矿业景观项目可以追溯至古罗马时代。作为欧洲储量最大的金矿,也是重要的遗产地,ICOMOS评估该项目正面临遭到大规模开采而被破坏的危险,强烈建议以列入世界遗产的方式加以保护。但是,因为已经有矿业公司和当地政府签订协议,对该矿进行开采,如果列入遗产,则会因需要保护的原因导致该开采项目不得不终止,矿业公司将政府告上了国际法庭,政府则为了避免高额赔偿,要求将原本推荐为列入的罗西亚蒙大拿改为补报材料(referral)。委员会再一次“尊重”了缔约国的意愿。诚然,更多遗产的列入,能够表现出国家的实力。而有时候,主动退一步,反而更加彰显文化自信。真正决定国家形象的,应该是这个国家在世界遗产事务上,对议题的领导力,对保护技术方法的持续力,以及在国际援助上的渗透力。在世界遗产的舞台上,老牌欧美国家(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对于新的议题和理念的探讨保证了其行业引领的地位;北欧诸国(挪威、瑞士等)素来以坚持专业、客观的刚正形象立足;日本在非遗概念传播上的领导力,以及在国际援助上的全面影响,更是成为了东方国家在这一领域的代表。与之相比,中国的世界遗产国际形象是什么?申遗成功率固然是一方面,但还远远不够。(三)以开放的心态迎接变革世界遗产体系最大的挑战是公信力的下降。更多的遗产,更大的分歧,更复杂的环境,使得曾经风光无限的世界遗产遭受了重大的挑战。正如上文所言,这种挑战其实源于世界遗产自身制度的设计——在专业和政治间寻求平衡。那么,面对挑战,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塑造这个体系,让专业咨询机构的评价过程与缔约国的诉求更有效的结合?让两者之间更顺畅的沟通?是否应该引入更多的咨询机构?我们是否能够接受变革?第一,应该接受世界遗产“政治化”的现实。世界遗产最大的基础,是其隶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一跨国政府间组织的角色。这是不可更改的现实。而只要其存在于这一组织旗下一天,它必然摆脱不了国际政治的影响。因此,与其哀叹世界遗产成为政治工具,不如正视这一现状。但是,政治化不等于必须搞平衡,应重新审视“全球战略”的得失和必要性。1994年“全球战略”实施以来,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世界遗产分布格局。限制申报数量的做法,也没有限制住遗产大国申报更多的遗产项目。况且,世界遗产名录的公信力,随着为了搞平衡而放水一些并不符合标准的遗产的增多,会遭到更多质疑。第二,引入更多咨询机构并不现实。此次大会上“诟病”咨询机构评估不专业的声音,往往忽略了一个背景:ICOMOS作为一个中立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为了恪守专业性和中立非政治的形象,从不从缔约国获得经费,其评估世界遗产项目的经费来源是世界遗产中心。设想如果引入更多咨询机构进行竞争,经费渠道必然依旧是世界遗产中心,这会令本来就捉襟见肘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财政出现更多负担。而如果新的咨询机构获得缔约国的经费,那整个评估系统多年来建立的公正性则会迅速崩塌。同时,泛泛而谈的“加强沟通”也只是一种修辞手法,缔约国如果追求的只是于其有利的结果,在角色和根本利益完全不同的背景下,专业机构与前者再多的所谓沟通也毫无意义。因此,相比加强沟通,专业咨询机构更应该做的,反倒是更加坚守其专业性和客观性的精神,不为缔约国所影响。第三,要变革。要对咨询机构的评估流程进行变革。考虑到委员国对专业机构评估机制的不信任,或可改进评估流程,使其更公开。比如公布每一个遗产项目审议环节的关键信息,或在讨论后采用匿名投票并公布投票结果等。更要对委员会进行改革。或可以对咨询机构建议的修正施行更严格规范,甚至一票否决制;或给予观察国或世界遗产中心更多权力,以制衡委员会。我们不应抗拒变革。当我们回顾世界遗产的进程,会发现除了这个制度及最核心的突出普遍价值的概念之外,今天我们所常用的一些主要概念:真实性、完整性、缓冲区、遗产监测都是不断演化发展而来的;而诸如文化景观、文化线路等遗产类型,也是随着认识的扩展而提出的概念。因此,世界遗产体系自始至今一直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体系。它总是在需要调整的时候,找到应对的方向,并因此不断进步。也正因为如此,世界遗产才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 2018-09-10 国际之声

    学术讲座

  • 2018-07-03 国际之声

    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边会集锦——与三大咨询机构对话

    2018年6月29日下午至2018年7月2日上午,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委员会会议审议了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Item 8B)。今年委员会共审议了28个项目,其中文化遗产20项,自然遗产5项,混合遗产3项。在审议过程中,专业评估意见都来自于咨询机构(Advisory Bodies),其中,文化项目由 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进行评估,自然项目由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进行评估,混合遗产由两家机构共同评估。而作为推动世界范围内所有类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ICCROM(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也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供专业意见。主题:关于咨询机构,一切你想问却不敢问的问题时间:2018年7月1日,13:10-14:00主办: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CCROM(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 会议由ICCROM遗址部主任Joseph King主持,并邀请了来自ICOMOS的国际部主任Marie-Laure Lavenir,评估部主任Gwenaelle Bourdin和来自IUCN的世界遗产高级顾问Peter Shadie,世界遗产监测官员Remco Van Merm来为大家答疑解惑。会上,几位在场观众就“列入濒危名单”、“遗产标准的选择”、“反应性监测”、“评估专家的选择”等缔约国常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提问。Joseph King主持Q:遗产列入濒危的标准是什么?为何有时并不按照《操作指南》的程序列濒?A:事实上,我们咨询机构都是按照《操作指南》要求来操作的,而且我们的重点更多关注在与缔约国进行磋商,形成联合行动计划。 我们想在此澄清的是,把遗产地列入濒危名单是为了它们从国际社会得到更多的帮助,而非让缔约国蒙羞。 而且,列入濒危名单并不是目的,通过委员会、咨询机构与缔约国的联合行动计划来脱濒才是最终目的。比如,柬埔寨的吴哥古迹在1992年被列入濒危遗产名单,经过多方合作,用了15年的时间,最终从濒危名单移除。坦桑尼亚代表提问Q:如何判定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如何选取遗产的标准?A:作为咨询机构,我们一直坚持研究遗产标准的使用情况,并且也为了让缔约国能够更好地理解而适时修改标准的定义。其中,ICOMOS曾就这一议题出版了一本名为《何为突出普遍价值?》的专著,里面详细地介绍了OUV演变的过程和标准的选取。 同时,我们一直也想澄清的是,咨询机构并不想做“神坛之上”的评估机构,而是希望通过进一步阐述我们的评价标准,让评估过程更加清晰透明,从而帮助缔约国讲好申遗项目的故事。 而说到评估过程,一项文化遗产提名的评估通常是由ICOMOS组织大约50人的工作小组,他们在通过审阅文本、讨论和现场考察多个环节最终得出的评估意见,并不是某个个人的意见。《何为突出普遍价值?》Q:为什么反应性监测的结果与考察专家赴现场的结论不一致?A:反应性监测的结果并不仅仅是现场考察专家的结论,还包括通过其他途径收取的资料和获得的信息。通常情况,我们将反应性监测的结果反馈给缔约国,如果缔约国觉得与实情不符或者存在误解,完全可以提出澄清的申请。但令人遗憾的是,往往反应性监测都是在临近截止日期进行的,并没有给缔约国留太多的时间去澄清。其实,我们非常希望与缔约国建立对话,彼此理解。我们也意识到这一问题,一直在努力地协调人员和时间,希望尽可能地提早进行反应性监测。ICOMOS答疑Q: 如何能让缔约国与咨询机构在申遗前期阶段进行沟通?A: 现场考察环节,其实咨询机构就已经开始了与缔约国的沟通,无奈的是通常考察与提交报告的时间比较临近,缔约国即使听到咨询机构的意见也不能及时修改,所以存在较大问题的项目还是不能由此获得帮助。针对这种情况,上游支持(upstream support)让前期沟通成为可能,咨询机构可以在项目初期介入,以便更好地指导缔约国申报。IUCN解惑Q: 评估专家在选择上是否遵循区域原则?A: 我们深知评估专家还是较多地来自欧洲这一不平衡现象,但也在积极鼓励不同地区的专家加入“世界遗产专家库”。ICCROM也已针对这一问题在不同地区开展了能力建设工作坊,旨在培养当地的专业人员来实现评估专家的平衡,从而让整个评估过程更加公平、专业。 当然,一个小时的时间远远不够解答观众的疑惑,也不能满足咨询机构想要向缔约国澄清众多误解的愿望。咨询机构希望今后能与缔约国有更多这种广泛地对话,增进彼此的了解,他们无论是在巴黎还是在罗马的总部大门永远向缔约国敞开。

  • 2018-07-01 国际之声

    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边会集锦——丝绸之路

    6月29日,ICOMOS CHINA与IICC联合召开主题边会:“丝绸之路世界遗产:回首四年,继往开来”。主题:丝绸之路世界遗产:回首四年,继往开来(Silk Roads as World Heritage: 2014 and Forward)时间:2018年6月29日13:10-14:00主办: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IICC)本次边场会议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China)秘书处主任燕海鸣博士主持,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先生、吉尔吉斯斯坦UNESCO全委会顾问Ainura Tentieva女士、中亚国际研究院(IICAS)顾问Massanov Madjer先生、IICC-X常务副主任冯健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部主任景峰博士分别发表讲话。会议持续约1小时。主持人: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处主任 燕海鸣博士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发言 宋新潮在发言中表示,丝绸之路作为一个概念,一百多年来被国际社会和学术界普遍认可。她受到沿线人们的共同创造和维护,见证了不同种族、民族或国家在丝路形成、发展中的相互作用。丝路既是历史遗产,也是当代概念,人们从其中可以感悟、体会和解决不同民族、文化和文明关系的精神力量。 宋新潮强调,在UNESCO世界遗产中心的协调下,中哈吉三国率先将“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世界文化遗产事业上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典范。中国将继续加强与哈吉两国合作做好“长安-天山廊道”保护管理事务,同时也将愿意与国际社会、沿线国家一起,积极促进丝绸之路其它廊道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和申遗技术准备工作。吉尔吉斯斯坦UNESCO全委会顾问Ainura Tentieva Ainura Tentieva向嘉宾展示了申报成功四年来,吉尔吉斯斯坦针对遗产点进行的一系列考古、保护、展示工作,重点介绍了碎叶城和新城遗址的考古发现,新建成的资讯中心和博物馆等设施,以及巴拉萨衮遗址的道路保护和展示工程。碎叶城近期考古发现中亚国际研究院(IICAS)顾问Massanov Madjer Massanov Madjer在回顾四年前“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基础上,介绍了哈萨克斯坦境内锡尔河和乌拉尔廊道,以及该国在丝绸之路保护研究、申报遗产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包括UNESCO支持建设的丝绸之路在线平台等工作,并陈述哈国在保护塔尔加尔遗址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哈萨克斯坦境内的丝绸之路-锡尔河及乌拉尔廊道IICC-X常务副主任冯健(摄影:魏青) IICC-X常务副主任冯健先生回顾了丝路申遗成功背后UNESCO、ICOMOS、申遗成员国以及中哈吉四个层次的作用,陈述了四年间丝绸之路保护管理、跨国交流与合作、考古研究及国际培训等方面的成就,展望了丝绸之路锡尔河廊道、片治肯特廊道以及南亚廊道的申遗前景。冯健教授表示,IICC-X作为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跨国协调委员会秘书处和信息中心,将进一步协调中哈吉三国及多国间的考古、保护及研究工作,完善丝绸之路档案信息管理平台(SilkRoads A.I.M.S)并积极促进丝路遗产基金会的筹备工作。中哈吉丝路顶级文物首次聚首-香港丝路大展(图片源自香港历史博物馆宣传海报)南亚丝绸之路廊道示意图(图片源自Tim Williams教授《丝绸之路专题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部主任景峰(摄影:魏青) 最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部主任景峰博士总结发言。景峰说,在过去的四十年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计划,旨在加强中亚地区的研究和对话。他本人很荣幸参与协调并指导了一系列八个次区域和区域磋商会、研讨会等,并在多方的不懈努力之下,最终实现了丝绸之路的跨国申报,同时也很自豪能够发起并指导世界遗产提名过程中的上游程序(Upstream Process)。 景峰指出,丝绸之路为世界上那些最易被埋没、隐藏于深处的文化遗产提供了最佳范例。他高度赞赏并感谢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亚洲国家在丝绸之路项目实施初期所做出的贡献。参与这个复杂世界遗产申报项目的亚洲国家,拥有不同的政治制度、行政和法律框架、专业能力甚至语言。而各国能以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为契机,彼此间不断增进理解,大力加强未来的区域和国际合作,长期促进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景峰最后强调,中国与中亚国家联合申报世界遗产的目标,是承认彼此,相互借鉴,体现一种多样伦理、文化和精神价值观的齐鸣。 本次边会吸引了正在参加世界遗产大会的来自各国际组织、缔约国、遗产研究机构的80多名听众,全场座无虚席,国际ICOMOS主席河野俊行、秘书长彼得·菲利普、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韩国ICOMOS主席李恵恩女士等专家和学者,在友好热烈的氛围中听取了发言。超过80人参加了此次边会

  • 2018-07-01 国际之声

    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边会集锦——农业遗产

    6月30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简称FAO)召开主题边会,对目前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简称GIAHS)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主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时间:2018年6月30日14:10-15:00主办: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 什么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是牵头开展战胜饥饿、粮食危机和营养不良的国际组织,工作宗旨为实现粮食安全,确保人们获得积极健康生活所需的、足够的优质食物。 2002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启动了一项动态保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举措,旨在促进公众对农业遗产系统的理解、认识,维护当地人民的社会、文化、经济环境,推进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一、什么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评判标准和程序是什么?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需要具备以下几个重要的条件:一是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性,二是遗产需满足5条标准,包括粮食和生计安全、农业生物多样性、当地传统知识、文化及价值系统及社会组织、景观特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认定,首先需要由城市提出申请—国家同意—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秘书处审查—专业评估组评估—列入\补充材料\不列入。二、来自中国哈尼梯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经验分享 为了更好的了解什么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闵庆文教授,以中国哈尼梯田为例进行了介绍。闵庆文对比了哈尼梯田分别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类世界遗产所满足的价值标准,以及哈尼梯田作为文化景观与中国其它文化景观的区别,并进一步阐释了什么是哈尼梯田系统。 闵庆文介绍,哈尼梯田系统是一种传统农耕系统、特殊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一种生物文化景观、农业文化景观。同时,他指出目前保护哈尼梯田主要面临多部门管理、农业效率低、农村空心化、产品质量高价格低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任务在于帮助哈尼梯田的生态保护、文化遗产和经济的共同发展。三、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意义 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内涵可以明确看出,这一遗产类型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这一议题,关注系统中人类目前的生存问题。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之所以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正是由于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冲击,大量珍贵的传统农业系统正面临消失的威胁,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另外,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建立农业文化遗产地长期自我维持的机制,从而更好地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的目标。左一为闵庆文教授

  • 2018-06-30 国际之声

    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边会集锦——天、茶、水

    随着越来越多的缔约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及世界遗产申报标准的不断完善,如今的世界遗产类型已不再局限于古建筑、古城、考古遗址等,而是出现了新的遗产类型,如文化线路、文化景观、遗产运河、工业遗产等。而面对更多的新型遗产,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作为文化遗产项目的专业评估咨询机构,开展了一系列针对特定遗产类型的“主题研究(ThematicStudies)”,更好地为这些新型遗产的列入提供全球框架和评价体系。主题:ICOMOS主题研究时间:2018年6月28日14:10-15:00主办: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本次边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就已开展的三个主题研究进行汇报,分别是“天文与天文考古遗产”“茶文化景观”和“中东及马格里布地区水文化遗产”。 “天文与天文考古遗产”主题研究是由ICOMOS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联合开展地一项旨在更好地理解天文遗产的特点和组成,并为《世界遗产公约》语境下找寻最优定义该类遗产的主题研究。从2010年开始,该项主题研究已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有关的遗产进行分析与研究,截止至今已出版两份相关报告。其中,中国的陶寺古观象台、登封古观象台和北京古观象台等也在该项研究之列。“天文与天文考古遗产”主题研究最新报告(可从ICOMOS官网下载) 相比已经出版两份报告的“天文与天文考古遗产”主题研究而言,“茶文化景观”主题研究还在报告撰写阶段,而中国作为有着悠久茶历史与文化的遗产大国也在近期加入了该项研究之中。会上,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高级项目专员解立就目前中国已开展的研究情况进行了介绍。为落实该研究的组稿工作,今年3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在位于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召开了“茶文化景观”研讨会,相关报道也已发布在本公众号。(此处,链接《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积极开展“茶文化景观”主题研究》)随后,来自日本ICOMOS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专家大野涉先生也介绍了日本将中国茶文化引入并进行改良发展出自己独特风格的宇治抹茶。解立发言中国茶文化景观选取的案例 水,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始终处于特殊而且重要的地位。UN、UNESCO和众多非政府组织在过去的几年里,就这一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因素,选取了更为代表的中东及马格里布地区开展了关于“水文化遗产“的主题研究,该研究聚焦于鼓励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帮助掌握与获得水和使用水有关的技术、社会和文化因素。“中东及马格里布地区水文化遗产”主题研究最新报告(可从ICOMOS官网下载) 在本次世界遗产大会期间,众多委员国多次强调希望世界遗产中心、咨询机构与缔约国建立更多的沟通与对话,而主题研究的开展无疑是更专业更有效的手段。让我们共同关注已开展主题研究的最新成果,也共同期待全球或地区范围内丰富世界遗产类型的新主题的出现。

  • 2018-06-28 国际之声

    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边会集锦——可持续旅游、气候变化

    6月26日,UNESCO世界遗产中心和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分别就可持续旅游和气候变化两大与世界遗产息息相关的话题举行了两场主题边会。主题: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World Heritage and Sustainable Tourism时间:2018年6月26日13:10-15:00主办:UNESCO WH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世界遗产中心) Mechtild Rössler女士致辞 会议在世界遗产中心主任Mechtild Rössler女士的致辞中开始,随后由她的同事,世界遗产中心可持续旅游项目负责人Peter Debrine主讲。 Debrine先生在其演讲中首先提到,拥有可持续旅游规划和管理可以让遗产旅游按照遗产管理者的意图来进行塑造。但遗产的管理何其复杂,它需要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需要改变事物时的集体责任,需要发现有效的统筹和管理模式,需要发展共同的价值和责任……因此,为了更好地指导世界遗产地的管理者,使其能积极主动、有预见性地管理世界遗产地的旅游,使越来越多的世界遗产地良性发展,世界遗产中心于2014年发布了《世界遗产可持续旅游工作手册》(World Heritage Sustainable Tourism Toolkit)。目的地管理法(Destination Management Approach) 为了更好地让大家了解该工作手册的使用效果,Debrine先生接下来将话筒移交给来自同济大学的韩锋教授,她以武陵源自然遗产和土司遗址文化遗产为例,简要介绍了该工作手册在中国遗产地游客管理方面的使用情况,也分享了根据中国游客数量巨大的特点做出因地制宜的调整。在场嘉宾纷纷表示,或许未来中国将为全球的世界遗产可持续旅游提出更新更有效的方法。来自南非和芬兰的学者也分别以马罗提-德拉肯斯堡公园和芬兰城堡海上要塞为例介绍了本国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状况。韩锋教授演讲 最后,来自一家德国自然遗产保护咨询机构(BFN)的Barbara Engels女士在其总结中提到,终究需要管理者对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的深入研究,只有了解其价值所在,才能明确如何合理利用,以便通过游客消费获得经济效益,从而实现遗产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主题:世界遗产,文化与实现《巴黎协议》World Heritage, Culture and Achieving the Ambitions of the Paris Agreement时间:2018年6月26日18:10-19:00主办:ICOMOS Working Group on Climate Change and Heritage(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气候变化与遗产工作组) 2015年联合国气候峰会中通过的《巴黎协议》使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主题再次引起各国的关注,而气候变化一直以来也是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影响因素。去年7月在波兰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和12月在印度召开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全体代表大会都强调了“遗产”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会议由ICOMOS气候变化与遗产工作组负责人Andrew Potts先生主持。首先,他向在场观众介绍了该工作组的其他成员,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苏伯民研究员也是工作组的成员之一,并亲临现场参加了该小组的相关活动。Andrew Potts先生主持 接下来,该工作组分别从四个角度阐述了气候变化与世界遗产间的相互影响。首先,由于气候变化对世界遗产带来的损害越来越多,比如因气候变暖导致冰层融化致使苏格兰的海岸遭到严重侵蚀;其次,目前的形势让我们意识到每一处遗产都会面临气候问题,所以需要时刻做好准备以应对不可预见的影响;再次,碳减排和新能源的使用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据相关统计,新建建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要远远大于对古旧建筑的维修,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控制气候变化的同时也是遗产保护的过程,能够达到双赢的效果;最后,各遗产地还需根据自身情况找寻最适宜自己的方法和出路。 无论是可持续旅游还是气候变化,这些曾经看似与遗产无关的主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学科间的不断交流,让今天的我们有幸得以更全面地理解世界遗产。

  • 2018-06-27 国际之声

    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边会集锦——自然、文化、可持续

    2018年6月24日,第42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巴林王国首都麦纳麦开幕。在大会进行正式议程的同时,咨询机构、缔约国、非政府组织等也将举办各种类型的边会(side event),介绍世界遗产各领域的新近发展,组织近年的工作成果等等。边会不仅是正式议程的补充,更是能够体现出世界遗产作为一项事业的发展脉络和趋势,一些新的理念、方法、研究成果,往往首先借助边会进行讨论,最终完善并成为世界遗产事业的重要组成。6月25日,三大咨询机构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CCROM(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举行了三场主题边会。一、主题:世界遗产领导力---关于人、自然、文化的能力建设项目World Heritage Leadership—A capacity building programme on people, nature, culture时间:2018年6月25日13:10-14:00主办:IUCN、ICCROM、ICOMOS、挪威Joseph King先生演讲边会首先由新当选ICCROM总干事的Webber Ndoro致辞。随后,IUCN 世界遗产部主任Tim Badman和ICCROM 遗址部主任Joseph King分别就当前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共同合作的趋势发言。在这一背景下,由IUCN和ICCROM合作建立的“世界遗产领导力”能力建设项目应运而生。负责协调开展“世界遗产领导力”的Eugene Jo对该项目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提到将有四场相关培训班在今年下半年举行,其中包括由UNESCO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WHITRAP-Shanghai)主办的“2018遗产影响评估国际培训班”(10月15日-26日)。挪威气候与环境部官员Ingunn Kvisteroy以该国世界遗产勒罗斯矿业城镇为例,展示了加入“世界遗产领导力”项目后所取得的收获,并呼吁该项目得到更多国家的支持。最后,ICOMOS主席河野俊行表示,唯有咨询机构间的通力合作,自然与文化遗产价值的共同保护才能更好地应对越发艰难的遗产保护形势。二、主题:提高自然与文化联合的认知--能力建设的作用Raising Awareness on Nature-Culture Linkages--Roundtable on the Role of Capacity Building时间:2018年6月25日14:10-15:00主办:IUCN、ICCROM、ICOMOS这一场会议延续上一个边会的部分主题,依旧强调遗产的价值不仅仅是名录上列举的简单标准,而需要以全方位的自然和文化的视角去理解。会议由UNESCO 自然-文化联结项目主席、日本筑波大学教授稻叶信子主持,分享了日本筑波大学举办的“亚太地区遗产保护自然与文化联合”工作坊的成功实践。随后,联合实践(Connecting Practice)项目负责人Leticia Leitao女士介绍了自2013年IUCN和ICOMOS合作以来开展的实践活动,该项目截止目前共分为三个阶段。I期(2013年-2015年)实践中,共选取了俄罗斯的阿尔泰金山、蒙古的阿尔泰山脉岩画群、埃塞俄比亚孔索文化景观和墨西哥的圣卡安生态保护区四处遗产地进行实践。II期(2015-2017年)的实践,在匈牙利的霍尔托巴吉国家公园和南非的马罗提-德拉肯斯堡公园开展。在总结前两期实践的基础上,Leitao女士也展望了将于2018-2020年期间进行的第III期实践。在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的推动下,我国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已经被推荐为第III期实践的遗产地。联合实践项目I期和II期报告(ICOMOS官网可供下载)稻叶信子教授主持筑波大学工作坊成果报告(筑波大学官网可供下载)三、主题:新书发布会: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世界遗产管理的新方向Book Launch:World Herita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New Directions in World Heritage Management时间:2018年6月25日18:10-19:00主办:IUCN、ICCROM、ICOMOS与午间的两场边会不同的是,这场边会的主题已从自然与文化遗产的联合转移至另一对曾经相互矛盾的主体,“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遗产大会上热论的议题,围绕这个议题,学术界也做出了诸多贡献。本场边会的主题便是发布一本关于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的新书。该书由Peter Bille Larsen和William Logan两位教授主笔,收集了18篇相关文章,并以四个章节呈现了自2015年缔约国大会,国际社会全面接受“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后的思考和案例。ICCROM的Joseph King作为主持,再次强调了可持续发展不能简单化约为“经济的可持续”,而是应该包含环境的、社会的、人的可持续。如果说,主会场是一个国家之间唇枪舌剑的舞台,边会更像是一个平和融洽的茶馆。第一天的边会主题所传递出的信号非常鲜明,三大咨询机构均跳出了“遗产”本身,关照自然-文化-人的结合,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关心与遗产息息相关的人的生存与发展。让我们继续关注,继续期待今年后续的边会。《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世界遗产管理的新方向》Joshper King先生总结:要买书哦~

  • 2018-06-14 国际之声

    他山之石——国际文物保护利用理论与实践 学术研讨会通知

    (第二轮)为了积极配合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研究”(批准号为:17@ZH018)的开展,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拟于2018年7月23-24日在北京召开“国际文物保护利用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交流研讨近年来相关重要国际组织、文物保护强国邻国以及与我国文物资源相似国家在遗产认知、保护理念、保护管理、展示利用、研究传播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探讨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与影响要素,探索对我国的启发性及其可借鉴的路径。现将会议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会议主题研讨国际组织及相关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理念及实践的发展形势,总结其发展趋势、特色优势;遴选对我国具有启发性的理念、理论与实践案例,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比较,从中探索可资借鉴的思路和实践的路径。二、会议内容1、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理念、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1)相关国际组织宗旨、理念、战略、实践的发展、背景及趋势。(2)相关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的总体发展趋势及特色亮点。(3)国际范围内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保护利用主题或者实践,如资源调查、研究评估、保护管理、展示利用以及社会推广等项目与案例。2、中国文物保护的国际化历程及其重要实践。3、中国特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理念国际传播路径的思考。4、其他相关论题。三、参会人员和论文要求1、会议已经收到30余位相关专家学者的摘要或者论文。2、已经提交了会议论文摘要的专家请务必于6月30号之前确认能否与会,并提交论文初稿,邮箱:fhgqzhilu@126.com,以便会前汇集成册,会上交流,同时方便组委会根据论文情况选择和安排大会发言代表。3、会后组委会将组织专家进行遴选,争取将专家修订后的优秀论文集结出版。论文应着眼于国际前沿理论和特色实践,主题明确,突出重点,放在特定历史脉络和文化语境下,进行过程梳理,案例解析,理论研讨。论文要求未正式发表,严谨认真,文责自负,包括中英文题目及摘要,注明引用文献和参考资料,字数控制在15000字以内为宜。论文格式要求参照《中国文化遗产》杂志稿件体例。4、会议欢迎有关科研、管理单位和高校师生听取报告或参与讨论。四、会议时间、地点及其他事项1、时间:2018年7月23-24日(周一、二)。2、地点: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九楼报告厅。具体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高原街2号,邮编:100029。五、会务联系人和联系方式赵老师 010-84632221转4302;13661307971。何老师 010-84649755;13621078793。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2018年6月11日

  • 2018-05-04 国际之声

    河野俊行:战争中的世界遗产

    4月30日下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日本九州大学特聘教授河野俊行在浙江大学进行专题讲座。演讲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首先,河野先生穿插案例,介绍了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发展概况,世界遗产公约相关情况以及世界遗产普遍价值。之后提出了具体议题,深入介绍了一些复杂案例,特别是战争情势下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并提出了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1、UNESCO的发展概况,世界遗产公约以及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UNESCO与世界遗产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是联合国旗下的跨国政府间组织。组织建立以来波折不断,其中1984年、1985年美国、英国、新加坡相继以组织无序为由退出。虽然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这些国家相继回归,但随着2011年巴勒斯坦加入,美国依国家法律决定不再向UNESCO缴款。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提出退出UNESCO,这使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一次陷入了危机。UNESCO有4个主要的分支机构:文化、教育、科学与传播。其中文化部门提出了诸多国际公约,其中大部分是关于文化遗产的。文化遗产公约种类很多:如战时、和平时期;还可分为水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形式。UNESCO编订了许多文化遗产条约,其中最著名也最成功的是1972年的《世界遗产公约》。这一公约的诞生契机是埃及阿布辛贝神庙的保护项目。1960年代,由于阿斯旺水坝的建造,严重威胁到了阿布辛贝神庙的安全。UNESCO组织国际专家团队探讨保护方案,并最后决定将建筑主体切成小块,整体抬升这一古迹。这一事例提醒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团体:文化遗产随时可能毁灭,也由此促进了世界文化遗产公约的诞生。世界遗产公约目前包括196个缔约国,包括以下主要组织形式:世界遗产大会缔约国(196 个),世界遗产委员国(21个);三大咨询机构——ICOMOS(非政府组织);ICCOROM(国际间政府组织);IUCN(国际间政府组织)【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世界遗产的申报项目必须有突出普遍价值。世界突出普遍价值主要包涵以下四个要素:①标准(其中文化遗产6条,自然遗产4条;申报对象至少需符合其中一条);②完整性;③真实性;④保护和管理。在判断是否能成为世界遗产,以及成为哪一类遗产时,最重要的就是去理解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比如,日本富士山乍看是自然景观,但富士山在诸多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中出现,体现了它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和其影响力。菲律宾北部梯田则被称为文化景观,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此外有些建筑和景观看似平淡无奇,但由于它们重要的文化意义,仍然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比如东德Dessau的包豪斯学院早期建筑,它以崭新的构造体现了当时教育、新技术融为一体的现代主义精神;另如法属波利尼西亚的一个广场,至今仍然是当地土著民的祭祀场所,当时此地曾经航海事业上兴盛,这里是他们远航前祈福的场所。另外,也有申遗失败的例子:东德Halle地区的弗朗克基金会孤儿院与教育建筑由于部分重建、功能用途改变,且孤儿院的概念有局限性,无法反应普遍价值等原因,最终这一申请未得到通过。2.文化遗产与战争文化遗产与战争的关系有三种类型: 战争前的预防措施 战争中的保护 战争之后的两个议题: Reconstruction (不可移动文物的重建) Resitution(可移动文物的文物返还) 由于战争的爆发是未知的,因此我们需要做好预防措施,尽量减小战争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关于在战争中如何保护文化遗产,1950年以前没有相关的条例,因此1954年UNESCO推出了海牙公约(1954 Hague Convention) ,划定了战争中双方均不可破坏的建筑(含蓝白相间的标志牌),以及制定了文物返还的规定。第三,毁坏后被摧毁的文化遗产是否应重建,重建的条件应当如何设置,一直是非常有争议的话题;此外,战争中被盗走的文化遗产如何寻找和归还给原所有国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法律议题。【重建问题】与战争有关的文化遗产重建问题,主要可分为两种情况。(1)战争中文化遗产被破坏之后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情况。比如波兰的华沙老城,那里的建筑不到60年,意味着需要对它们进行新的价值评价。此外,南斯拉夫的波黑老城中桥的重建所赋予的意义也是独特的,包含着不同宗教团体之间和解的政治背景。众所周知的巴米扬大佛在2001年被摧毁之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日前,阿富汗政府想重建此大佛,但对此提案目前还处在争论之中。(2)战争中被破坏的世界遗产叙利亚的阿勒颇(Aleppo),整个城市被穆斯林极端组织破坏。关于之后是否重建,重建以后可以判断与原来是同一座建筑。如果相同,那什么是世界遗产;如果不同,新建筑的价值在哪里,这是在对待重建问题时必须思考的。面对战争中的文化遗产,如何在恢复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恢复文化遗产?阿勒颇现在百废待兴,为恢复人们生活,必须迅速重修基础设施,这可能导致大家只关注新的建筑。同时,当地居民不想失去该地的世界文化遗产。但是,由于现在城市的重建和遗产的保护分属于联合国旗下不同的机构在开展,背后的政治势力众多,也使得该地区的发展与遗产保护问题变得复杂。【遗产重建主题研究框架的制定】最后,重建问题没有统一标准,每个案例具有特殊性,需要从每个案例中学习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个案研究的难点在于:如果想从案例中吸取经验,就需要更为完整的信息,然而每一个案例的信息量和研究量都巨大,这也提高了提取有效和有针对性信息的难度。所以,现在亟需建立一个研究的基本框架,这有利于进行比较研究,也有利于为相似案例提供参考。在案例研究中,一个文化遗产重建不能看作是一个短期项目,而是要看作一个过程来进行研究。这一研究框架的初版目前已经完成,里面提到了战争中受威胁的文化遗产的5个阶段。也期待能有更多的研究案例来丰富和完善这一研究框架。现场提问:1、阿富汗内战后,有大量文物流失海外,也很幸运的保留了一部分文物。为了让文物得到好的保存,也让世界上更多国家欣赏她们,其中一批正在全世界进行巡展,且2017年来到了北京展览。原计划下一步要赴芝加哥博物馆展览,但是由于芝加哥博物馆取消了展览计划,这些文物面临不得不回到阿富汗国内的命运,可能会遇到非常危险的境地。您如何看待此事?现在这批文物将如何处理?答:我猜测芝加哥博物馆拒绝接受这次展览的原因是政治方面的。ICOMOS去年也遇到了相似的问题,ICOMOS在2017年的科学研讨会上邀请世界各地40位青年学者参加,但由于其中有一名叙利亚研究员,美国Getty基金会撤回了对这次会议的资助。我想这次国际巡展的原因之一是防止这批文化遗产回到阿富汗后再次遭到破坏。我个人的建议是建立文物“难民营”机制,由一个机构暂时(为期至少三年)收藏保管这样的展品,三年后再根据当时的情况作出下一步决定。2、在世界遗产申报的时候,规定一年一国只能申报一个项目。这一申报规则改订为了保持区域间的公平。但我想,区域与国家在历史发展上本来就存在不均衡,这一规则是不是反而会影响申报的客观性和平等性。答:我首先介绍一下,世界遗产的申报政策制定的背景是:1990年代时,世界遗产名录上欧洲和北美的世界遗产过多,而非洲和加勒比地区的数量偏少,所以世界遗产名录必须在地区间寻找一种平衡。我们知道,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和形成,是基于欧洲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偏重于建筑本身。然而文明的见证形式不仅仅是建筑,比如像南部非洲的文明依靠口头传承,这代表着一人去世就失去了所有的记录。考虑到不同地区文明发展模式,很难在世界遗产评定的体系下自然地达到数量上的平衡。当然世界文化遗产的评定体系也是在不断的发展之中的,比如提出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新的概念。现在南部撒哈拉地区的考古工作也在不断进行,也会不断发现新的文化遗产。所以,在制定政策控制不同地区的文化遗产登陆数量之前,UNESCO已经展开很多工作去调查和保护不同的文化形式。另外需要提到的一点是,在196个缔约国中非洲国家有40个,占据20%,我认为这是一股很重要的政治力量,不可忽视,因此需要重视这些国家的申报能力。很多欧洲国家在申报上无节制,这些年的限制规定是:每年只有一个文化遗产和一个自然遗产,但如果是跨国申报,则可以用别的国家的名额,因此等于不受限制。但是,像鼓励跨国申遗这种本是为了发展中国家有更多而设立的规则,实际受益的却是德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从某些角度来说,您所提的这一问题非常正确。不同地区发展模式不同是很自然的事。现在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文化多样性的一种标志,目前大多数申报项目还是主要来自欧洲和北美,出于文化多样性的需要,我们应加快建设发展中国家的申报能力,并控制已经数目较多的国家的申请。3、怎么看待露天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答:我不是博物馆学者,但我对这方面很感兴趣。这一问题的关键,我想是必须处理好本体保护和展示阐释之间的平衡。遗址公园实际上关注的是参观者和遗产之间的关系,我想如何定位这一关系是一个非常有趣又很重要的研究点。在这个研究上,我们需要引入心理学、计算机等学科,进行更多学科的深入研究。一个好的露天博物馆或者遗址公园,应建立在本体保护的基础上,又能向游客充分展示、阐释文化遗产的价值。

  • 2018-04-18 国际之声

    他山之石 ——国际文物保护利用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预通知

    2016年全国文物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的重要指示。这一命题的提出,事关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事关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以及对外传播,引起了相关行业和部门的高度重视。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研究”被立为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批准号为:17@ZH018),责任单位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借鉴国际经验,了解国际文物保护利用领域最新进展,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拟于2018年7月在北京召开“国际文物保护利用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交流研讨近年来相关重要国际组织、文物保护强国、邻国以及与我国文物资源相似国家在遗产认知、保护理念、保护管理、展示利用、研究传播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探讨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与影响要素,探索对我国的启发性及其可借鉴的路径。现就会议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会议主题调研国际组织和域外文物保护理念及实践的发展形势,总结其发展趋势、特色优势;遴选对我国具有启发性的理念、理论与实践案例,进行梳理概括、分析研究,结合实际国情进行比较,从中探索可资借鉴的思路和实践的路径。二、会议内容1、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1)相关国际组织宗旨、理念、战略、实践的发展、背景及趋势。(2)相关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的总体发展趋势及特色亮点。(3)国际范围内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保护利用主题或者实践,如资源调查、研究评估、保护管理、展示利用以及社会推广等项目与案例。2、中国文物保护的国际化历程及其重要实践。3、中国特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理念国际传播路径的思考。4、其他相关论题。三、参会要求1. 参会者需按照会议主题和内容准备论文,请在6月1日前通过电子邮箱报名并同时提交论文摘要(300-500字)、内容提纲(可细至三级目录)。课题组邀请专家评审,择优安排会议专题报告,6月下旬另发正式邀请函。2. 6月30日前提交论文正式文本,以便会前汇集成册,会上交流。3. 会后将编辑出版正式文集。4. 论文应着眼于国际前沿理论和特色实践,主题明确,突出重点,放在特定历史脉络和文化语境下,进行过程梳理,案例解析,理论研讨。文稿需包括正文和中英文题目及摘要,字数控制在15000字以内。论文格式要求符合学术期刊基本要求,做到严谨认真,需注明引用文献和参考资料。文责自负,要求未正式发表过的论文。5.提交论文截止日期:2018年6月30日。请在截止日前提交论文电子版,投稿邮箱:fhgqzhilu@126.com四、会务联系人和联系方式赵老师 010-84632221转4302;13661307971。何老师 010-84649755;13621078793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2018年4月28日

  • 2018-03-15 国际之声

    会议征稿:2018年ICOMOS乡土建筑科学委员会年会将于10月在伊朗召开

    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ICHHTO&ICOMOS-CIAV2018年10月1-3日伊朗,大不里士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乡土建筑科学委员会(ICOMOS-CIAV)和伊朗文化遗产、手工艺及旅游组织(ICHHTO)联合主办的2018年ICOMOS乡土建筑科学委员会年会将于今年10月1-3日在伊朗大不里士召开。今年的主题是: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征稿现已启动,投稿详情请见http://www.icomoschina.org.cn/download.php?class=131摘要截止日期:2018年4月22日英文版CIAV – 2018Cultural Herita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October 1-3, 2018Tabriz, IRANORGANIZED BY:ICHHTOThe Iranian Cultural Heritage, Handicrafts & Tourism OrganizationICOMOS - CIAVThe International Sceintific Committee o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INVITATION:The International Sceintific Committee o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ICOMOS-CIAV) and the Iranian Cultural Heritage, Handicrafts and Tourism Organization (ICHHTO) are pleased to announce that call for paper is now open for CIAV conference 2018 that will take place in Tabirz, IRAN, from 1st to 3rd October 2018, on the theme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stracts should be submitted through this address (ciavtabriz2018@gmail.com) no later than April 22, 2018.The Abstract should include:- Title of paper- Name of the author/authors- Institution- Contact information (email, telephone)- Theme- Keywords- Abstract (maximum of 300 words)All papers must be written in English and presented in English or Persian (with similtanuous translation).MAIN THEME & Sub-themes:The main theme of the conference is “Cultural Heritage and Sustainbale Development”. The following sub-themes shall assist in exploring and challenging of the above main theme:- Theme 1: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s a drive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me 2: Vernacular built heritage of Tabriz, Iran and the Middle East;- Theme 3: Vernacular built heritage and sustainability- Theme 4: Case studiesKEY DATES:- April 22: Abstract submission- May 12: Abstract acceptance- May 22: Registration for presenters- July 30: Submission of full papers- August 30: Submission of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 2018-02-27 国际之声

    会议征稿:考古遗产管理科学委员会2018年年会

    会议征稿:考古遗产管理科学委员会2018年年会 ----发现西西里的Argimusco高地,遗产管理的整体分析10月25-28日意大利,西西里岛, 蒙塔尔巴诺-埃利科纳里今年是欧洲遗产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考古遗产管理科学委员会(ICAHM)2018年的年会将于10月25日-28日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中世纪城堡蒙塔尔巴诺-埃利科纳里举行。此次年会将围绕考古遗产管理的六个方面展开讨论:社区参与、气候变化、遗产与旅游、(遗产)无创检测技术、考古天文学、以及非洲倡议的延续开展。大会现已开放征稿,投稿方式详见:http://www.icomoschina.org.cn/download.php?class=129投稿截止日期:2018年5月1日------------------------英文版 ------------------------Call for Papers2018 ICAHM Annual MeetingDiscover Sicily’s Argimusco – a Holistic Approach to Heritage Management25 – 28 October, Montalbano Elicona, Sicily, ItalyIn the European Year of Cultural Heritage, the ICOMOS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for Archaeological Heritage Management (ICAHM) is happy to announce that the 2018 ICAHM Annual Meeting, will take place in the spectacular Medieval castle of Montalbano Elicona (province of Messina, Sicily, Italy),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Municipality of Montalbano Elicona and under the patronage of ICOMOS Italy.Please find attached the Call for Papers. In 6 themes we will discuss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archaeological heritage management: Community Engagement; Climate Change; Tourism and heritage; Non-Invasive Technologies; Archaeoastronomy; Continuing the Africa Initiative.For more information and to register for the conference please visit our conference website: http://icahm.icomos.org/2018-icahm-annual-meeting-sicily/We hope to welcome you in Montalbano Elicona in October!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 2018-02-27 国际之声

    Call for Papers: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the Conservation, Researc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

    Dates: Oct 10 to 14, 2018Place: Peking Man Site at Zhoukoudian, BeijingDeadline for abstract: May 1, 20182018 is a year to commemorate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discovering Peking Man Site at Zhoukoudian, also a year to commemorate the 65th anniversary of the Zhoukoudian Museum. You are cordially invited to submit research papers for presentation at our conference, which will take place in Beijing from the 10th to the 14th of October 2018. The conference, entitle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the Conservation, Researc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re-Historic Heritage” at Zhoukoudian Site, is jointly organized by the Museum of Peking Man Site at Zhoukoudian, Zhoukoudian International Paleo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Center at the CAS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 ICOMOS China and National Heritage Center of Tsinghua University.I. Themes 1)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interpret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discussion on the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and presentation of pre-historic archaeological sites, museums and World Heritage. 2) Study on anthropogenesis: discussion on research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anthropogenesis, and pre-historic archaeological sites. 3) Pre-historic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digitiz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discussion on digitization, Use of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Virtual Reality (VR), Augmented Reality (AR)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as well as museum exhibition design. 4) Conservation of pre-historic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public engagement, culture-based local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iscussion on how to arouse public enthusiasm and participation in human evolution research and pre-historic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order to align display of pre-historic archaeological sites with culture-based local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licies.II. Keywordspre-historic archaeological sites, World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museum exhibition design, anthropogenesis, use of digitalization, public participation, cultural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heritage sitesIII. Conference Agenda Oct 10, 2018 Registration Oct 11-14, 2018 Sessions and site visits Oct 14, 2018 ClosingIV. Guideline for submissionsWe accept unpublished research papers and posters relevant to the above topics.1. Important Dates May 1: Submission of abstract or poster proposala maximum of 250 words in English May 31: 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of abstract or poster proposal August 1: Submission of full paper or poster for papers: do not exceed 5,000 words in English; for posters: do not exceed 4 boards in A0 size) August 31: 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of papers or postersAll accepted papers will be published in conference proceedings.2. Content and FormatSubmissions should be sent via email attachment in MS Word to zkdgjhy2018@163.com. Abstract should include title, theme, author(s) short bio, email and the abstract; Papers should be compiled in the following order: title theme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author(s) email address abstract keywords full text annotation and referencesPlease use in-text citation or footnotes for references. In-text citation should be placed in parenthesis with author(s), year of publication, and page numbers; footnotes should be placed in the end of each page in the same format without parenthesis. Any entry of bibliography at the end of paper should be in format as: author(s), year of publication, title of book (or paper), publisher (or journal/periodical), and place of publication. References should be sorted in alphabetic order.Costs for one author of each accepted piece of work including meals and accommodation will be afforded by the organizers.

  • 2018-01-08 国际之声

    德里宣言——遗产与民主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9届大会于2017年12月11至15日在印度德里召开,来自世界80个国家的890位遗产专家参加了此次大会。本次大会的最重要成果,是通过了《关于遗产与民主的德里宣言》遗产和民主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关键要素,此宣言正是体现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这一理念的信奉。遗产是根本的权利和责任,是所有文明实现和享有多样性、社会参与、平等和正义这一富有意义和公平的未来的出发点。序言承认遗产是提升生活质量和社会凝聚力、在快速变化的全球背景下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资源;认识到遗产是一项基本的人权;考虑到民主为个人、社会和民族赋予了权利和义务;进一步考虑到相互尊重、多样性、多元性、融合、和平共处的必要性;各个拥有独特遗产的文明在个人信仰实践和多元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权利;认识到遗产在世界许多地区日益遭到退化、消失、灭迹和管理不善所造成的威胁,从而使得个人、群体、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日渐贫乏;意识到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蓄意破坏和武装冲突所造成的进一步威胁;认识到风险应对、减灾和增强复原力的必要性;考虑到人类迁徙和人口增长的现实;尊重不同地理区域的基于以人为核心、文化特异性的模式——这些区域居住着大量不同的群体,他们为当地多元遗产的创造作出了贡献;认识到数字技术和通讯系统目前在遗产管理方面的作用;忆及作为理解和应对基础的现有国际公约、建议书以及其他与遗产相关的文件;强调专业遗产知识和跨学科合作作为政策制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鉴此,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代表其所服务的民众,向联合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其他相关国际机构,向各国各级政府,向教育和研究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特别是向地方的个人和群体以及利益相关者,宣言如下:为人类的共同未来管理遗产资源——价值、重要性和真实性遗产理念的外延已经极大地扩展了,不仅包括古迹、遗址和建筑群,而且包括周边环境,范围更大、更为复杂的区域和景观,以及其非物质的层面。这体现了一种更为多元的模式。遗产属于全民——男人、女人和儿童,当地居民,各个族群,不同信仰的人民,以及少数族群。遗产存在于各个地方——古老的和现代的,乡村的和城市的,既有小型、日常和实用的,也有不朽和杰出的。遗产包括价值体系、信仰、传统和生活方式,以及功能、风俗、仪式和传统知识。遗产表现形式包括相关性、意义、记录、相关场所和相关物体。这是一种更加以人为本的模式。遗产应当根据其重要性加以管理。文化遗产的管理必须考虑完整性和真实性。对不同文化表现形式的相互理解和包容有助于提升人类生活质量和社会凝聚力。这为相互学习、不带偏见的互动以及积极的参与提供了机会,也为加强社会纽带和减少冲突提供了潜力。历史场所的遗产和活力是吸引创意产业、企业、人口和游客的首要来源,也为经济增长和繁荣提供了环境。遗产的依法保护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应当尊重社区与场所之间的联系以及用途的连续性,也应包括发展战略中的遗产保护目标。遗产管理和规划法规需要建立透明的体系,赋予利益相关者以知情权,并对潜在冲突的意见和利益进行评估和平衡。为遗产制定道德准则并发展教育——指导、知情决策和实践应当建立道德准则以指导遗产保护和管理。道德准则的建立应包括对复杂的遗产体系和场所的诠释、改造、干预和延续,应使当地社区参与进来并考虑对特定场所演变做出贡献的历史层次。在知识和物质层面对遗产资源的获取使得人民有能力捍卫遗产。传统知识和专业技能构成了社区的重要资源,有助于增强对价值的理解、场地感和意识。专业化的教育对每个遗产领域都是必要的,不应将其沦为一般性的常规模式。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对各层面遗产教育和培训项目都是至关重要的——无论专业人士还是民间工匠,成人还是儿童。各级政府均有责任识别、评估和记录遗产场所并促进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获取传统知识和资料记录对上述这一方式是具有根本意义的。政府、机构和受益的社区应利用各种不同的传播技术和传播媒介搜集、分享和传播数据。促进包容性的民主社区进程——民选、民治、民享遗产是不可再生资源。遗产常常为相邻国家共享或分布在较大区域,是文化影响在世界范围的体现和融合。社区参与规划、传统知识整合以及针对协同决策的跨文化对话,有助于合理解决方案的制定以及对体现可持续发展四个支柱的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文化认同不应被千篇一律和麻木不仁的规划所危及。对遗产资源的保护和维持应当是发展政策和规划项目的基石,使得遗产保护战略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更大目标中。需要提供具体的指导,以保证当代介入物和谐地融入遗产环境内。保证“活的遗产”的延续性——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自然、文化和人类三者之间的关系密切。文化场所和景观与社区、传统体系和信仰一同构成了“活的遗产”和文化认同。对“活的遗产”的适当保护和管理是可以通过基于社区合作的知识与技能的代际传承得以实现的,并能够通过跨学科知识加以促进的。传统构筑方法和社区结构具有内在的可持续性,这是历史上形成的并得到了历史的考验。历史社区常常是有效利用有限资源,青睐互动和一致性,保证文化延续性。捍卫遗产的责任在不同民族和文明之间延展。旨在抹杀文化认同的蓄意破坏是对基本人权的违背。文化复原对重获尊严至关重要。应当对处于危难的文明、国家和社区给予团结的力量和必要的支持。认可和支持必须给予体现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人们,以保证“活的遗产”的长期存续。保护我们所继承的多元文化的、多种层面的遗产价值并将其传承给后代子孙,是我们的责任。对年轻一代进行培训,使得他们理解并保护我们所继承的“活的和共享的遗产”价值,这将使历史遗留下来的多元遗产得以传承延续。参考文献《联合国宪章》(1945年)《世界人权宣言》(联合国,1948年)《威尼斯宪章——关于古迹遗址保护与修复的国际宪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4年)《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联合国,1966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文莱报告——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联合国,1987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地球高峰会议和21世纪议程》(联合国,1992年)《奈良真实性文件》(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1994年)《我们的创意多样性——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政府间文化政策促进发展会议关于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斯德哥尔摩宣言——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为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50周年的宣言》(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1998年)《法罗公约——文化遗产社会价值框架公约》(欧洲理事会,2005年)《西安宣言——关于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周边环境的保护》(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2005年)《历史城市和可持续城市发展政策——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历史村镇国际委员会瓦莱塔立场文件》(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历史城镇和乡村国际委员会,2010年)《活的遗产》(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2011年)《巴黎宣言——作为发展动力的遗产》(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2011年)《关于历史性城镇景观的建议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1年)《瓦莱塔准则——保护和管理历史城镇和城市区域》(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历史城镇和乡村国际委员会,2011年)《巴拉宪章》(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澳大利亚国家委员会,2013年)《杭州宣言——将文化置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地位》(2013年)《佛罗伦萨宣言——作为人类价值的遗产和景观》(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2014年)《将可持续发展愿景融入世界遗产公约进程的政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改变我们的世界:可持续发展2030年议程》(联合国,2015年)《联合国第三次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新城市议程》(联合国,2016年)《咨询机构“我们共同的尊严”的报告——关于世界遗产以权利为基础的模式》(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7年)封面及配图:igloo

  • 2017-09-15 国际之声

    2017防御工事与军事遗产国际研讨会将于11月在巴西召开

    ICOFORT Rio 2017International Meeting on Fortifications And Military Heritage6 – 8 November 2017Rio de Janeiro, BrazilOn behalf of ICOFORT Brazil we are extending you a cordial invitation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Meeting of Fortifications and Military Heritage – ICOFORT Rio 2017. The event will aim to discuss experiences and academic research in the areas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 memory, conservation and tourist-cultural use of fortifications. Also, a Round Table will take place during the event on theICOFORT Charter on Fortifications and related heritage; guidelines for protection, conservation and interpretation.Persons interested in participating should send their abstractsdirectly to this e-mail addressno later than30 September 2017.Given the short time between this announcement and the event, the final works, which will be part of a publication produced by the Federal University of Rio de Janeiro, could be send after the event, until 31 January 2018.The event is been organized by ICOFORT and the Federal University of Rio de Janeiro with support from ICOMOS Brazil, The Brazilian 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Federal University of Pernambuco, Federal University of Santa Catarina, Federal University of Pará and Federal University of Bahia.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https://www.icofortbrasil.org/english

  • 2017-07-28 国际之声

    第18届ICCROM国际“木材保护技术”专题培训班(ICWCT 2018)将于明年4月启动

    The 18th International Course on Wood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ICWCT 2018)A course on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made of woodThe course is divided in two main parts:On-line distance learning: 9 April – 11 May 2018Workshop in Oslo:4 – 29 June 2018Workshop location:Oslo, Norway (premises of Riksantikvaren – The Directorate for Cultural Heritage)Background and ContentThe ICWCT was initiated as a response to a recommendation at UNESCO’s General Conference in 1980, and has been organized in Norway every second year since 1984. It is directed towards professionals who have been working for some years within the field of wood conservation. The ICWCT covers a wide range of interdisciplinary topics relating to both buildings and objects made of wood.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of wood conservation are given equal consideration. Interesting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constructed in wood will be visited during the course.The course programmeFor the first time, the ICWCT 2018 course programme will be divided into two main components: A 5-week compulsory on-line introductory section where participants will have access to a digital platform from their respective home countries. Allow for at least 5 hours per week of interactive preparatory study with various exercises and papers to be submitted. A 4-week full-time workshop in Oslo. The workshop includes lectures, practical conservation exercises, field studies, museum visits and excursions.The curriculum includes distinct but interconnected units covering aspects of: properties of wood;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cay of wood; principles of conservation, preventive conservation; conservation of objects and painted surfaces, archaeological wood and furniture; conservation of wooden buildings and structures., including wood working tools and machinery. The course will include an onsite practical workshop and a study tour to selected wooden heritage sites in Norway. As a part of the programme, each participant is expected to give a 20-minute presentation from his or her work experience in their own country.ApplicationsPlease fill theICCROM application formand send it together with the documents listed below to the following e-mail:wood2018@iccrom.org. A full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vitae (in English) A one-page report describing a conservation project related to wood for which you are or have been actively involved, and which can be shared with the other participants.For further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course, please contact:Ms. Anne Nyhamar (The Directorate for Cultural Heritage), e-mail:anne.nyhamar@ra.noApplication deadlineApplications should reach ICCROM by30 September 2017to ensure inclusion in our selection process.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http://www.iccrom.org/wood-conservation-technology-icwct-2018/

  • 2017-07-21 国际之声

    “数字文化遗产:未来愿景”主题研讨会将于今年11月在伦敦召开

    digital cultural heritage: FUTURE VISIONS2017 LONDON13-15th November 2017Hosted at UCL’s Bartlett Real Estate Institute, London and supported by the Architecture Theory Criticism History (ATCH) Research Centre at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Conference themeInnovative new data collection and digital visualisation techniques can capture and share historic artefacts, places and practices faster, in greater detail and amongst a wider community than ever before. Creative virtual environments that provide interactive interpretations of place, archives enriched with digital film and audio recordings, histories augmented by crowd-sourced data all have the potential to engage new audiences, engender alternative meanings and enhance current management practices. At a less tangible level, new technologies can also contribute to debates about societal relationships with the historical past, contemporary present and possible futures, as well as drive questions about authenticity, integrity, authorship and the democratisation of heritage.Yet for many, gaps still exist between these evolving technolog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everyday heritage practice. Following the success of a sister conference in Brisbane, Australia in April, this symposium will focus on the emerging disciplines of digit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established practice of heritage management, providing a platform for critical debate between those developing and applying innovative digital technology, and those seeking to integrated best practice into the preservation, presentation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 Confirmed keynote speakers include Professor Sarah Kenderdine (EPFL, Switzerland) and Professor Andong Lu (Nanjing University, China).Call for papersThis symposium is designed to encourage critical debate across a wide range of heritage-related disciplines. We welcome papers from practitioners and academics working in cultural heritage and related fields such as architecture, anthropology, archaeology, geography, media studies, museum studies and tourism. We particularly encourage papers that explore the challenges of digitising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ose that identify issues with digitisation and digital interaction, and those that address the theoretical challenges posed by digital cultural heritage.Submission detailsAbstracts of 300 words should be submitted no later thanMonday 7 August 2017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https://digitalculturalheritageconference.com/about/

  • 2017-04-27 国际之声

    澳大利亚世界遗产地亚瑟港世界文化遗产高级培训班

    一、目的培训班的目的是促进遗产从业人员对澳大利亚文化遗产地基于价值管理方式的认识,以契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委员会2015年《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参加人员将在世界文化遗产亚瑟港进行为期5天的密集式高级讲习学习,充分参与到对这一国际重要文化遗产地进行管理的实践中来,并与来自遗产管理不同领域的专家讲师一起探求新知。通过对澳大利亚、中国以及国际其他案例的学习,参加人员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升自身对文化遗产管理的理解和认知,与国际接轨。参加人员将有机会学习实践技巧,提升对文化遗产管理相关的理论及政治因素的理解。二、参加人员与人数参加人员应是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管理机构的管理者、专业人员和文物行政部门的管理者,具备正处级职务或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有较好的遗产保护基础和管理经验。学员人数限制在15人以内。三、培训班举办地:亚瑟港历史遗址位于塔斯马尼亚州的亚瑟港历史遗址是澳大利亚世界遗产罪犯流放地遗址中11个遗产地之一。亚瑟港是一处较大规模的、复杂的罪犯流放地工业和行政遗产,其广袤的文化和考古景观中含有众多重要建筑物和遗迹。这一遗址有丰富多样的历史,涵盖罪犯流放时期之前及之后,且与当地社区存在较大联系。这是塔斯马尼亚州和澳大利亚旅游业重要的代表性遗址,已获得塔斯马尼亚州及澳大利亚国内多项旅游大奖。最近一些大型项目由于其在遗产管理方面的杰出贡献也得到了较多关注。目前该遗址和其他两个澳大利亚罪犯流放地世界遗产(距亚瑟港不远处的煤矿遗址地和霍巴特瀑布女性工厂,一起由亚瑟港历史遗址管理当局 (PAHSMA)进行管理。学员还将有机会参观这些遗址。亚瑟港和煤矿遗址地也保存有大量自然遗产价值和属性,促进了对这些特殊遗产地的管理,带来了机遇以及挑战。四、课程设置与教师介绍课程将向学员提供遗产地的一些专业特许考察,有的可能是仅在培训班才能享受的学习机会,帮助学员了解遗产保护、管理、旅游及社区等方面的知识。课程负责人由遗产管理专家担任,他们在遗产管理和保护领域有丰富的本土及国际经验。亚瑟港历史遗址管理当局 (PAHSMA)董事会成员将担任课程负责人。课程由Sharon Sullivan教授 (PAHSMA董事会主席) 和Jane Harrington 博士(保护和基础设施主管)召集。预计下述人员将执教:Michael Field (PAHSMA董事会副主席)Stephen Large (PAHSMA首席执行官)Dr David Roe (考古管理人)Lucy Burke-Smith (遗产保护管理人)Dr Jody Steele (遗产项目管理人)文化遗产价值的确认、保护和展示的最佳实践原则和方法论将是课程学习的重点。这将包括与遗产价值评估和保护相关的政策内容及实践,与一些利益相关方直接合作,以了解包括当地社区在内的不同群体是如何与历史遗址进行互动的。高级工作人员将为大家展示其工作内容,与参加人员一起讨论他们每日工作中可能碰到的现代理论及实践问题。培训班还将讨论澳大利亚及国际上有关遗产管理和方法论的案例,为参加人员提供探知管理问题的机会。经过课程学习、现场研讨、展示、旅游、讨论和练习,学员将有机会深入了解亚瑟港相关管理原则、事项及现实状况,作为一个平台对澳大利亚世界遗产整体有一个认识,并参加案例学习,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课程安排第0天(抵达)学员将抵达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霍巴特机场,由亚瑟港工作人员接待并送至亚瑟港。第1天课程正式启动课程负责人、工作人员和学员进行介绍亚瑟港遗产地管理:愿景、责任及实施亚瑟港的法律架构、行政框架及管理结构,包括规划结构实地考察 – 遗产地综合介绍:参加人员将通过下述方式加深对亚瑟港历史遗址的了解,包括游客中心及其运作的介绍,有向导的及专业性的遗产地参观活动、独立探索遗产地的机会等。第2天基于价值的管理纲要,重点关注对遗产价值和利益相关方的确认;分析遗产重要性因素;确认遗产价值保存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及挑战;制定政策方针、程序及实施方案,以确保遗产价值的保存。遗产保存个案研究 –亚瑟港监狱区保护项目。第3天世界遗产概观,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世界遗产公约及操作指南、咨询机构及其角色、遗产提名程序及提名之后的报告、监测和管理事宜。个案讨论: 澳大利亚罪犯流放地遗址以及来自中国的一个案例 (由学员准备)。实地考察: 煤矿遗址地 – 将关注机遇及限制,包括在文化遗产管理时如何保护自然价值。第4天阐释和教育项目 – 在不断变化的交流环境中管理外部压力(例如,游客人数统计、技术、国际内容等)游客服务和旅游 – 实现遗产价值与游客需求之间的平衡详细审查利益相关方相关原则和事项:确认、咨询、管理和挑战与亚瑟港社区利益相关方开展现场会议,提供机会对他们进行采访和互动实地考察: 手工制品和收藏品商店 – 管理及研究机会。第5天详细审查与“管理改变”相关的原则以及管理政策的开发 – 制定遗产地愿景;确定遗址地面临的威胁及机会;确认及分析遗产保护、管理和操作问题;制定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及开展行动课程及问题综述课程结束及欢送宴会第6天 (离开亚瑟港)实地考察 – 霍巴特南部瀑布女性工厂饭店午餐(课程结束)。六、报名及其他: 1. 报名条件:省级文物行政部门、遗产地管理机构、世界遗产相关科研院校和机构的管理者和专业人员,正处级职务或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有较好的遗产保护基础和管理经验,5年以上世界遗产相关工作经验。2. 报名及录取:学员填写报名表,由所在单位和省文物行政部门盖章后交协会秘书处: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高原街甲2号文博大厦1411室邮编:100029电话/传真:010 84639925。邮箱:icomoschina@icomoschina.org.cn联系人:马永红、解立报名截止日期:2017年6月5日星期五。秘书处将汇总报名表并提交协会领导决定学员的录取。录取名单将在协会网站上公布。秘书处将通知录取学员办理相关手续。3. 费用:所有费用由学员负担,其中授课、食宿、现场考察、中英翻译等费用1300澳元,直接汇至澳大利亚亚瑟港管理局账号。4. 签证:学员自行办理签证。协会负责出具相关证明文件辅助学员办理签证。5. 行程:协会秘书处将协调学员赴澳行程。6. 责任:所有责任由学员自负。报名表下载请点击:http://www.icomoschina.org.cn/download.php?class=113

  • 2017-03-27 国际之声

    ICCROM和CCI最新出版两本有关“文化遗产风险管理”工具书

    In today’s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institutions must strive to be accountable, transparent and participatory, spending resources effectively while balancing needs of the community with those of the future.A risk management approach will enable organizations to identify and manage risks to cultural assets, so they can make smarter decisions about their preservation, access and use.By investigating risk management in other fields such as health and finance, and thanks to over a decade of international training and case studies, ICCROM and CCI have developed and refined an innovative methodology now available for free downloadin twocomplementary publications:The ABC Method – A risk management approach to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A Guide to Risk Manage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http://www.iccrom.org/prioritizing-preservation-using-the-risk-management-approach/

  • 2017-03-22 国际之声

    2017ITC“灾难风险管理”主题培训班将于今年8月底在日本举办

    Call for Application for UNESCO Chair Programme on Cultural Heritage and Risk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Training Course (ITC) on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 2017, 12th year1.Dates and PlacesDates of Course:28th August to 16th September, 2017Place: Kyoto, Kobe and Kumano, Japan2. Sub theme of ITC2017Towards Integrated Protection of Immovable and Movable Cultural Heritage from Disasters3.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http://www.r-dmuch.jp/en/project/itc_2017.html4. Application deadline:April 5th (Wednesday), 2017

  • 2017-02-15 国际之声

    关于征求《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国际园林建筑师联合会关于乡村景观作为遗产的原则》草案意见的通知

    各协会会员及相关专家:《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国际园林建筑师联合会关于乡村景观作为遗产的原则》草案现已初成,协会邀请各位会员及专家针对草案文本积极讨论,发表意见和建议,谢谢!截止日期:2017年3月3日(周五)联系方式:请将意见或建议发送至协会邮箱,icomoschina@icomoschina.org.cn草案文本内容如下: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ADCOMSC 2016/5-1-1b版本号:23/09/2016第5-1-1b项议程《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国际园林建筑师联合会关于乡村景观作为遗产的原则》草案:草案文本有待评论,以形成正式理论文本基本原理 在递交至国家委员会和国际科学委员会进行评论之前,先传阅至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科学委员会 达成一致意见,将修订后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国际园林建筑师联合会关于乡村景观作为遗产的原则》草案提交至2017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全体大会,作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正式理论文本。背景 世界乡村景观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园林建筑师联合会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ISCCL)于2012年联合推出的倡议行动,目的是促进国际合作、加强对作为遗产的乡村景观的研究、管理和保护。 该行动旨在允许不同的机构和利益相关方:(1)共享经验和知识;(2)根据当地特色、传统知识和可持续使用状况,强化生产性乡村景观中重要的、延续下来的遗产,详见http://www.worldrurallandscapes.org; 下述决议由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ISCCL)提议,已在第18届全体大会和科学研讨会上审议通过:欢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景观国际科学委员会(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ISCCL)/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园林建筑师联合会)联合推出的世界乡村景观倡议行动,这项全球行动有助于促进对世界乡村景观的保护和管理;强烈鼓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家及国际委员会参与到该行动中来,以形成世界乡村景观保存和管理的指导方针。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2015年全体大会(日本;2015年10月)之后,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ISCCL)花了10个月的时间来制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国际园林建筑师联合会关于乡村景观作为遗产的原则》草案。 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ISCCL)2016年度大会 (巴斯,英国;2016年9月7-9日)批准制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国际园林建筑师联合会关于乡村景观作为遗产的原则》草案,并支持将该原则提交至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全体大会(德里,印度;2017年11月)形成正式理论文本。期望的成果在2017年全体大会上审议通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国际园林建筑师联合会关于乡村景观作为遗产的原则》,成为正式理论文本。草案建议回顾了ADCOMSC 2014/11 5-3关于推进国际科学委员会间的合作以推动世界乡村景观行动的建议,以及18GA 2014/35号决议;已审查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ISCCL)关于乡村景观作为遗产的原则草案;考虑了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ISCCL)在世界乡村景观倡议行动中持续开展的工作;科学委员会: 同意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国际园林建筑师联合会关于乡村景观作为遗产的原则》草案传阅至国家委员会和国际科学委员会,提出评论意见; 同意继续推进该原则,以便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2017年全体大会上审议通过,形成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通用的正式理论文本; 同意将原则草案传阅至其他国际性文化组织和专家处(国际园林建筑师联合会、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等),征求相关意见。附件关于乡村景观作为遗产的原则草案(英语/法语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国际园林建筑师联合会关于乡村景观作为遗产的原则序言乡村景观是人类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持续性文化景观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全世界有各种各样的乡村景观,它们代表了文化和文化传统。乡村景观是生产食物和其他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场地,主要用于农业生产、畜牧业、渔业和水产业、野味食品的养殖和狩猎、食盐等其他资源的提取等。乡村景观既是一种承担多种功能的资源、也是一种文化景观。该文件鼓励人们进行深入思考,在广泛范围内,在国际及地方管理层面,为乡村景观体系的理论准则、文化、环境及可持续转化提供指导。认识到以文化为基础的食品生产及其对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利用具有全球重要性,以及在当代文化、环境、经济、社会及法律背景下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考虑到《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1948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1年)》、《联合国土著人民权利宣言(2007年)》、《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粮食和农业组织,2011年),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尤其是但不限于子目标11.4[1])等国际公约均阐明,所有人类都有权享受充足的、健康的和有安全来源的食物和水;考虑到《古迹遗址保存和修复威尼斯宪章(196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园林建筑师联合会历史公园佛罗伦萨宪章(1981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历史城镇和城市地区保护华盛顿宪章(1987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奈良真实性文件(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03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关于历史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地区周边环境保护的西安宣言(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历史城市景观的建议(2011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关于作为人类价值的遗产与景观的佛罗伦萨宣言(2014年)》等国际文件都与遗产和景观的文化价值相关;考虑到地区及国家层面诸多文件都与乡村景观有关,如《欧洲景观公约(2000年)》、《欧洲乡村遗产监察指南(CEMAT,2003年)》、《欧洲委员会社会文化遗产价值法罗公约(2005年)》、《关于神圣自然遗址和文化景观在生物和文化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的东京宣言(2005年)》、《关于加勒比海文化景观的古巴圣地亚哥宣言(2005年)》、《拉丁美洲景观行动(LALI) (2012)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澳大利亚委员会关于保护具有文化意义地点的宪章(巴拉宪章)(1999-2013年)》、《国际园林建筑师联合会亚太地区景观宪章(2015年)》;考虑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015年),自1992年以来就将乡村景观认定为“延续性文化景观”;考虑到《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园林建筑师联合会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ISCCL)乡村景观米兰宣言(2014年)》认为乡村景观是遗产;考虑到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在其管理体系中识别出第五类受保护景观和海景,并认识到人们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的方式维系了生物-文化多样性特征(包括农业生物多样性以及文化和精神价值等);考虑到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旨在确认和保护引人注目的土地利用体系和景观,这些体系和景观具有遗产价值,具有丰富的全球重要农业生物多样性和知识体系,在社区与其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过程中不断演变发展,存在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和意愿;考虑了其他与乡村景观相关的文件,如《耕地遗产巴埃萨宪章(2012年)》、《匈牙利托卡伊葡萄园文化景观世界遗产主题专家会议的建议(2001年)》以及其他关于将乡村景观作为遗产的主题专家会议;认识到保护乡村景观将为人类社会带来多种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多功能性、支持文化和生态服务,以及保护过程中受到的威胁、风险和挑战日益增加;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国际园林建筑师联合会承诺将扩大双方的合作,通过传播和使用下述原则来提升人们的理解、促进对乡村景观遗产的有效保护、可持续转化、传递和鉴赏,将乡村景观遗产作为人类社会和文化的一部分以及世界范围内一种重要的资源。本文件的原则旨在通过对乡村景观遗产价值的认知、保护和促进,寻求方法解决乡村景观及其相关社区所面临的损失和负面改变。目的是推动在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等方面实现适度平衡。原则I. 乡村景观的定义及其价值A. 定义乡村景观:就本文件而言,乡村景观指经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共同形成的陆地及水生区域,其中产生了食物和/或原材料等可再生自然资源。同时,生活在这些乡村地区的人们和社区还给这些地区赋予了独特的文化意义。乡村景观是动态的、活着的体系,共包括两类地区,一类地区在传统方法、技术、累积的知识、文化习俗等影响下得以产生并进行管理,在另一类地区传统生产方式则得到了改变。乡村景观包括管理良好的地区、已退化或废弃但仍可再次利用或开垦还原的地区,如广阔的乡村空间、半城市化地区、以及建成区域内的小型空间等。乡村景观由地面、亚表土及资源、上空以及水域等构成。乡村景观遗产:指乡村地区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乡村景观遗产的物理特征包括生产性土地、结构形态、水、基础设施、植被、定居点、交通、贸易网等,以及更广阔的物理、文化、与环境间的关系及场景等。乡村景观遗产还包括相关的文化知识、传统、习俗、当地人类社区身份及归属感的表达、过去和现代人们和社区赋予景观的文化价值和含义。乡村景观由技术、科学及实践知识构成,这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关。乡村景观反映了社会结构及功能组织的状况,以及过去和现在景观的形成、使用和变革。乡村景观遗产包括文化、精神和自然属性,这是生物文化多样性得以不断延续的重要因素。乡村景观遗产存在于各种类型的乡村地区,不管是引人注目的还是普通的、传统的还是近期通过现代化活动改造而成的。这些乡村的景观遗产层次不同,类型多样,与不同的历史时期相关,如同羊皮纸一样,再现历史。B.重要性乡村景观历经数千年得以形成,代表了地球人类和环境历史、生活方式及遗产等重要内容。世界许多地区都为当地社区和土著人群提供了食物、可再生自然资源以及福利等。部分景观用于生产和/或收获动植物资源,包括可食用资源等,这反映出在广阔空间内人类与其他物种间的复杂关系。丰富多彩的农业文化、林业、畜牧业、渔业和水产业、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及其他资源活动对未来人类适应全球生活并实行弹性调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部分遗产目录认识到了乡村景观的遗产价值,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作为“持续性文化景观”的全球遗产名录》。区域、国家及地区层面的遗产清单及受保护区域机制可能已识别出这些乡村景观的遗产价值,也可能未能认识到其中的价值。不管何种层次的遗产清单,都旨在帮助人们认识到乡村景观中存在的物质及非物质属性及其价值,这是第一步,也是必要的一步,由此来推动对这些地区的可持续保护,将其相关知识和文化意义传递给下一代。C. 威胁不断增加的人口数量和气候变化导致乡村景观变得非常脆弱,面临灭失和/或遗弃或巨变的风险。乡村景观受到的威胁反映出三种互相关联的变化类型:1. 人口和文化层面(人口增长,城市扩展,开发压力,传统习俗、技艺、当地知识及文化的丧失);2. 结构化层面(全球化、贸易及贸易关系的增长、经济增长或衰退、农业文化实践和技艺的强化、国内牧草地和驯化物种多样性的丧失);3. 环境层面(气候变化、人口和环境退化、如对土壤、植被和空气质量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及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丧失)。D. 挑战遗产在认识、保护和促进乡村景观、生物的文化多样性及其重要价值上都有重要作用。遗产可促进乡村和城市居民、地方社区、政府、工业和组织的联合,推动对动态性质、威胁、危险、以及地区优势和潜力的管理,从而有助于维护乡村景观、增加乡村景观的适应性和弹性。保护乡村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应确保在乡村景观内工作和生活的当地居民保持较好的生活水平和标准。与所有其他遗产一样,乡村遗产也是一种经济资源,应对其加以适当利用,为实现当地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E. 效益乡村景观是未来人类社会和世界环境发展的关键资源:它们提供了食物和原材料;它们代表了经济的、空间的、环境的、社会的、文化的、科学的、技术的以及娱乐的要素(在某些区域)。除了提供食物和原材料外,乡村景观还有助于土地保护(自然、环境、土壤、水文网络),有助于将乡村文化(技艺、环境知识、文化传统等)传递给下一代。如乡村景观与遗产价值充分结合,并提升遗产价值,则能创造独特的经济和旅游效益。在过去几十年里,环境和文化遗产越来越成为国际、跨学科的和学科间研究的对象。社区或当地开展的行动,利益相关方、乡村和城市居民与专家学者之间的合作,都有助于人们将乡村景观视为有价值的共享资源加以保护、认知和强化。许多国际、国内和当地公共行政机构已制定了立法或政策来支持这一概念。F.乡村景观的可持续性随着时间推移,许多乡村体系已被证明具有可持续性和灵活复原性。这些乡村体系有截然不同的多个方面,可为未来乡村活动管理提供参考,为保护和提高生物文化多样性提供支持,并有助于保障人们获得充足、高品质的食物和原材料的权利。由于景观会经历持续的、不可逆的以及在所难免的改造过程,为此,在制定乡村景观政策时,应将重点放在如何管理随时间推移所形成的那些能被人们接受的适度的改变,以及如何保护、尊重和提升遗产价值。II 行动A. 理解乡村景观及其遗产价值1. 认识到所有的乡村景观都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或者被评估为重要价值或者具有一般价值,这些遗产价值多种多样,规模各不相同,并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形状、材质、用途和功能、时间期限、变化等)。2. 记录乡村景观的遗产价值,以此作为有效规划、决策制定和实施管理的基础。3. 形成关于乡村景观物理及文化特征的基础知识:当今乡村景观的现状;乡村景观的历史演变及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表现;景观的历史特征、内在特性及当代社会文化性质;乡村景观体系内不同构成部分之间(天然和人造,物质和非物质)存在的历史联系和现在联系(空间关系、文化、社会、生产关系及功能联系);以及过去和当今所涉及的利益相关方。4. 制定不同层面的乡村景观(世界范围内的、地域内的、国家内的、地方上的)的清单目录。建立清单目录时,应综合利用当地、传统的和科学的知识体系,利用目前存在的、系统化的、可供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使用的方法,以利于在国际层面及地方层面收集并比较有关乡村景观的资料信息。为建立有效的数据库,清单目录应考虑复杂性、人力成本、数据收集和整理时间安排等因素,并吸引专家学者和当地居民共同参与。5. 形成相关知识体系,促进对不同层面(世界范围内的、地域内的、国家内的、地方上的)乡村景观的比较,支持共享研究和合作,促进从地方到国际的合作,促进公共及私人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合作。当地居民应积极参与到集体知识的创建中来。6. 推动不同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大学间展开广泛的、持续的合作,共同推进研究、信息共享、技术支持,在各管理层级合作开展知识创建活动。公众和当地居民也应积极参与。B.保护乡村景观及其遗产价值1. 审查并实施相关立法和政策框架,确保在利用和转化乡村景观时,在应对来自全球的、国内的及当地的威胁和风险时,保持生物文化的可持续性和灵活适应性。2. 制定法律、法规、经济战略、监管方法、信息共享和文化支持等政策方针,并加以实施。由于乡村景观具有较大的复杂性特征,为此必须形成详细的、跨领域的政策,从更广泛的层面考虑文化、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3. 实施保护、修复、创新、适应性转化、维护和长期管理策略。由于乡村景观为延续性景观,开展遗产保护活动时必须努力促进全球管理方法与当地管理方法间的平衡,确保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所有利益相关方和社区都能参与和合作。4. 考虑到乡村景观的遗产价值包括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及空间等不同纬度,因此,对每一乡村景观的价值的良好认知,将有助于未来对遗产转化实现适当和有效的管理。5. 为制定有效的方针政策,需获取当地和其他方面有关景观的知识、了解其优势和缺点,以及潜在的威胁和机会。制定目标,选择适当的工具,形成项目行动计划,明确短期、中期和长期和管理目标。6. 为有效实施既定的方针政策,公众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和意识,能够支持所需的战略方针,并积极参与进来。有必要与其他行动相互补充。公共管理机构应支持积极主动的和自下而上的行动。C. 持续管理乡村景观及其遗产价值1. 考虑到食物和自然资源生产的生态文化权利。应实施有规划的管理方法,认识到景观具有动态特征,是活生生的遗产,并尊重生活在其中的人类和非人类物种。尊重、重视并支持文化多样性以及不同民族采用的各种各样与自然相处的方法。2. 确认乡村景观的关键利益相关方,包括乡村居民、当地社区、土著群体和移民群体等,他们与所生活的地方有紧密的联系和附属性,创造了各种各样的与自然和环境状况相关的知识、历史和当下大事件、当地文化和传统、以及数世纪以来不断试验和实施的科学和技术方案。承认乡村居民高标准高质量的生活将有助于促进乡村活动的开展、维护乡村景观、将乡村实践和文化传递至下一代,源远流长。3. 考虑到在制定作为遗产的乡村景观资源可持续管理战略时,大规模和小规模景观在文化、自然、经济和社会等不同方面之间的关联。4. 考虑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相互联系。乡村景观是全球的大都市城市居民提升生活品质(休闲娱乐、食物的品质和数量、木柴、水和洁净的空气、食品种植等)的重要资源。城市可以为乡村景观出产的产品提供经济机会。应鼓励居住在乡村、城市边缘地区以及城市中的居民积极合作和实践,促进对乡村景观遗产知识的共享并承担管理职责。5. 实现长期可持续(经济,社会,文化,环境) 资源使用与遗产保护、乡村工人短期内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之间的平衡。这是维持和促进乡村景观活动的前提条件。生活品质包括收入、社会赞赏、教育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文化权利的认知等。这需要找到适当的方法和方式,使得社会改变和现代化与遗产价值的保护、利用和交流相一致,与乡村景观遗产的经济增效相一致。6. 支持对乡村景观实施公平治理,包括鼓励当地民众、利益相关方、城市及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景观遗产的管理和监测中来,进行知识传递,肩负相关责任等。这是因为许多乡村景观包括私人、公司和政府等多种所有权形式,为此形成合作式工作关系是有必要的。D. 乡村景观遗产和价值的沟通及传递1. 可通过共享学习、教育、培训和研究活动等合作行动提升对乡村景观遗产价值的认知。制定沟通计划和实践方案,将民间团体、私营组织、公共管理机构等纳入进来,同时还吸引城市及乡村居民参与。2. 提升人们对相关方式方法的认识,促进传统知识和技艺的传播,开展相关案例研究,并推广最佳实践活动。3. 使用各种工具、方法和文化实践活动支持共享学习、培训和研究,如信息共享、教育、现场培训等,吸引当地社区、遗产专家、来自不同学科、学校和大学的专家学者等利益相关方以及媒体的积极参与。注:该文件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园林建筑师联合会文化景观国际科学委员会进行推广(世界乡村景观行动http://www.worldrurallandscapes.org/ )[1] “强化对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防护” (联合国议程 2030年)。

  • 2017-01-20 国际之声

    “20世纪以来军事遗产”国际研讨会将于今年9月在挪威召开

    MILITAGE Norway 2017ICOFOR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litary Heritage from the 20th Century4-7 September 2017Northern NorwayICOFORT,the ICOMOS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Fortifications and Military Heritage, organizes each year a meeting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local committee in the housing country. In 2017 the meeting will take place in Northern Norway, a region with a rich history in fortifications and military heritage especially from World War II occupation, Cold War period and traces of fifty years with military exercises by NATO forces. The theme of the conference MILITAGE 2017 will be «Military Heritage from the 20th Century».Northern Norway is known for dramatic scenery with mountains, fjords and arctic light. While attending the conference the participants will experience the landscape and become aware at the strategic military role this region has played – and still do – in a global perspective.The theme of the conference covers a broad range of topics/areas, including identification of values, conservation issues, management and ownership and challenges in reuse of military objects, case studies and guidelines.ICOFORT invites papers for MILITAGE Norway 2017.The extended deadline for the submission of abstracts is30 January 2017.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visit:http://www.militage2017.icofort.org/#!section=16014691&cat=0

  • 2016-11-25 国际之声

    第三届亚太地区水下文化遗产研讨会将于明年11月在香港召开

    3rd Asia Pacific Conference on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27 November – 2 December 2017Hong KongConference Theme – “The Maritime Cultural Landscapes and Seascapes of Asia-Pacific: Voyaging, Migration, Colonisation, Trade, and Cross-Cultural Contacts”The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APCONF) aims to address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strategies of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in Asia and the countries of the Indian and Pacific Oceans in the 21st Century.To further these aims, the third regional conference in Hong Kong in November 2017 has selected the above theme to explore, in a more holistic approach, the incredible landscape and seascape that has been developed from thousands of years of human colonisation, migration, trade and cross-cultural contact in the region.Sub-theme and Session submission deadline: January 5th, 2017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http://www.apconf.org/call-for/call-for-papers/

  • 2016-11-04 国际之声

    “3D虚拟重建与复杂结构的可视化”主题研讨会将于明年3月在希腊召开

    7th International ISPRS/CIPA Workshop on “3DVirtual Reconstruction and Visualization of Complex Architectures”1-3 March 2017 Nafplio, GreeceAbstract submission deadline: 20 November 2016The 7th ISPRS/CIPA3D-ARCHinternational workshopon“3DVirtual Reconstruction and Visualization of Complex Architectures”will be held in Nafplio (Greece) on 1-3 March 2017. Nafplio is an heritage seaport village in the Peloponnesus peninsula, approx 2hrs south-west of Athens.The 2017 edition will focus on the steps and processes for smart 3D reconstruction, modelling, access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virtual environments from multiple data sources.Topics include: Multi-source data and multi-sensors approaches Low-cost sensors and open-source algorithms for terrestrial 3D modeling Automation in data registration Image matching and 3D reconstruction Point cloud analysis 4D modelling Procedural modeling and BIM Accuracy requi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3D reconstructions Virtual and Augmented Reality applied to the visualiz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complex architectures and heritageThe event will have single-track technical sessions with oral presentations, poster sessions and demos.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http://www.3d-arch.org/

  • 2016-10-21 国际之声

    SHATIS2017国际会议将于明年9月在伊斯坦布尔召开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al Health Assessment of Timber Structures20-22 September 2017Istanbul, TurkeyThe SHATIS’1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al Health Assessment of Timber Structures is a meeting organized every two years by countries with a rich history in timber structures and an advanced industrial and academic background in the wood sector. After 3 successful conferences in Portugal, Italy and Poland, the 4th edition of SHATIS will take place in Istanbul, Turkey in 2017.Abstract deadline: 9 December 2016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http://shatis17.hku.edu.tr/

  • 2016-10-10 国际之声

    “第三届南南合作(SCC) 框架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高级培训及经验分享会”将于本月23日在中国召开

    第三届南南合作(SCC) 框架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高级培训及经验分享会2016年10月23日-11月5日背景全世界有十亿人口都受益于由家庭和社区共同管理的农业系统而得以生存,这是人类共同的遗产。历经多个世纪的发展,一代又一代的农民和牧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各种技术,不断开拓实践,逐步开发出复杂多样且契合当地特征的农业系统,为人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生存保障,并有效地保护了自然资源。其中一些具有重要全球价值的农业系统现在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中国是首创国之一,积极参与由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广、全球环境基金所资助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活动中来。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环境基金所资助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活动得到了中国国家农业部的大力支持,并在其领导下得以开展。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及其他相关研究组织共同参与,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所在地进行了系统研究。自2004年以来,上述组织和机构已形成了了国家行动框架;保护和开发规划;并为项目实施和开发可替代工业提供指导。目标本次高级培训会的目标是培训高层/高级人员 -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国家级重要机构、国家资源管理人员或学者,以便在各自的国家开展、实施和管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此次高级培训会将以数十年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动态保护、农业遗产的科学研究以及世界范围内开展的实践经验等为基础,尤其是中国的相关经验。会议还将邀请已经拥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地并且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科学咨询小组(SAG)会员的国家前来参会,并分享其在确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地并实现动态保护中所取得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培训课程将分为多个模块: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概念框架、背景、标准及程序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实施及操作框架;资源调动和资助机会 农业遗产和可持续发展支柱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 和里约20国峰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愿景及国际开发目标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 影响和事项 通过南南合作学到的经验教训 共享未来发展之路各国参会代表需符合下述标准参会代表必须是: 来自国家政府、国内相关机构、科研院所、研究机构和/或已参加了或将要经常参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 活动的国内民间组织的代表; 小于55岁,拥有农学、环境、农村发展或生物学等专业学习背景 (学历、理学学士学位或更高) ,至少四年在职或实践经验。 流利的英语,尤其是听说方面。 在正式开始培训课程之前,将要求参会人员参加面试、或对其工作经验进行考察、或了解其对下述内容的认知情况:所在国农业及环境发展状况;相关政策、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的法律法规;评估传统的、农业-生态耕作体系的剖面数据;农业生物多样性、作物(含价值被低估的作物)及牲畜的状况及发展趋势;本土知识系统及相关实践的状况及发展趋势;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景观;人与生物圈计划;原住民;保护区;国家公园;以及其他与人们和自然相关的信息。这些是制定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培训课程时所需要的内容。 所有参会人员必须由国家政府提名和批文认证,需要获得组织者的批准,并可公开获取。 参会人员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位于北京的中国国家农业部共同选择确定。成功参会的人员将得到北京中国国家农业部的正式确认。培训费用经任何国家正式提名的一名参会人员的相关差旅、食宿及其他费用均由联合国粮农组织负担。培训会还将邀请观察员参加,但费用必须自行负担。培训期限及场所培训将于2016年10月23日至11月5日在中国举办。同时还将组织参会人员参观中国南部、东部及北部几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所在地和国家重要农业遗产体系(NIAHS) 所在地。完整培训班简介请见:http://www.icomoschina.org.cn/download.php?class=105欲知更多信息请咨询: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秘书处,Email:Giahs-secretariat@fao.org中国---国际合作服务中心 (CICOS),中国北京国家农业部,Email:giahs-cn@agri.gov.cn

  • 2016-09-21 国际之声

    第三届运用科技保护文化遗产国际大会将于明年5月在西班牙召开

    TechnoHeritage 20173rdInternationalCongress Science andTechnology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Cádiz, May 20-23, 2017The conference offers: An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ternational forum for discussions on all aspects of Cultural Heritage A special session focused on H2020 opportunities for Cultural Heritage topics A high-quality scientific programme including new emerging topics in Cultural Heritage such as: nanotechnology, underwater conservation and innovative monitoring techniques Publication of papers in indexed proceedings. In addition, a number of selected papers will be published in a high-quality journal with a high impact factor Reduced registration fee for students. In the case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recognition of an academic ECTS credit An extraordinary venue for the conference. Cadiz, one of the oldest cities in Western Europe which preserve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legacy, together with excellent beaches. A fantastic social programme including a tour of a Sherry Bodega, a Gala Dinner with flamenco show and a guided tour of Cadiz The reduced registration fee includes lunches, the Gala Dinner and two different tours.Abstract submission deadline: 15 November 2016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http://technoheritage2017.uca.es/

  • 2016-08-26 国际之声

    “迁移遗产:移动的物品、故事和家园”主题研讨会将于明年4月在阿根廷召开

    Heritages of Migration: Moving Objects, Stories and HomeNational Museum of ImmigrationBuenos Aires, Argentina6-10 April 2017In their movements between old and new worlds, migrant communities carry with them practices, traditions, objects and stories that are transmitted across new communities and through generations. This conference seeks to explore the layering of global cultures that has been produced by centuries of global migration, and its effect on memory, identity and belonging.Call for Papers Deadline: 14 October 2016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https://heritagesofmigration.wordpress.com/call-for-papers/

  • 2016-08-26 国际之声

    “桥梁:连接地域与文化的遗产”国际会议将于明年7月在英国召开

    Bridges physically and symbolically connect places, communities and cultures; they remind us of division while at the same time providing the means for unification. This conference seeks to explore heritage of bridges –not only as remarkable physical structures connecting places and cultures but also as symbolic and metaphorical markers in the landscape.Call for Papers Deadline: 1 November 2016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https://bridgeconference.wordpress.com/call-for-papers/

  • 2016-08-10 国际之声

    第四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在京举行

    2016年8月8日至9日,由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ICOMOS CIPA)、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清华大学、海淀区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第四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在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行。本届论坛以“重现生机”为主题,邀请了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及相关领域的专家。8月8日上午,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袁驷先生,北京市海淀区宣传部部长陈名杰先生,奥利地驻华公使雷吉娜·菲格尔(Regina Figl)女士,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执行委员、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副司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长陆琼女士,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主席、CHCD主席安德烈亚斯·耶奥戈普洛斯(Andreas Georgopoulos)先生分别为大会致辞。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长陆琼女士致辞随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CHCD荣誉主席古斯塔夫·阿罗兹(Gustavo Araoz)先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城睿现名誉院长、CHCD荣誉主席郭黛姮先生,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先生分别做了主旨报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古斯塔夫·阿罗兹在其主旨报告《文化遗产:全面记录它的所有价值》(Cultural Heritage: Documenting all its Vessels of Value)中提出“对于遗产的保护,我们应该记录留存其所有价值的载体”;并强调“遗产由人民创造,它是属于公众的,我们应该通过数字化和阐释的手段让大众更有机会接触到我们的遗产”。当天下午及8月9日,论坛开设两个分会场,从政策到案例,从理论到实践,从国内到国外深度诠释了数字化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 2016-07-28 国际之声

    伊琳娜•博科娃在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开幕上的致辞

    2016年7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开幕上的致辞:尊敬的土耳其副总理,Numan Kurtulumuş阁下,尊敬的土耳其文化旅游部部长Nabi Avcı阁下,尊敬的大会主席,土耳其外交部文化与海外宣传司司长、大使Lale ülker阁下。尊敬的省长先生,尊敬的伊斯坦布尔市市长先生,尊敬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体大会主席,尊敬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尊敬的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女士们,先生们,首先,我要感谢土耳其总理这段重要的讲话。我仅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我个人的名义,向在上周伊斯坦布尔机场遭遇恐怖袭击的土耳其人民致以最深切的同情和哀悼。今天我们在伊斯坦布尔汇聚一堂,表达了整个国际社会对土耳其人民的有力支持。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样的团结精神,而世界遗产的理念恰恰体现了这样一种精神。我们要向世界传达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我们今天所在的这座城市,是东西方的桥梁,有着悠久而多彩的文明和文化。当我们看到暴力极端分子瞄准人类生命和文化多样性;当我们听到想要分裂社群,操纵文化来制造仇外和恐惧情绪的声音,我们知道这是我们要宣告的一个重要信息。我们必须站在一起,为团结、为人类成为一个统一战线。这是世界遗产的精神,人类的积极愿景,既拥有其多样性,也被普世价值联系在一起。女士们,先生们,我们现在面临的危机不仅仅是在世界遗产名录上增加新的项目,而是重申人类价值和权利;是治愈受伤的记忆,利用遗产来重获信心,恢复活力和展望未来;是调动遗产作为一种创造、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力量。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核心贡献。世界遗产体现了一个革命的理念,一个人文的理念,即所有文化和信仰的人都能团结在一起的突出普遍价值。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世界遗产被破坏,都是对我们所有人的伤害和减损,即使它来自另一个地区,另一个时代,另一种文化,另一种宗教。这一点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同属一个家庭。暴力极端分子试图摧毁文化,也是因为他们知道文化有着将人类聚集在一起的力量。世界遗产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真理。并不存在一种“纯粹的文化”---从丝绸之路到印加古道,在无数世界遗产的墙壁上,街道上,人们看到文化是如何相互地影响,如何不可逆转地交织。这里,伊斯坦布尔,就是其中的一处。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汇聚地之一,是沟通亚欧的桥梁,是世界多种宗教信仰聚集的地方。伴随着对于不同文化的包容,这里的遗产突出了不同文明的相互影响。全世界,还有许多其他类似的例子,展示着承载多种文化的、具有普世价值的城市和景观。因此,女士们,先生们,我们可以做出一个选择。我们可以尝试忽略这些相互影响,让遗产陷入归属于谁、哪种文化的无休止的纷争。或者我们可以做出另一个选择。因为世界的多样性本就没有矛盾,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佛教的遗产之间没有矛盾。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城市中的一些考古发现,同样清晰的映射着延巴克图手稿中的智慧。所有的文化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尊严。每一种文化都揭示了一部分作为人类的本质。每一种文化都呼吁我们为遗产而团结,共同保护它们。去年五月,在世界人道主义峰会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站在同一个讲台上,发表了讲话,他说:我们同是人类,需要承担共同的责任。我相信我们有着保护人类遗产的共同目标,用伟大的土耳其诗人尤努斯-埃姆雷的诗文来结束:仇恨是我唯一的敌人,我对何事都不怀怨恨,于我,整个世界是一体。女士们,先生们,在世界遗产大会开幕之际,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马里到也门,从叙利亚到伊拉克,遗产遭到破坏,文化多样性遭到攻击----这是针对生命、历史遗迹、学校、记者、有着博学和自由思想的机构的战争罪行,是文化清洗的阴谋。在帕尔米拉、阿勒颇、摩苏尔、哈特拉、阿舒尔、尼姆鲁德,遗产都遭到了破坏,掠夺或被滥用于军事目的。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气势上,我们都要强硬地回应。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责任与义务。在此,即便带着愤怒,我也要表示:我们将不再屈从,要和所有与其斗争的人站在一起。我要向所有保护遗产的英雄致敬,向那些非政府组织、民众、专家致敬,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拯救我们共同的记忆。考古学家哈立德-阿萨德在帕尔米拉古城废墟中被谋杀。我们要重申人类并非只是血肉之躯----我们也传递价值,而这些价值正是通过遗产来诠释的。我们要有极强的信心。全世界,各国政府都在采取行动来制止非法贩运文化财产。联合国安理会已经将这类文化问题提升至安全问题的层面。几周后,国际刑事法庭将会历史性地开启对破坏马里古墓嫌疑犯的审理程序,向世人释放了一个坚决抵制不制裁的强有力信号。今年六月,200多位叙利亚遗产专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人员相聚柏林,展示了遗产对不同文化的凝聚力。在此我想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部长以及世界遗产委员会前任主席,玛利亚-波姆女士表示真挚的感谢。这是为了遗产而联合的精神,这一精神的回声响彻世界,重新调动起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对和平的信仰。随着《世界遗产公约》的发展,我们承担的责任也在增加。每个人都应对他人负责,遵守《公约》的章程、条文和精神。没有任何人强迫一个国家将一个遗产地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申报是自由的,而每一个新的世界遗产列入,我们都在刷新卓越的标准、提高要求,增强责任。这是获得认可和信任要付出的代价。在这里,我们是良知的捍卫者,去帮助每一个人超越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种族,来强化整个人类社会的普世精神。再次感谢,祝大家工作顺利。原文:Your excellency Mr.NumanKurtulumas, Deputy Prime Minister of Turkey,Excellency Mr. NabiAvci, Minister of Culture and Tourism,Excellency Ambassador Ms.LaleÜlker, Chairpers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Mr. Governor, Mr. Mayor of Istanbul,Mr. President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UNESCO,Mr. Chairperson of the Executive Board,Distinguished Members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Excellencies, Ladies and Gentlemen,First and foremost, let me express my gratitude to the Prime Minister of Turkey for this important message. And to express on behalf of UNESCO and in my own name, my deepest sympathy and condolences after the horrendous terrorist attack against the people of Turkey at Istanbul airport last week.The presence today in Istanbul, of the entir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s a strong symbol of support to the people of Turkey.We need this spirit of unity more than ever and the idea of World Heritage embodies this spirit.And the fact that we are here, in the city, which is a bridge between East and West, with layers of culture of civi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message to share with the world.It is an important message to share with the world when we see violent extremists target human lives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t is an important message to the world when we hear voices seeking to divide communities, manipulating culture to feel xenophobia and fear.We must stand together for unity, for humanity as a single community.This is the spirit of world heritage, a positive vision of humanity, in all its diversity, bound by shared universal values.What is at stake, ladies and gentlemen, here is more than adding new sites on the list.It is about reaffirming human values and human rights. It is about healing wounded memories, harnessing heritage to regain confidence, to recover and to look into the future. It is about mobilizing heritage as a force for creativity,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is was at the heart of UNESCO’s contribution to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orld heritage embodies a revolutionary idea, highly humanistic – the idea people of all cultures and faith can unite around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When a World Heritage site is destroyed anywhere in the world, we all suffer, we all are diminished, even if it is from another region, another period, another culture, another religion.This makes us realize we all belong to the same family – and it is precisely this idea violent extremists seek to destroy, because they know the power of culture to bring people together.World heritage sites tell us a simple truth.There is no “pure culture” -- in the walls and the streets of hundreds of World Heritage sites, from the Silk Roads to the Qhapac Nan, people see how cultures influence each other, how they are irreversibly intertwined.And the city of Istanbul is one of them, and surely one of the world’s greatest meeting places, a bridge between Europe and Asia, host to world religions, a city where heritage highlights how the different layers of civilizations interact, in a resounding call for tolerance. And there are many other examples, around the world, of universal cities and universal landscapes.So ladies and gentlemen, we have a choice to make.We can try to ignore these interactions, distort our heritage in endless disputes about what belongs to whom, to this culture or to another.Or we make another choice, because there are no contradictions in the diversity of the world, there is no contradiction between Jewish and Muslim and Christian and Buddhist heritage, there are discoveries made in Italian cities in the Renaissance that mirror the wisdom held in the Manuscripts of Timbuktu.All cultures are equal in rights and dignity. Each one reveals something about who we are as human beings. Each calls on us to unite for heritage, to protect it together.Last May, from the same podium, the United Nations Secretary-General, Mr. Ban Ki-moon, addressed the World Humanitarian Summit and said: We are one humanity, with a shared responsibility. (How true there words are)I believe our goal in protecting humanity’s heritage is the same, in the words of the great Turkish poet YunusEmre:Hate is my only enemyI harbour a grudge against none To me the whole world is oneMesdames et messieurs,Au moment ouvrir ce comité, chacun mesure l’ampleur des enjeux auxquels nous faisons en face.Du Mali au Yémen, en Syrie et en Iraq, le patrimoine est attaqué, la diversité culturelle est attaquée, c’est un crime de guerre et une arme de guerre, stratégie de nettoyage culturel, qui vise à la fois les vies humaines, les repères historiques, les écoles, les journalistes, les institutions du savoir et de la libre pensée.A Palmyre, Alep, Mossoul, Hatra, Ashur, Nimrud, le patrimoine a été détruit, pillé, ou utilisé à des fins militaires.Notre réponse doit être forte sur le terrain, et forte sur le plan moral.Tel est le mandat et la mission de l’UNESCO.Devant vous, je vous dire que malgré la colère, nous ne résinons pas, et nous somme au coté de tous qui lutte.je vous rendre dommage à tous ces rends des patrimoines, les ONG, les citoyennes, les experts qui risquent parfois leurs vies ajd, pour sauver notre mémoire commune.Les archéologues comme Khaled Al Assad, assassiné dans les ruines de Palmyre, nous rappellent que les êtres humains ne sont pas faits seulement de chair et de sang -- nous vivons aussi de valeurs à transmettre, et ces valeurs passent par le patrimoine.Nous devons être à l’hauteur de notre courage, par tout dans le monde, les Etats se mobilisent pour rayé de illicite des biens culturels, le conseil de sécurité de la NU s’est saisie ces enjeux culturels comme enjeux de sécurité.Dans quelques semaines, la Cour pénale internationale va ouvrir le procès historique dun individu suspecté de destruction des mausolées du Mali, et c’est un signal fort contre l’impunité.Au mois de juin plus de 200 experts du patrimoine syrien étaient réunis à Berlin avec l’UNESCO – montrant la force du patrimoine à rassembler au-delà des différences, et je voudrais remercier la République fédérale dAllemagne et la Ministre professeur Maria Böhmer, ancienne Présidente du Comité du patrimoine mondial.Tel est lesprit de la campagne unis pour le patrimoine et son écho à travers le monde prouve combien le patrimoine peut mobiliser les consciences pour la paix, surtout auprès des jeunes.Plus la Convention grandit, plus notre responsabilité est grande.Responsabilité de chacun envers les autres, de respecter les règles, les textes et l’esprit de la Convention.Personne n’oblige un Etat à inscrire un site au patrimoine mondial – et c’est librement, qu’à chaque nouvelle inscription, nous élevons le niveau d’excellence, d’exigence, de responsabilité.C’est le prix de la reconnaissance, et de la crédibilité.Dans cette enceinte, nous sommes les gardiens de cette conscience, qui aide chacun à s’élever au-dessus de l’histoire de son pays, de sa culture, de son origine, pour renforcer ensemble la trame universelle de notre humanité commune.Je vous remercie. Je vous souhait un très bon travail.

  • 2016-07-13 国际之声

    世界遗产保护伊斯坦布尔宣言

    2016年7月11日上午,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了《世界遗产保护伊斯坦布尔宣言》,全文翻译如下:《世界遗产保护伊斯坦布尔宣言》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0届大会伊斯坦布尔,2016年7月11日我们,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成员们,今日于第40届大会之际在伊斯坦布尔集会,发表宣言如下:完全认识到文化和自然遗产对人类价值、认同和记忆以及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至关重要性;以充分的决心利用文化遗产作为对话和相互理解的力量,本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的精神,促进对共同历史的认同感和人类理性与道德的团结一致,以此作为和平的长久基石;牢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赋予该组织的任务,即确保对世界的文献书籍、艺术作品和历史与科学遗迹的保护;深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现行法规典章;忆及联合国安理会和大会的相关决议,特别是联合国安理会第2199号决议(2015年)和2253号决议;欢迎《可持续发展2030年议程》中与文化相关的内容,其中认可并强调了文化和文化多样性对于和平与包容的社会以及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重申2015年《文化遗产波恩宣言》所做出的承诺,以加强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际保护;欢迎2016年《恩戈罗恩戈罗宣言——保卫非洲的世界遗产,助力可持续发展》;表达对文化遗产的破坏行径——特别是日益增长的蓄意破坏——的严重关切;强调文化多样性是至关重要的,有助于促进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因此必须加以尊重、赞美和保护;深忧于日益增长的文物盗掘、劫掠和非法贩运,其对世界遗产造成了严重威胁;还认识到有关因素对遗产的负面影响,如气候变化、环境灾害和日益增长的社会和经济压力;重申我们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发起的“为遗产而联合起来——全球联盟运动”的承诺;同时认识到阻碍《公约》正当实施的日益增长的限制条件,如缺乏资金和人力资源,这已威胁到世界遗产基金的可持续性;***邀请所有成员国以坚决的方式考虑创新和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更好地应对遗产保护不断发展的需求;大力鼓励所有成员国以预算和预算外方式贡献资金,以确保全面而良好地实施《公约》,不再继续拖延;提醒所有成员国认识到各自的义务,即在国家和国际层面捍卫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并为这一方向而采取一切必要和适当的立法措施;呼吁成员国将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纳入各自决策过程和安全战略;呼吁建立一个相关和重要的国际援助机制,提供更为一致的技能和资源分享途径,因为深化国际合作乃是《公约》的核心;呼吁成员国采取由针对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和修复的果断行为所支持的积极政策,特别是针对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地;邀请成员国深思如何更好地促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个文化公约之间的协同一致,以及如何推进目前的合作以提升各个生物多样性公约之间的协同一致;一致承诺促进和实施本宣言的目标。 2016年7月12日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

  • 2016-07-11 国际之声

    第4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开幕

    2016年7月10日当地时间18:30,第4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土耳其副总理Numan Kurtulmu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Irina Bokova、土耳其文化旅游部部长Nabi Avc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主席Stanley Mutumba Simataa以及本届会议的大会主席土耳其外交部文化与海外宣传司司长、大使LaleÜlker分别致辞。开幕式致辞中普遍强调了在今年反恐形势空前严峻的土耳其召开此次大会,不仅反映出该国的反恐决心,也反映出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反对恐怖主义,保护人类共同的价值、权力以及和平的决心。共有近800人参加了开幕式。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刘曙光率领中国文化遗产代表团参加了开幕式,并与本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LaleÜlker大使、ICOMOS、ICCROM、以及其它国际组织和缔约国代表进行了友好交流。此次会议将审议27项世界遗产申报项目。我国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和湖北神农架由ICOMOS和IUCN分别推荐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会还将审议50项濒危世界遗产和104项其它世界遗产的保护状况报告,包括我国的武当山古建筑群、曲阜孔庙、孔府和孔林、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大运河和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此次大会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对《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第61段和68段的修改内容进行审议。如审议通过,自2018年开始每个国家每年只限申报一项世界遗产,每年审议的世界遗产申报项目总数将从现在的45项减少至25项,从制度上促进实现从重申报到重保护管理的转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处

  • 2016-07-08 国际之声

    “数字文化遗产的愿景”主题研讨会将于明年4月在布里斯班召开

    Innovative new data collection and digital visualisations captures historic artefacts, places and practices faster, in greater detail and shared amongst a wider community than ever before. Creative virtual environments that provide interactive interpretations of place, archives enriched with digital film and audio recordings, histories augmented by crowdsourced data all have the potential to engage new audiences, engender alternative meanings and enhance current management practice. At a less tangible level, new technologies can contribute to debates about societal relationships with the historical past, contemporary present and possible futures, as well as drive questions about authenticity, integrity, authorship and the democratisation of heritage.Yet for many, a gap still exists between these evolving technolog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everyday heritage practice. This conference will focus on the emerging disciplines of digit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established practice of heritage management, providing a platform for critical debate between those developing and applying innovative digital technology, and those seeking to integrated best practice into the preservation, presentation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Call for paperAbstracts of no more than 300 words should be submittedvia the online form by 25 July 2016.For more information, download the digital cultural heritage – call for papers.

  • 2016-07-01 国际之声

    葡萄牙ICOMOS与里斯本大学共同举办的“跨文化遗产保护”主题研讨会将于明年7月召开

    The ARTIS – Institute of History of Art, School of Arts and Humanitiesof the University of Lisbonand the ICOMOS Portugalare pleased to invite all the researchers, specialists and other stakeholders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safeguardingofarchitecturalheritage created in the meeting of cultur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Preserving transcultural heritage: your way or my way?, which will take place inLisbon, between05 and 08 July 2017.Paper and posterproposals are welcome until31 August2016. Please submit your paper or poster by sending theproposal to the email congress.artis@letras.ulisboa.pt(see thesubmission guidelinesbelow).The proposals will be selected by the session organisers and theScientific Committeeon the basis of the following criteria: relevance, innovation, scientific quality andthemeof the session. On 15 Septemberproposerswill be notified regarding acceptance of theirpaper or posterand will receive further instructions.The organisation encourages multidisciplinary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the safeguarding of transcultural heritage (architecture, urbanism, archaeology, landscapes and decorative arts in built heritage).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https://congressartis.wordpress.com/papers/

  • 2016-06-01 国际之声

    《世界遗产与年轻人》

    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为大家整理的《世界遗产与年轻人》 The World Heritage in Young Hands Kit is based on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seeking to involve teachers across curricula in raising awareness of young people of the importance of World Heritage. The World Heritage in Young Hands Kitstrives to incorporate World Heritage into the curriculum as a way of delivering core subjects and transverse themes in the classroom as well as through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The World Heritage in Young Hands Kitfocuses on creative and participatory methods of teaching, involving students in research, in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data, in role-playing and simulation exercis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in taking part in well-planned field trips.工具书自1998年起,共发布37种语言的版本。下载链接请点击这里:http://whc.unesco.org/en/educationkit/#downloadkit

  • 2016-05-27 国际之声

    ICCROM遗产影响评估课程将于10月下旬在菲律宾维甘古城开班

    Dates:17‐28 October 2016Venue: Vigan, Philippine.Organizers World Heritage Institute of Training and Research for the Asia and the Pacific Region under the auspices of UNESCO, Shanghai Centre (WHITRAP, Shanghai)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the Pre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ICCROM)Host The City Government of ViganPartners Tongji University, China Shanghai Tongji Urba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ChinaApplication Deadline: 1 June 2016BackgroundIn recent years th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has examined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State of Conservation Reports related to threats from various types of large‐scale development activities to the World Heritage properties. These activities include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new buildings, urban renewal and changes to the land use, some of which are insensitive or inappropriate. The Committee has also examined threats from excessive or inappropriate tourism. Many of these activities have had the potential to impact adversely on the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OUV), including integrity and authenticity of the properties inscribed o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In order to evaluate satisfactorily the potential impacts, the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has suggested the State Parties concerned to conduct Heritage Impact Assessments. Impact assessment has been a tool used in evaluating impacts by other sectors widely and the time has come to adapt it to suit heritage sector.Meeting the demand of the Committee in particular, and considering the growing need for the practitioners in the heritage sector to be equipped with knowledge and skills on Heritage Impact Assessments, WHITRAP together with ICCROM initiated a training workshop in 2012 which was repeated in 2014. Since then, we have trained 30 professional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his announcement is for the third course to be held in 2016 on the same theme.Objectives To provide participants with the knowledge on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for World Heritage Sites To discuss reporting and monitoring requirements under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including State of Conservation report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to State Parties. To provide the current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using Heritage Impact Assessments as a tool for evaluating impacts from various factors affecting heritage in general, and World Heritage sites in particular. To provide understanding of the knowledge (such as the legal frameworks) to initiate/improve Heritage Impact Assessments in respective countries of the participants. To promote the exchange of experiences and information among participants and the institutions.ApplicationPlease fill the application form and send it together with the following materials by e-mail or post to the contact address below: A latest and completed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vitae; A 500 – 750 words report which includes the descriptions of the property/ World Heritage Site and an indication of potential development/tourism/infrastructure activities that in your view could threaten the values/OUV of the site. Alternatively, you can present a 500‐750 word report on your experience of conducting/participating in an impact assessment study.Application Deadline: 1 June 2016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http://www.iccrom.org/heritage-impact-assessments/

  • 2016-05-09 国际之声

    第26届CIPA国际会议将于明年8月在渥太华召开

    Recording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 places and landscapes is a cornerstone of preventive maintenance, monitoring and conservation. The information produced by such work guides decision-making by property owners, site managers, public officials, and conservators. Rigorous documentation may also serve a broader purpose: over time, it becomes the primary means by which scholars and the public apprehend a site that has since changed radically or disappeared.With this in mind, CIPA was founded in 1968 jointly with ISPRS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to facilitate the transfer of technology from the measurement sciences into the heritage documentation and recording disciplines. CIPA’s mission is to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for the recording, documentatio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for all aspects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 support and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ized tools and techniques in support of these activities.They are pleased to invite you to participate in CIPA2017, the 26th biennial symposium, being held from August 28 to September 1, 2017, in Ottawa, Canada. CIPA2017 will focus on Digital Workflows for Conservation.Important dates: 1 December 2015 – 1st call for papers 1 March 2016 – 2nd call for papers 1 June 2016 – 3rd call for papers 1 September 2016 – 4th call for papers 1 January 2017 – final call for papers 1 February 2017 – deadline to submit abstracts Mar 31, 2017: 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of abstracts April 30, 2017: Deadline to upload full papers May 15, 2017: 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of reviewed papers June 15, 2017: Deadline to upload non-reviewed papers and posters July 12, 2017: Deadline for submission of corrected papers July 12, 2017: Deadline to upload non-reviewed papers and posters Symposium: August 28 – September 1, 2017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http://cipaottawa.org/

  • 2016-04-29 国际之声

    ICCROM保护科学论坛---2015论文集现已出版

    ICCROM is pleased to announce the publication of the position papers arising from the findings of the ICCROM Forum 2013 on Conservation Science. The Forum was a notable initiative of ICCROM and 15 other leading heritage institutions from around the world. This publication is produc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IIC as a special supplementary issue of Studies in Conservation.ICCROM’s Director-General, Dr. Stefano De Caro, has made the following comments on this occasion: “The position papers contained within this volume are reflections which build upon the vivid and diverse discussions of the ICCROM Forum 2013 on Conservation Science. The Forum has been a breakthrough in refocusing ICCROM’s mandate in this field and in strengthening our collaboration with major scientific and conservation institutions worldwide. The scope was ambitious, looking towards a reform of the heritage science field to meet the emerging needs of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through them, societal need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promoting openness, and accountability.ICCROM is pleased to join efforts with IIC to publish this special supplement to Studies in Conservation, which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collaboration between our two organisations. The Forum was a venue for critical reflection engaging more than 80 heritage professionals from a wide spectrum of disciplines, responsibilities and cultures within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ICCROM is grateful to all those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seminal event. We hope that the ideas and aspirations which evolved from those days and are captured in this publication will lead to lasting positive change within our field.”Download the full Studies in Conservation supplement

  • 2016-04-29 国际之声

    “关于预防考古学中考古价值的思考”主题研讨会将于10月底在斯洛文尼亚召开

    (Re)thinking archaeological potential in preventive archaeology28 – 29 October 2016Ljubljana, SloveniaCall for papers – abstract deadline: 30 June 2016

  • 2016-04-19 国际之声

    “考古遗址与遗迹的研究、分析与保存”主题培训班将于8月底在奈良召开

    Dates: 30 August – 29 September 2016Place: Nara, JapanOrganizers Agency for Cultural Affairs, Japan (Bunkacho) Asia-Pacific Cultural Centre for UNESCO (ACCU) ICCROM National Institutes for Cultural Heritage, Japan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Cultural Properties [Tokyo and Nara]In cooperation with: Japan Consortium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Cultural Heritag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Japan Japanese National Commission for UNESCO Nara Prefectural Government Nara Municipal GovernmentBackgroundIn the Asia and the Pacific region there are various forms of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are of great value from a global point of view. In order to safeguard this important cultural heritage for future generations, it is necessary to train heritage professionals for proper investigation, analysis and preservation. ACCU Nara Office, in partnership with ICCROM and Bunkacho, has been organizing training courses since 2000 on this topic with a view to building the capacities of professionals who have been involved in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n the region. This training course aims to provide participants with the latest knowledge and technologies in the fields of investigation, preservation,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remains.ObjectivesThe objectives of the training course are:to provide participants with a knowledge of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ologies for protec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remains;to provide participants with knowledge and skills-based techniques for the recording and analysis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remains;to provide participants with knowledge and skills-based techniques for the preservation, management and utilisa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remains;to provide participants with an opportunity to establish networks with colleagues from the region and share their experiences.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http://www.iccrom.org/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in-the-asia-pacific-region-3/Application deadline: 10 June 2016

  • 2016-04-08 国际之声

    第十二届建筑修复与复原国际会议将于10月在葡萄牙召开

    Structural engineering experts in strengthening and repair of structures need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over a set of issues: the materials used (masonry, adobe, timber, steel, concrete and others); the ge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structures; the available surveying techniques for determining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s; the behaviour of the structural elements and the types of validated strengthening and repair techniques available for the different types of constructions.The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xpertise, over the last years, have revealed a substantial appeal from the intervenients and their role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d the appearance of new materials and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Recent construction market forecasts show a considerable growth in the investment on the strengthening and repair activity (EuroConstruct Statistics).CINPAR 2016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san opportunity for the participants to acquire knowledge on new materials, techniques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ies, and to exchange personal experiences on strengthening and repair of structures.Deadline for abstract submission: April 30, 2016For additional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the conference website at: www.fe.up.pt/cinpar

  • 2016-04-01 国际之声

    2016WHW国际会议将于7月在土耳其召开

    Call for Papers 2016In conjunction with this years meeting of th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and in partnership with our network of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World Heritage Watch is organizing an International NGO ConferenceCivil Socie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World Heritage 8-9 July 2016 at the Crowne Plaza Hotel in Istanbul, TurkeyWith the Call for Papers, World Heritage Watch is taking a first step towards our annual conference which will be held under the them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re specifically, we will try to elaborate a list of indicators for the sustainability of protection as well as the sustainability of development at World Heritage sites, and the results shall be introduced into the international processes which will decide on the official indicators for the 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For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http://www.world-heritage-watch.org/index.php/en/Full papers due 1 May 2016.

  • 2016-04-01 国际之声

    “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中自然与文化的结合”主题研讨会将于9月在筑波大学召开

    Workshop Call for ApplicationsCapacity Building Workshop on Nature-Culture Linkages in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CBWNCL)Dates: 18 – 30 September 2016Place: University of Tsukuba, JapanOrganized by the World Heritage Studies and the Certificate Programme on Nature Conservation (CPNC) at the University of Tsukuba, in cooperation with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IUCN, ICCROM and ICOMOS.The CBWNCLThe purpose of the Capacity Building Workshops on Nature-Culture Linkages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CBWNCL) is to contribute to the World Heritage Capacity Building Programme led by ICCROM and IUCN, in consultation with ICOMOS and th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in developing new approaches towards integrated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These workshops will explore nature-culture linkages with focus o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Region.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http://www.conservation.tsukuba.ac.jp/jol6cfxdw-15/Application deadline: 29th April 2016

  • 2016-03-18 国际之声

    第二届艺术与考古国际会议将于12月在耶路撒冷召开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 & Archaeology 2016Art and Archaeology Strengthened by Measurement TechniquesDecember 11-14, 2016, Jerusalem, Israel The organizerinvites you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Art&Archaeology2016,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o be held in Jerusalem, December 2016. It follows our successful Jerusalem Conference ART2008.The main objective of Art&Archaeology2016 is to advance the frontier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connected with human cultural heritage. Heritage is our legacy from the past. It is our sour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human mind, its capabilities and potential. Knowledge of the past influences our present day life and what we pass on to future generations.Art&Archaeology2016 aims to bring together a range of scholars, specialists and experts in the fields of archaeology, art, history, preservation,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museum or archaeological objects, 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ers of ancient structures and measurement scientists and technologists. Cultural heritage is characterized by time-spatial scales and a wide range of technologies are applied to understand and preserve our archaeological, historic and artistic patrimony.For imformation, please visit: https://www.isas.co.il/art-archeology2016/index.phpDeadline for abstract submission: 31 August 2016

  • 2016-03-16 国际之声

    第21届文化遗产与新技术国际会议(CHNT 2016)将于11月在维也纳召开

    The 2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ultural Heritage and New Technologies City Hall of Vienna, Austria from 16-18 November 2016Re-use and Repurposing of Archaeological and Historical Material and DataEver increasing understanding of our primary sources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have led to higher and higher standards of recording and analysis in archaeological and historical research.The corollary is an exponentially growing volume of archives about the past, including written and graphic documentation – both analogue and digital – as well as archaeological finds and samples and historical objects and documents of great scientific value. This heterogeneous collection is extremely precious, often being the only testimony left to witness research and scholarly activity. This data and material must be both securely stored and properly curated to ensure that it remains valid and accessible for reuse, repurposing and new research for both present and future generations. This year’s CHNT will examine ways of achieving these goals.Submissions of Papers, Posters and Apps are due by 12 June 2016For more information, visit: http://www.chnt.at/

  • 2016-03-11 国际之声

    泰国ICOMOS将于今年年底在曼谷举办“以东盟视角来看建筑环境的保护”主题国际会议

    “Conservation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ASEAN Perspective” conference, 15-17 December 2016, ThailandICOMOS Thailand, together with the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the Architec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and Tourism Programme, and the Chalermprakiat Institute of Thai Art and Architecture, Silpakorn University, will jointly host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theme of “Conservation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ASEAN Perspective” during 15 – 17 December 2016 at Princess Maha Chakri Sirindhorn Anthropology Centre, Bangkok, Thailand.The main objective of the theme is to obtain an overall perspective on the undertakings concerning conservation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being carried out in ASEAN member countries.Deadline for submission of Abstracts:15 March 2016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http://www.arch.su.ac.th/icomos_ahmt_2016/

  • 2016-02-25 国际之声

    2016亚太地区古建筑保护与修复技术高级人才研修班将于今年7月在苏州举办

    2016 ADVANCED COURSE ON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TECHNIQUES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FOR THE ASIA-PACIFIC REGIONDuration: July 6-15, 2016Place: Suzhou, P.R.ChinaOrganizers: The course is organized by:﹣ World Heritage Institute of Training and Research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Region under the auspices of UNESCO (WHITRAP)﹣ School of Architectur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SEU-ARCH)In collaboration with:﹣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onservation Union of World Heritage Institute of Training and Research for the Asia and Pacific Region (TACU-WHITRAP)﹣ Suzhou World Heritage and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onservation Institute (SACI)BackgroundWHITRAP together with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are pleased to announce that the Advanced course on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Techniques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2016 will be held from July 6th to July 15th 2016.WHITRAP has been organizing a series of training courses since 2008, with the cooper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the Pre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ICCROM), the Asia-Pacific Cultural Centre for UNESCO (ACCU Nara), the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Education Center, the Raymond Lemaire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Conservation of University of Leuven, the 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The course aims at establishing an academic platform where experts can share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n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providing an overview of the various aspects of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in the Asian-Pacific Region.Application Deadline: April 17th, 2016Further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http://www.whitr-ap.org/index.php?classid=1509&newsid=2676&t=show

  • 2016-02-15 国际之声

    “现代时期地中海沿线的防御工事”国际会议将于今年11月在佛罗伦萨召开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rn Age Fortifications of the Mediterranean Coast10-12 November 2016, Florence – call for papersFORTMED 2016 is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rn Age Fortifications of the Mediterranean coast. This is its second edition following the first opening in Valencia in October 2015.The conference will take place on November 10th, 11th and 12th 2016, at the Dipartimento di Architettura (DiDA) of the Florence University (UNIFI). The conference’s main objective is the exchange of knowledge and sharing for the better understanding, assessment, management and exploitation of culture and heritage that developed on the Mediterranean coast in the modern ag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wide distribution of these results. AbstractsTo present a paper at the conference is necessary to make an abstract of 2000 characters (with spaces) or less, with title, name, affiliation, key words, topic and email address of the authors. Abstracts should be submitted in English or Italian.All abstracts must follow the Conferencetemplate. The template for abstractis available HERE from the 28th December 2015 to the 05 March 2016.The submission of abstracts will be made through e-mail abstracts@fortmed.euDEADLINE: 05 March 2016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http://www.fortmed.eu/index_en.html

  • 2016-01-21 国际之声

    2016ICAHM年度大会将于今年5月在塞拉莱召开

    ICAHM 2016 ANNUAL CONFERENCESalalah, OmanMay 2 – 5, 2016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Archaeological Heritage Management is holding its Annual Conference in Salalah, Oman to present and discuss:Archaeological Park as World Heritage Site -A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the FutureThis is specific call for abstracts for the session on Underwater Archaeology to be held at the ICAHM 2016 Conference Archaeological Park as World Heritage Site -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the Future, 2-5 May, Salalah, Oman.The session:Underwater archaeological sites can make truly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human history. Sunken water-going vessels are time capsules filled with material evidence related to trade, warfare, migration,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ll if this is often overshadowed in the public consciousness by fantasies of finding rich treasure. This session will look at recent underwater research around the world,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African, Near Eastern, and Asian regions. It will showcase new analytical and technological approaches in ways that will increas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unique contributions that underwater sites can make to world heritage.Your abstract must be 100-300 words in length. The submission deadline is March 21st.Email your abstract as a Microsoft Word .doc or .docx attachment to executive@icahm.icomos.org.Please include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in your email: Name Institutional affiliation (if any) Contact information (including preferred email addressThe 2016 ICOMOS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for Archaeological Heritage Management Conference will be held in Salalah, Sultanate of Oman May 2-5, 2016. Co-Sponsored by ICOMOS Oman, this conference will capitalize on the work done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chaeological Parks and Sites held in Salalah in 2015.Call for papers and postersYour abstract must be 100-300 words in length. For detailed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the website. Abstracts should be submitted via the website before February 29. ICAHM will publish the best papers from this annual meeting in its publication series with Springer Press,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in Archaeological Heritage Management."For more information, you can download the brochurehere, or visit the website: http://ip51.icomos.org/icahm/oman_home.html相关阅读:协会翻译中文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考古遗址公园第一次国际会议建议》,点击下载。